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3 19:13:59蘭花楹

讀書筆記

2014-08-31

讀書筆記:
當我們思考用藥議題時,不能一直將焦點擺放於那些用藥的人或社群,而得去思考為什麼我們所處的環境讓用藥變地具有傷害性,亦即我們得留意哪些社會或政治經濟因素使得用藥的傷害更容易發生。
當我們以這種角度思考用藥議題時,降低用藥傷害的介入面向則不會只針對用藥的人或社群,而會進一步地思考與檢視環境對用藥的友善程度;進而,人權保障的匱乏、社會偏見或歧視引發的傷害、健康不平等、健康資源的缺乏等議題才會被我們恍然大悟地看見與肯認。

cited from Strathdee, et al., 2010, the lancet, 376, 268-284

2014-08-31

讀書筆記:
關於用藥者的十點迷思
一、用藥者通常是故意地違反社會秩序的人
二、用藥者無法理性地與人溝通或回答問題
三、用藥者只在意要如何獲得hi,而不在意安全或健康議題
四、當用藥者有性行為,他們一定不會從事安全性行為,進而增加感染相關疾病的可能
五、用藥者多獨來獨往,因此無法形成一個社群
六、非白人用藥的比例偏高
七、減害措施的存在其實反而鼓勵了越多的人用藥(或讓原來用藥的人用地更兇)
八、一些減害措施只不過是讓用藥的人用不同類型的藥
九、用藥的人不會改變他們的用藥行為
十、恐嚇手法是阻絕他人用藥的有效方式
Beyer, et al., 2010,

2014-08-31

Berridge, V. (1996). Drug policy: Should the law take a back seat? The Lancet, 347, 301-305.

近年來試著將娛樂性用藥(或刺激性物品)施用除罪化的運動人士採用的理由常奠基於「自由主義經濟學」、「人的自由選擇」、「社會經濟不平等對用藥帶來的傷害更劇」等立場。然而持這些立場的人(或那些反對用藥的人)卻忽略了社會對用藥的看法與政策其實高度受到歷史與文化因素的形塑與限制。有時社會對用藥的看法與政策內部出現的緊張或矛盾,有可能只是來自於過往歷史事件中出現的偶然交互作用後遺留下來(而非深思熟慮後所帶來)的結果(其中亦不能忽略國際制度或力量帶來的深遠影響)。

歷史上關於刺激性物品施用的政策大抵可以分成四類:自由放任(open availability)、立足於公衛觀點的管制(public-health regulation)、立足於醫學觀點的管制(medical control)、及全然的禁制。在這四大類政策中,仍然存有不同的差異與出入。

各國關於國際法規的詮釋其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各國內部的相關政策卻不能脫離國際法規的規範。

我們要將娛樂性用藥(或刺激性物品)施用視為病(一種該由醫療體系掌管的行為)或是罪(一種該由法律體系監控的行為)亦是一直喋喋不休的爭論。而現今將娛樂性用藥(或刺激性物品)施用視為病、將娛樂性用藥(或刺激性物品)供給視為罪亦可能是在醫療體系與法律體系無法取得絕對掌控權後所產生的折衷之道。在思考娛樂性用藥(或刺激性物品)除罪化的策略時,不要忽略醫療體系與法律體系關於詮釋權的爭奪、抗爭與平衡帶來的影響;當然亦得留意醫療體系與法律體系可能出現的合流或相互作嫁的現象。

隨著立足於公衛觀點的管制逐漸出現於娛樂性用藥的政策討論中,爭執的點則隨之多了「這是個人還是社群的問題」這個面向。衍伸出的討論則牽連出這是個「可被預防的」還是「可被治療的」問題。

這些則是我們從歷史角度檢視相關政策之後可以帶給我們對於近年來娛樂性用藥(或刺激性物品)施用除罪化討論的一些思考可能性。


2014-12-01

你可能現在不想去感受什麼,或許你已經不希望去感受什麼;不過,還是請你要勇敢地去感受你所感受的。... 就你的立場而言,如果有痛苦,就好好去照料;如果有火焰,也不要掐息,不要粗暴地對待它。讓我們夜不成眠的退縮可能很糟;但眼見別人在我們願意被遺忘之前先忘了我們,好像也好不到哪裡去。為了用不合理的速度去治癒問題,我們反而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以致不到年老,就已經破產;進而讓下一段感情開始前,能付出的東西就變地更少。為了不要有感覺而不去感覺,是多麼浪費呀!

Andre Aciman, 2009,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p.228。

這文字真美。而且,這還竟然是父親對孩子說的話,更是美到不像話。

2016-11-25

我繼續閱讀「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真是太有趣了。
現在讀到第十一章:「資料看到的社會統苦指數:當有人必須隱藏自己性向時」。作者從系統數據中看到一個現象:在美國,對於同志議題越保守的州當中,則有越多已婚婦女上google查詢「她們老公是否是同志」,比查詢她們老公是否有婚姻外的關係(偷吃)還來的多。

真地很想讓那些認為同志不能成家的人看看這些資料。
---------
讀書筆記:
我一直不懂:人類究竟為何能透過貶抑自己同類,而感覺到自己得到光榮?
 
-甘地
引自「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