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30 20:24:33顧薰

大家來讀台灣古典詩(三):臺東旅舍題壁

大家來讀台灣古典詩:臺東旅舍題壁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張李德和編《羅山題襟集 板橋吟草》,為作者旅遊臺東時所作。此詩中的臺東形象,是西部人逃避現實疲勞困頓,以期休養生息、整頓心情而後重新出發的地方。詩中歌頌臺東的夕陽、孤島等自然美景,說臺東是「蓬瀛終點」,有若避秦之「桃花源」,隱隱流露歸隱定居之念。

作者:

簡阿淵

作者簡介:

簡阿淵(1903-?),一名景淵,字竹村,一字竹春。臺北板橋人。戰後曾任臺灣省林產局技士。為「北鷗吟社」社員。

名場利藪1百勞身,且把萍蹤2歇畫輪3。一角夕陽三面海4,雙肩行李滿頭塵。雲迷北極臨孤島5,鑰鎖東臺6據要津7。此是蓬瀛8終點際,無須餘地避強秦9

注釋:

1. 利藪:藪,音ㄙㄡˇ,利之所聚。
2.
萍蹤:像浮萍一樣漂泊的行蹤。
3.
畫輪:輪船的美稱。因舊日東部交通,除陸運外,仍依賴海運,故云。
4.
一角夕陽三面海:臺東西為高山,東為大海。黃昏時,夕陽沒入西部高山,眼光所及,除山邊有夕陽外,其他全屬太平洋海面。故云。
5.
雲迷北極臨孤島:臺東街東部海面有綠島,東南部海面有蘭嶼。此處孤島應指綠島。「北極」當為虛語,指視野盡頭之處。
6.
鑰鎖東臺:詩文中常以「鎖鑰」指軍事要地或出入要道。因臺東為東部重鎮,故云。
7.
要津:重要的津渡。
8.
蓬瀛:臺灣的雅稱。
9.
避強秦:指躲避強暴或戰亂。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

先生因工作的原因被調派至台東二年,我與兒子就暫住在台南的宿舍,每隔兩週我們母子倆從台南搭火車至台東,目前交通也不算太便利,因暑假前就有許多遊客至花東和綠島或蘭嶼晒晴空藍天做著夏日悠閒夢。選擇這首詩的原因仍是最近接觸最多的地區;的確在台東是遠離塵囂的好去處,在民國初年時這裡的交通必定更不便利,但相對的路景在未經開發之際是更天然更翠綠,水質也更好,山泉信手拈來都可以隨意解渴哩。台灣因地形的關係使的東岸和西岸大不同;台東是台灣之東南隅,位於北迴歸線南方,東臨太平洋,當年大量仰賴海運來載運人民及遊客,所以首兩句說明大部份的文人喜好到台東旅遊去除一些生意場上的鬥法,飄泊到台東遠離城市塵囂的干擾,目前與我們母子兩人兩週到台東一訪的心態相仿,平常在西岸汲汲營營,假日到台東即能安靜身心。一角夕陽三邊海,仰高臨下即可在日晴時觀其美景,像是全長有一百七十六公里的海岸線持全台之冠;雙肩行李滿頭塵,從文字上馬上可以意會遠行的疲累與負重;雲迷北極臨孤島,鑰鎖東臺據要津;我們知道在大晴天的海邊遠眺可清楚看見北面的綠島,此文裡作者沒有明確寫下是綠島或蘭嶼,鑰鎖東臺據要津,這倒是讓我想到澎湖的東臺與西臺兩個軍事要地的名稱是有些相同的,過去除了要防日本或其他海盗上岸,也委派軍人在各山區與海防駐守,後兩句;此是蓬瀛終點際,無須餘地避強秦正如古人即言台灣是蓬萊仙島,東側的終點,在地理上強盜與戰亂也較少影響,難怪作者在台東一遊之後詩意大發寫下此作抒發情懷。

不過筆者在此補充其面積是約三千五百萬平方公里,僅次於花蓮和南投,為台灣第三大縣,東臨太平洋這前段說過,南面和西面是中央山脈,北面是布拉桑克山、崙天山為界山;台東大致可分為中央山脈、花東縱谷平原、卑南溪三角洲、海岸山脈和泰源盆地等區除了地形優美環境怡人,適合洗滌旅人心境,吐納著清新的森林芬多精應是當時最輕易且平常的消遣,林區裡散步慢遊最適合遠行的旅人了可不是嗎?

再說台東的其他景點如:金針山,每年一、二月櫻花滿山頭;三、四、五月則是野百合花處處散發迷人香氣;八九月起就是黃澄澄的金針花海季;十月十一月落神花和楓樹競相比美;十二月則是梅花與杏花盤據山頭為美麗的山繪上不同的色調,早年更是無污染上山野菜與山果隨意可食哩,多希望國人無用農藥的意識更明確些讓台東的山果和野菜再重回當年民初時天然的野色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