2008-11-15 21:48:16小V
問與答02
貴汝見地,不貴汝行履。
這讓我想起,空行法教封面那句話:
修由低起,見由高降,此即見、修合一之精要。
當然,老師是要強調見地的重要性,正確的見地太重要了。
今日重感冒的我,上課期間是昏昏欲睡,等下課後,
開始思索今日的課程,驚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沒問!
破鑼嗓子加上恐怖病毒,於是,我打算把問題留到下次上課前,發問。
什麼問題?
發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先後順序!
總說成佛需要有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來自於功德,累積功德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慈悲心與發菩提心,希望一切眾生皆能離苦得樂。
但沒有證悟空性的菩提心,難道不是一種執著?難道不是一頂大帽子?難道不會成為流於一種形式與包裝嗎?世俗的菩提心,如果沒有了悟空性為後盾,那就像是一種慈善活動,最終也許可以發展成很好的慈善事業,那麼解脫呢?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是為了幫助眾生解脫?還是幫助眾生暫時脫離苦海?
如果繁華終成空,那麼菩提心的價值只是於輪迴之海讓我透口氣?還是徹底擺脫輪迴?
證悟空性在現今的文明世界極難達成,即便過去也不是這麼容易達成。但如果沒有完整的心智訓練、廣泛理論的反覆思索與辯證,沒有良好的實修實證基礎下,這顆菩提心的作用仍然可以得到發揮效益嗎?
我們會不會在基督教徒的愛與和平、恩典與勇氣之中,被自己的疑惑給推翻了?
我們在發菩提心之前,是不是應該要有基本且正確的認知,也就是見地。證悟空性的菩提心,慈悲與智慧的合而為一,不執取也不吝於慈悲的心,利他是因為憐憫眾生深陷輪迴之苦的心,不忍見眾生苦是因為眾生即我,我即眾生。
只要有小我的意識,菩提心就是一種有區隔的慈悲。我們不會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救濟眾生,那是因為小我意識不會捨我到窮途潦倒。但,了悟空性的菩提心沒有區隔,此心知曉業力因果的作用;此心知曉苦受來自五蘊,五蘊來自執有,執有來自無明;此心知曉慈悲是為了得到解脫,眾生痛苦的根源來自於顛倒夢想;因此,那是一項長遠而深邃的發願,需要千千萬萬佛來護持的事業。
是先了悟空性好?還是發菩提心好?
終究,這是同一件事情,證悟空性與發菩提心,終究是一個見地。
如果我看,「學習著證悟空性」很重要,這和養成內觀禪修習性一樣,和長期閉關也很像,好的喇嘛在這上面的功夫很完整而扎實。問題是,一旦進入大千世界,簇擁著錦衣玉食,那好不容易攀上的名利光環,又豈是隨手可以捨棄的?所以,找好的老師難,成為一個不受世俗名利所蠱惑的老師,更難。
華妹妹,保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