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讀台灣古典詩~3(虱目魚)
虱目魚
尺身只合托東瀛1,得水洋洋2樂此生。潑剌3自能懷子產4,潛淵端5不負延平6。浮沉須避投竿影,游泳偏防打網聲。志奪7英雄甘一死,尚留星眼看朱明。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載於《詩報》第114 期(
【作者】
李漢忠(1895-1995),今臺南麻豆人,字步雲,以字行,別號快園。高等科畢業,亦於傳統書房學習漢詩文,師事黃珠園、林芹香,活躍於臺灣古典詩壇,曾任綠社總幹事、南瀛詩社社長,亦曾加入高雄州聯吟會、臺南市聯吟會、屏東聯吟會、酉山吟社、桐城吟會、集芸吟社、瀨南詩社、登雲吟社、學甲吟社、振文吟會、珊社、稻香吟會、延平詩社等,時常受邀擔任擊缽聯吟大會之詞宗,參加徵詩比賽亦屢獲佳績。創作時間甚長,主題十分多元,詩作數量頗多,散見於《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詩報》、《風月報》、《南方》、《南瀛新報》、《臺灣擊缽詩選》、《傳統詩集》、《現代詩選》、《琅環詩集》以及《曾北聯吟詩集》等,尚待輯結成書。
【注釋】
1. 東瀛:指臺灣。清代文人林豪關於臺灣史事之著述,即題為《東瀛紀事》。
2. 洋洋:歡喜、得意的樣子。
3. 潑剌:狀聲詞,拍水的聲音。
4. 子產:中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公孫喬(? - ?),字子產。《孟子• 萬章上》:「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悠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5. 端:果真。
6. 延平:鄭成功(1624-1662),名森,號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父鄭芝龍,母日本女子田川氏。生於肥前藩平戶(今屬長崎縣),南明唐王賜姓朱,故稱國姓爺,桂王封為延平郡王。南明時期率兵在東南沿海與清帝國周旋十餘年,一度聲勢甚壯,兵圍南京,可惜功虧一簣,退回金廈,1661 年進攻荷蘭人統治下的臺灣,翌年雙方訂定合約,臺灣正式出現第一個漢人政權,成為東寧王國的開
7. 志奪:志願無法實現,語本《論語• 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從字面來選虱目魚,其實原因之一是我想起了疼愛我的公公喜愛的台南特產就是虱目魚。所以詩文第三首我選了這有情感的題目,以懷念我尊敬的公公,今年六月他因病往生了,內心有太多的不捨,想起他每二個月就會到台南朋友家的魚場去採買許多的虱目魚,絕大部份是送給我們和小嬸,為成長中的孩子補充鈣質和膠質,公公為家人付出的心意從這十多年來採買的次數,可見一二。公公本身也很喜歡台南的虱目魚,料理的方式除了煎之外還有紅燒的
虱目魚,我料理時是利用少量的薑、蔥末及醬油和鹽來提味,公公每次都能伴上二大碗白飯,而今公公往生之後再不能嚐到我為他煮的美味魚料理。
再回到這首詩文,從台灣清代講述虱目魚被捕獲時會瞪大眼就像壯志未酬的英雄尚未忘記反清復明的事業。可見這詩人本身就是很熱愛政治與國家的情懷,從觀察日常生活的虱目魚,再講到避開危難的方法,再到關心國家興亡的詩意,非常的意有所指也非常有深度,可以體會這絕不是只顧己自私的人寫出來的好詩。韻腳有:瀛、生、平、聲、明,共五個,過去我以為東瀛是日本的代稱,不過註解裡說明是台灣,虱目魚仍在百年後常駐民心,就像是一股傳統的飲食美學,繼續在台灣生根。
上一篇:大家來讀台灣古典詩~2(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