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19 00:21:26屋頂上的游擊手

無聊的 村上春樹之東尼瀧谷

聽到有人談論”冬泥龍骨”
可能就是在說此片 ^^

--------------------------------------------------------------------
以下是影評人藍祖蔚的影評
來自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in/bbscat.cfm?action=view&cid=FilmBBS&subjectid=AM0219114437303&type=B&said=ften00420260&saname=%E6%9D%91%E4%B8%8A%E6%98%A5%E6%A8%B9%E6%9D%B1%E5%B0%BC%E7%80%A7%E8%B0%B7

在電影中拍出寂寞的滋味,市川準是獨領風騷的旗手。

從底片到影像,從聲音到情感,宛如一個寂寞的海洋,把觀眾緊緊地籠罩包圍著,冰涼透心,卻另有一股酸麻催淚的滋味。

《東尼瀧谷》的魅力來自於村上春樹,原本那是村上在1990年所寫的一篇短篇,收錄在《萊辛頓的幽靈》一書中,市川準說他看完村上的小說時就油生一股「孤獨」與「失落」的感受,事實上,他也用了灰暗色調、疏離的影像構圖和低限主義的音樂,準確傳譯了這兩股情緒。

《東尼瀧谷》的故事從插畫家東尼瀧谷的童年展開,夜歸的父親,對照玩沙雕的他;同學畫花卉素描,他卻畫著樹葉;別人取的是日本名字,他卻是個英文名字東尼;媽媽生了他就過世了,老爸兩年見不到他一次;孤獨從小就成了他的記號;娶妻也娶了小她十六歲的女孩,婚姻幸福,卻有無窮盡的病態購物欲;想要戒欲的妻子卻也頓時就喪了命,幸福可以瞬間就溜走,孤獨可以隨時蠢動……

阪本龍一用鋼琴鍵盤打造的低限主義樂音,配合著電影畫面的橫向移動,形成了一種生命周而復始,寂寞始終像漩渦般地你往下拉……再加上既富磁性,又別具淒涼韻味的敘事聲調,以及男女主角精準的對白回應,熔鑄出一齣美學風格極其優異,能夠準確反應村上春樹都市雅痞身心狀態的影音傑作。

物質越豐饒,心靈越空虛;肢體越親近,靈魂越孤單……寂寞的書寫方式很多人都懂,但是能在最精簡的形式中,探測最深遂的空間,才是最高明的本事。

看完《東尼瀧谷》,你會驚覺宮澤理惠那種低眉含笑的美,以及擁抱物欲的美女氣質,還是只有日本導演最能掌握;面對男主角尾形一生那種中年困頓的臉蛋和身軀時,你就會驚覺繭居族的寂寞是無需言語,卻能排山倒海把你淹沒的!精準又精煉的美學與哲學對話,就是《東尼瀧谷》最村上春樹的風韻。

-----------------------------------------------------------------

村上春樹的文字曾被認為是無法影像化的。

”孤獨並不會被複製,但卻會以一種奇妙的方式被繼承下來。”

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向來比短篇精彩。

有人曾說過,小說家一生中都在書寫同一個故事。在村上春樹的文字世界裡,小說中的男主角第一人稱「僕」總是跟整個世界格格不入,過著自我放逐、與世隔絕的生活,像是差了半個音階一樣無法適當地融入世界的聲律之中。「僕」總是跟人們保持著適當的距離,作著不用接觸人群的工作,封閉著自己的記憶與情感;村上春樹的女性角色則是站在一個若即若離的位置,成為遺世獨存的男主角與世界之間的聯繫,引領著他噗嗤笑出聲來,沸騰他的欲望,讓他迷惑、讓他瘋顛、讓他跟隨著她的足跡而不停追尋。

村上春樹這個名字代表的不僅是小說作家,更是一種極簡的生活美學,他在作品中總透露出對音樂、美食與服飾的喜愛與別緻見解,讓讀者在對劇情津津樂道之外,更在自己的生活周遭樂此不疲的模仿著「村上式生活風格」,一時蔚為顯學。

《東尼瀧谷》雖只有短短75分鐘,對村上春樹那近乎無調性的文字特質來說,則是剛剛好的長度與情感濃度

孤獨像溫暖的黑暗汁液般再度浸透了他

「東尼瀧谷這回真的變成孤伶伶孑然一身了。」這是小說的結局︰
每個人的結局都是孤獨的,無論你如何試著去改變;
而孤獨是如此平常,所以也是如此平淡的;或是,如果不平淡,我們就會無法忍受生命最終的孤獨[就像《挪威的森林》裡主角在渡邊死後說的︰「死不在生的對立面,而就在生的裡面」],只有強迫自己回到不孤獨前的孤獨,才能讓自己不再感到孤獨,如果不,則會感到比以往更為深層的孤獨。
這種平淡卻深刻的傷感,也是令我最為心痛的。

以上,全部是抄來的...^^

劇情沒有太大的高低起伏
如果正好覺得”孤獨”或”失落”,這部片有大大的正增強效果
電影裡的片段讓我突然覺得好像理髮店前的旋轉燈, 就這樣不停地
轉著.....
轉著....
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