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6 04:26:09志工團長
金融海嘯:雷曼兄弟破產啟示錄 (商周二)
信心危機充斥市場,接下來,還有誰會倒?
葛洛斯警告,雷曼兄弟倒閉,勢將引發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普遍虧損,規模六十二兆美元的信用違約交換合約(CDS)市場馬上會出問題。前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說,美國正陷入百年來僅見的金融危機,將導致更多金融機構倒閉,他預測在房價穩定之前,這將繼續是個侵蝕力量。
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比尼(Nouriel Roubini)更悲觀:「我認為連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或高盛(Goldman Sachs)公司都無法繼續維持獨立券商的地位。」
七年前的九月,連恐怖攻擊都打不倒的雷曼兄弟,卻在七年後的九月宣告倒閉。諷刺的是,摧毀雷曼兄弟的,不是更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而是雷曼兄弟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金融商品——次級房貸證券。
雷曼兄弟竟然栽在自己最專業的金融商品手上,正應驗了那句布袋戲的名言「劍王之王劍下亡」,另一句台語諺語「菜蟲吃菜菜下死」,都是指人們往往會毀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與事物上。
都是次貸惹的禍!源頭還不出錢,風險像毒素層層擴散
一切得從去年的美國次貸風暴說起。
在美國,大多數人想買房子,都需要貸款。對信用較好的人,房貸主要由美國的銀行承做。但對信用較差的人,銀行不願貸款,美國就發展出一種專門借錢給信用較差者的房貸機構,這些機構所承做的房貸,就稱為「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
一群華爾街金童想出了聰明的方法,把這些貸款(債權)打包,組合成一個新的金融商品,賣給債券市場的投資人。向來以債券產品聞名的雷曼兄弟,旗下就有一家專門承做次級房貸的機構BNC Mortgage。本來,這一切都皆大歡喜:原本買不起房子的人,現在有人肯借錢給他們買房子;而這類次級房貸機構,把商品賣出後也賺了一筆差價;債券市場的投資人則因為買了這類商品,可以收到利息,可說是一個三贏局面。
然而,人都是自利的,總要不斷的將自己的利潤極大化,何況是華爾街金童們。於是,他們開始將次貸產品當成「千層派」來設計,利用衍生性產品把結構複雜化,就像加上奶油、核桃、巧克力一樣,層層包裹,讓千層派看來很誘人,每一層都可切割出來賣,每一次轉手都有利潤落入金童們的袋中。但是對投資人而言,千層派一層層剝開後,糖衣的裡面卻可能是毒藥。
原本雷曼兄弟還有一線生機:八月二十二日,傳出南韓政府控股的「韓國發展銀行」(Korea Development Bank),有意收購雷曼兄弟,不過事後證實這只是空歡喜一場。九月九日,該交易宣布取消,當天,雷曼兄弟股價重挫四四.七五%,王國末日開始倒數計時。
一家有一百五十八年歷史的公司,沒被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恐怖攻擊打垮,卻毀在自己一手創造的次級房貸商品手上。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說穿了,雷曼兄弟不過是眾多華爾街金融業者「製造」危機卻禍延自身的例子。以美國超過百年歷史的成熟金融體系,在華爾街打滾的人,個個都是「紅頂商人」胡雪巖口裡所謂「銅錢眼裡翻斛斗」的精明角色,每一分錢的風險在哪兒,都嗅得一清二楚,不可能不知道次級房貸這種金融商品是在火中取栗。
但從花旗(Citi)、美林、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機構,都下海玩這種商品,最後幾乎所有人都差點滅頂,雷曼兄弟也因此垮台。為什麼幾乎整個華爾街都會犯下這種錯誤呢?
第一個關鍵:「證券化」(securitisation),這是華爾街金融體系的一大創新,也是最美麗的毒蘋果。
「證券化」能創造更多流動性:如原本銀行貸款給某甲,手上雖有某甲的債權,但銀行手上也因此少了一筆可運用的錢,只能乖乖等某甲來還錢,這等於是沒有流動性的「死錢」。
但透過「證券化」,銀行可以把對某甲的債權轉賣出去,拿到錢後可以再貸給另一個人,這樣原本貸給某甲的「死錢」,就變成了「活錢」,整個金融體系也因此更活絡。
但這種「證券化」也有它的弊病,那就是「道德風險」:過去金融機構放款,是一對一的交易,由於手上持有貸款者的債權,一旦收不回來,立刻就變成呆帳虧損,基於這種風險,金融機構自然會很小心的放款。
但如今金融機構放款,馬上就可以把這個貸款債權轉賣給其他人,這等於變相的將風險由別人承擔,因此他們根本沒有動機去詳細檢查這些貸款者的信用程度。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布蘭德(Alan Blinder)就指出:「證券化使得貸款機構檢查借款者信用程度的動機大減。」果不其然,次級房貸的貸款者還不出錢來,真的就成為引爆這波危機的第一個導火線。
過去,金融危機的導火線多半是企業倒閉,拖累銀行的是不良債權,這一波,倒閉來源都是金融機構,可說是「玩火者自焚」的一課。
第二個關鍵是在於「大到不能倒」:
回首歷次華爾街製造的金融危機,從一九八○年代的「儲貸危機」(Saving & Loan Crisis)、一九九○年代的「長期資本管理」(LTCM)危機,到二○○七年的次級房貸風暴,過程幾乎一模一樣。
一開始這些金融業者賺大錢,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入,遊戲越玩越大,最後出問題,虧損大到這些業者已無力負擔時,美國政府從聯準會到財政部,都在最後關頭出手相救。
用納稅人的錢來拯救這些「玩火自焚」的金融機構,公平與否暫且不論,但這種做法等於告訴華爾街業者:賺錢你們享,賠錢政府攤。
這次雷曼兄弟在次貸風暴中滅頂,未嘗不是因為這種「道德風險」在作祟:雷曼兄弟手上和次級房貸有關的資產高達六百億美元,玩得這麼大,照理說美國政府應該會在危機時出手相救。但就像九月十一日《華爾街日報》指出:「房利美和房地美背負著五兆美元的次貸債務,它們的重要性比雷曼兄弟大得多。」這次,除了「二房」以外,政府根本無暇他顧。雷曼兄弟已成為過去式,但它帶來的教訓仍在,只要「證券化」、「大到不能倒」這類道德風險問題沒解決,華爾街爆發下次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仍揮之不去。
九月十五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當天,《華爾街日報》報導,包括高盛、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TPG等華爾街金融業者,已經虎視眈眈的在一旁等著,打算以清算價收購雷曼兄弟資產大賺一筆。「未來幾週,華爾街的禿鷹們會瓜分雷曼兄弟尚帶餘溫的屍體,然後等著更多的不幸者重蹈覆轍。」
顯然的,這些禿鷹不會等太久的。
這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但是災害過後,有多少人能學會在面對誘惑的當下,願意少拿一點?雷曼兄弟的王國像是一輛不斷行進中的馬車,一路上坡,一路搜刮戰利品,從來不需要考慮踩煞車,更不會想過少拿一點;而當遇到下坡路,煞不住車,從來不懂得節制而取得的戰利品,就成了加速它毀滅的包袱。
短短一紙聲明,宣布破產,結束了一家一百五十八年歷史的公司。
葛洛斯警告,雷曼兄弟倒閉,勢將引發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普遍虧損,規模六十二兆美元的信用違約交換合約(CDS)市場馬上會出問題。前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說,美國正陷入百年來僅見的金融危機,將導致更多金融機構倒閉,他預測在房價穩定之前,這將繼續是個侵蝕力量。
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比尼(Nouriel Roubini)更悲觀:「我認為連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或高盛(Goldman Sachs)公司都無法繼續維持獨立券商的地位。」
七年前的九月,連恐怖攻擊都打不倒的雷曼兄弟,卻在七年後的九月宣告倒閉。諷刺的是,摧毀雷曼兄弟的,不是更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而是雷曼兄弟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金融商品——次級房貸證券。
雷曼兄弟竟然栽在自己最專業的金融商品手上,正應驗了那句布袋戲的名言「劍王之王劍下亡」,另一句台語諺語「菜蟲吃菜菜下死」,都是指人們往往會毀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與事物上。
都是次貸惹的禍!源頭還不出錢,風險像毒素層層擴散
一切得從去年的美國次貸風暴說起。
在美國,大多數人想買房子,都需要貸款。對信用較好的人,房貸主要由美國的銀行承做。但對信用較差的人,銀行不願貸款,美國就發展出一種專門借錢給信用較差者的房貸機構,這些機構所承做的房貸,就稱為「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
一群華爾街金童想出了聰明的方法,把這些貸款(債權)打包,組合成一個新的金融商品,賣給債券市場的投資人。向來以債券產品聞名的雷曼兄弟,旗下就有一家專門承做次級房貸的機構BNC Mortgage。本來,這一切都皆大歡喜:原本買不起房子的人,現在有人肯借錢給他們買房子;而這類次級房貸機構,把商品賣出後也賺了一筆差價;債券市場的投資人則因為買了這類商品,可以收到利息,可說是一個三贏局面。
然而,人都是自利的,總要不斷的將自己的利潤極大化,何況是華爾街金童們。於是,他們開始將次貸產品當成「千層派」來設計,利用衍生性產品把結構複雜化,就像加上奶油、核桃、巧克力一樣,層層包裹,讓千層派看來很誘人,每一層都可切割出來賣,每一次轉手都有利潤落入金童們的袋中。但是對投資人而言,千層派一層層剝開後,糖衣的裡面卻可能是毒藥。
原本雷曼兄弟還有一線生機:八月二十二日,傳出南韓政府控股的「韓國發展銀行」(Korea Development Bank),有意收購雷曼兄弟,不過事後證實這只是空歡喜一場。九月九日,該交易宣布取消,當天,雷曼兄弟股價重挫四四.七五%,王國末日開始倒數計時。
一家有一百五十八年歷史的公司,沒被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恐怖攻擊打垮,卻毀在自己一手創造的次級房貸商品手上。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說穿了,雷曼兄弟不過是眾多華爾街金融業者「製造」危機卻禍延自身的例子。以美國超過百年歷史的成熟金融體系,在華爾街打滾的人,個個都是「紅頂商人」胡雪巖口裡所謂「銅錢眼裡翻斛斗」的精明角色,每一分錢的風險在哪兒,都嗅得一清二楚,不可能不知道次級房貸這種金融商品是在火中取栗。
但從花旗(Citi)、美林、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機構,都下海玩這種商品,最後幾乎所有人都差點滅頂,雷曼兄弟也因此垮台。為什麼幾乎整個華爾街都會犯下這種錯誤呢?
第一個關鍵:「證券化」(securitisation),這是華爾街金融體系的一大創新,也是最美麗的毒蘋果。
「證券化」能創造更多流動性:如原本銀行貸款給某甲,手上雖有某甲的債權,但銀行手上也因此少了一筆可運用的錢,只能乖乖等某甲來還錢,這等於是沒有流動性的「死錢」。
但透過「證券化」,銀行可以把對某甲的債權轉賣出去,拿到錢後可以再貸給另一個人,這樣原本貸給某甲的「死錢」,就變成了「活錢」,整個金融體系也因此更活絡。
但這種「證券化」也有它的弊病,那就是「道德風險」:過去金融機構放款,是一對一的交易,由於手上持有貸款者的債權,一旦收不回來,立刻就變成呆帳虧損,基於這種風險,金融機構自然會很小心的放款。
但如今金融機構放款,馬上就可以把這個貸款債權轉賣給其他人,這等於變相的將風險由別人承擔,因此他們根本沒有動機去詳細檢查這些貸款者的信用程度。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布蘭德(Alan Blinder)就指出:「證券化使得貸款機構檢查借款者信用程度的動機大減。」果不其然,次級房貸的貸款者還不出錢來,真的就成為引爆這波危機的第一個導火線。
過去,金融危機的導火線多半是企業倒閉,拖累銀行的是不良債權,這一波,倒閉來源都是金融機構,可說是「玩火者自焚」的一課。
第二個關鍵是在於「大到不能倒」:
回首歷次華爾街製造的金融危機,從一九八○年代的「儲貸危機」(Saving & Loan Crisis)、一九九○年代的「長期資本管理」(LTCM)危機,到二○○七年的次級房貸風暴,過程幾乎一模一樣。
一開始這些金融業者賺大錢,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入,遊戲越玩越大,最後出問題,虧損大到這些業者已無力負擔時,美國政府從聯準會到財政部,都在最後關頭出手相救。
用納稅人的錢來拯救這些「玩火自焚」的金融機構,公平與否暫且不論,但這種做法等於告訴華爾街業者:賺錢你們享,賠錢政府攤。
這次雷曼兄弟在次貸風暴中滅頂,未嘗不是因為這種「道德風險」在作祟:雷曼兄弟手上和次級房貸有關的資產高達六百億美元,玩得這麼大,照理說美國政府應該會在危機時出手相救。但就像九月十一日《華爾街日報》指出:「房利美和房地美背負著五兆美元的次貸債務,它們的重要性比雷曼兄弟大得多。」這次,除了「二房」以外,政府根本無暇他顧。雷曼兄弟已成為過去式,但它帶來的教訓仍在,只要「證券化」、「大到不能倒」這類道德風險問題沒解決,華爾街爆發下次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仍揮之不去。
九月十五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當天,《華爾街日報》報導,包括高盛、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TPG等華爾街金融業者,已經虎視眈眈的在一旁等著,打算以清算價收購雷曼兄弟資產大賺一筆。「未來幾週,華爾街的禿鷹們會瓜分雷曼兄弟尚帶餘溫的屍體,然後等著更多的不幸者重蹈覆轍。」
顯然的,這些禿鷹不會等太久的。
這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但是災害過後,有多少人能學會在面對誘惑的當下,願意少拿一點?雷曼兄弟的王國像是一輛不斷行進中的馬車,一路上坡,一路搜刮戰利品,從來不需要考慮踩煞車,更不會想過少拿一點;而當遇到下坡路,煞不住車,從來不懂得節制而取得的戰利品,就成了加速它毀滅的包袱。
短短一紙聲明,宣布破產,結束了一家一百五十八年歷史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