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9 15:56:54M-I

奴性與半邊陲地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世界資本主義》部分筆記


  金牛座到了,就在本周五。想想還是以本文作為本系列之開頭吧。

 工作與工作之間會有區別,只限於第一次與第二次工業革命。資訊科技,造成前所未有的大同質化。
電腦化的工作流程,變成是所有企業的共同運作。全面統治、全面管理。
而我等就是無法適應者。只要是一項職業不能待,所有的都不能待。只有意志論者會認為僅靠意志能改造克服,而且也不能看處這種費心費力的意義實在不大!

 自由派(的經濟學家)甚至把工時總量的減少視為「警訊」!!!

這種需要詮釋的數字,都不值得直接引用。也就是說,數字不會直接說話....如果引用者故意不恰當詮釋,他就是故意要誘導聽眾.....

  控制好工時的總數值,其實與現實毫無正相關.....工時太高自然有問題,工時太低那自然就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內。某個區間之內的總工時數字,其實沒有任何可信度

因為這些工作量全部都落在少數(被雇主們選上的"猶太人們")人的身上,而不是平均由社會成員分攤。
我一直強調,即使從文字來規定一例一休,面試時雇主還是照例問:你肯加班嗎?所有的工作量由少數人硬撐,一直以來就是這麼幹;而且還造成有工作的人的優越感,好去傲慢那些魯蛇。

你以為合理的總工時數,反映著莫大的壓迫。而假理性者卻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反而以為這是「勤勞的人數愈來愈少」;不如說,「勤勞的」人數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常數。馬克思主義者都知道,李嘉圖之流的意見領袖,絕對不承認資本可分為可變與不可變;所以資本作為總體資本,就一再帶領世界跳進苦海。



過去的工作也夠可怕,然而當下每份工作都可怕。這個謎底就在於資本主義在千禧年的最新演進:
國人常說「哪個時代還不都一樣?過去人也一樣是苦來的。」這句話是錯的,時代與時代確實是互相不一樣的。多數人顛倒,說是一樣。

 漢人只懂得做生意,然後裝可憐說"我們"一直以來都只重視「士」=公務員,不懂得尊重商。這是事實嗎wwwww
但是只懂得尊重生意人,但不曉得利潤從哪裡來,只知道拼。

歐美人懂馬克思主義,所以知道資本的原理,知道這利潤是從何處來。中國人不懂原理,只懂得態度──打拼,自古以來就滿足於半邊陲的地位。同文同種譏笑反抗者、學著們沒有和老闆們一樣有錢,來認定他們講的話都是廢話,

卻沒想到歐美資本家,並不是和華人企業家「一樣這樣煉成的」。在台灣永遠不缺川普主義者。

「傳產」,機器與操作的勞工多少還「相敬如賓」。如今隨著技術的(管理技術)進步,也就是電腦支配人類、憑依人類身心之後,可就不由人類選擇了。

《馬克思主義政經學與世界資本主義》頁372:「.....資訊經濟可說是資本主義獲取剩餘價值的革命。」(顏色為我所加)

「過去歷史上每一次的生產技術的創新都著眼於取代人類體力勞動」我們可以說,最新一波的資本主義就是故意要使人類勞動的革命。戮力於開發人的勞動,就是再開發人的奴役!

然而人們還是以為:這項不能做,不會去做別項喔「總會有一項適合作」,又在自打嘴巴,如果真的必然有適合個人的職業那又何必扭曲自己?

因為這種心態,不思出離,永遠在追尋好工作!永遠力爭上游...然後是墜落沉淪,所謂三界無安五道皆苦。

 很多人說馬克思是錯的。菩薩論因,外道論果啊。

我們不要談人類為什麼必須要工作(一堆陳腔濫調),而是為什麼一定需要有人去工作、勞動而這就回答了22世紀,不會是藤子不二雄筆下的那樣.....因為人們需要去工作,所以未來不可是人類不需要勞動的那樣


 讓我們看看稍前,第十一章的大意:所謂的Toyota 豐田式「新」管理不過就是少用機器、多操人。目的?當然是為了創造賸餘價值與利潤率。在可悲小資眼中,是救就業工作機會。



 而採取這種「不僵化、彈性的」管理術,造成了就業門檻的提高(包括知識份子,他們也有笨拙於操作機械的)。雇用總人數的降低,這部分並非由自動生產線所造成的!!!這陷阱:

人愈是急著去求工作,他就會愈不可能找工作。

再說一次,去除技術對於人類的憑依。先確保人人都不需工作,剝削將會歸零,當然剩餘價值也跟著歸零,企業的利潤也會歸零。這當然是逆世俗之道、解脫之道。



 科技進步,是排除了由人類勞動來為產品賦予價值──而沒有排除掉人類必須勞動──的律令。機器來給予產品價值,這原本是沒有什麼錯的....但是將會拉低利潤率。
再於一個優先讓人不愁吃穿、不必工作的國土,利潤有也好沒有也好都無所謂。然而對於一個過度競爭,像地獄、餓鬼的國家裡利潤就會被貪求。

說句實話,人類必須去上班不能算是來自資本主義的律令,只能算道德律令。願意拼的人到了一定數量,就開啟了剝削之門。




  機器的來臨降低了剝削量,NEET 尼特族 這些未工作的人就是沒有剝削的活形式。 為什麼,據說機器"取代"大部分人力的現在,人類依然天天爆肝?

然而,重點是機器已經免去了這麼多的剝削量....為何剝削量仍然這麼高?難道
﹝一﹞機器能免去的工作之外,還有其他的剝削能夠創造出來??
或者
﹝二﹞在殘餘的工作量,所有的剝削集中在少數「被選上」能夠工作的人身上??

看看凡是在工作的人,其剝削都是同等、不多不少、齊頭式的剝削頂標。看來解決之道也只有兩種。

﹝一﹞完全滅去所有的工作機會,徹底的交給機器全自動化。
或者怎樣也必須工作的話,
﹝二﹞強迫打工作量打散。原本雇用三個人的工作量,強制雇用十個人或更多。

不用說這兩條路,大資小資都不肯走。


  又來了,恐懼AI(人工智慧)搶走工作機會,「AI統治世界」。那麼AI之前誰統治世界?
企業將會「消滅工作」。警告人們要在AI與你的老闆、同事、成就感做個抉擇.......


反機械的(Luddite)主義者似是而非的道理,還真是很有說服力哪wwww 不過這份說服力來自先入為主,來自於從小先行(新自由地)教育。
反自動化與反機械有很微妙的差異
那些反對機器搶去人類工作機會的愚蠢者,並不是要徹底消滅機器的存在,而是想辦法要讓人類去依賴他的工具生存。

他們只是反對全自動化。反機器者一直欲「證明」機器取代人類勞動是不道德、邪惡的。他們於是說產品的價值下滑----哪怕事更普及了、更容易想用到了,反正企業的利潤率下滑就是不對....

一種恐懼症,視人的不工作世界為Dystopia;而視人類的悲慘為活力、生氣。人類為了要實現「工作哪有不累」的自我實現預言,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了。



  然而能這麼敘述,也必須是馬克思主義才能說的這麼清楚。各項經濟計量,從來就沒有「利潤率」這項統計。總之,都不曾站在社會,以及站在底層的角度論述。

  電腦化、科技化必須要能卸除掉人類的工作量如果不能做到全自動化,那就是對人的迫害
當然如果在科技之外人類還能創造作繭自縛、苦中苦那就不能怪科技囉。或許為有徹底滅去工作的可能性,才能迫使人類覺悟吧。

  我們要做的是更加徹底完全、而不是選擇性的不完全自動化,不需再有人力去二十四小時輪班維護、mainten的。

如果做不到,則該產業就必須完全消失。人類只努力怎麼挽救市場資本主義,有人從虛妄中而見真實;有人從虛妄中不能去體認真實。



讀了此書,恍然大悟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與台灣人避談自己是已開發或未開發=半邊陲,這兩者之間其實為同義。在亞洲四小龍愈來愈落伍的今天,這麼名詞應該廢棄別再使用。


在我鬼島,美打拼當然就沒飯吃。這在半邊陲國家裡面完全是對的;然而資本先進國如今是既不生產也不管理了事實對這些國家就並非如此





 輪班星人只限於台GG...是嗎? No,各行各業都是朝向這個目標在「努力」的!歐美人很明白,體力勞動與模仿機器所能做到(還盡力要求人類做得跟機器一樣好)沒有什麼剩餘價值。
但華人最看重的就是這些。然而他們卻也沒有對於機械的現代主義崇拜...始終是對於人類勞動的崇拜


 沾沾自喜於新模式,向世界炫耀於鬼島早就有了這種層層轉包代工的文化;是「容易成功的」文化。
台灣沒像南韓那樣倒下「是因為台灣中小企業多」,中小企業分擔了風險....。

但台灣勞工並不能向中小企業那樣,逃避任何風險。他們反到鼓吹「不要逃避」的面對文化,把我們當作砲灰。

然而,台灣的核心仍舊是大企業。原理很簡單,台灣是訂單主義,而接的到非台灣(國際的)訂單的唯有大企業,能的到、層層轉包訂單的也是大企業的恩賜


 鬼島民都以為,島國是以中小企業為核心;甚至某些與現實脫節的「後現代主義」者還會說台灣現在是企業的「不是官僚的」,所以是「去中心」、活力十足、彈性的。

總之,「共識」以為: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為「本」。然而政府可沒瞎,所以人民永遠在罵政府不去救這些中小企業...........除非台灣人肯揚棄資本主義,政府才可能不去救大財團

(各國)政府為了挽救這些企業,付出許多代價!各國人民的差別在於,認為哪項代價不可以付出。

巴黎人還會有反極右的抗爭,在台北難道看得到嗎???


笨到看不到怎樣出口,小老百姓都不可能得利。害怕放棄出口導向會餓死,這就是還在死守著涓滴經濟學(Twickle down)。永遠的半邊陲,逃避定調台灣為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

  學者們總是沒有講的,分工愈來愈細,工作的量與難度門檻卻沒有跟著愈來愈「細」的理由是什麼----世界真的有進步嗎?有的,只是統治術愈來愈細。

   跨國資本,不是我們要救的;本土資本,也不是我們要救的。唯有勞工,才是我們要救的。

與其去講資本先進國廣告行銷、洗腦了全球,不如探討何以後進國會乖乖去學?後進國為何認為自己有義務去學、去趕上.....尤其是欲落後的國度裡,右派、排外、新教勢力就會愈強大!


奴性、受雇勞動的道德究竟是全球還是本土性的?


 資本先進國如今既不生產,也不管理了----我們看到台灣人最沾沾自喜的,就是這種遍布全球的台幹們。然而恐怖主義也沒有認清台灣這個世界頭號幫兇,這和台灣人正好相反:

台灣人做事,往往是追究幫兇

而不是追究主犯



奴性他不但不是唯心,恰好就是唯物......物化的力量豈能是唯心?然而,物即是心,中國人心理可望的那種唯心主義.....在二締中都不可能存在。

  唯物就是唯識:所以佛教並沒有給唯心主義留下任何一丁點的空間,也並沒有給所謂靈性留下任何空間


商品的使用價值既然不再限制於物質性,那就是戲論(papanca,增殖正好就是「增值」)出來的唯心性。真理乃是唯物的,而這就是唯識。

而欲不藉由機器來創造剩餘價值,那就必須藉由唯心主義來創造。那是虛幻的,故稱為泡沫但即使再怎麼加重資本中的勞心成分,也阻擋不了資本之中的有機成分(註:有機構成=機器)。



當人類不必再以識去勞動(被稱為「智力勞動」、知識經濟),那麼他將有機會與般若相應。

 六根持續性的疲累。  人的多瞎忙一分,就多生產出一份剩餘價值.....這被錯認為是對社會有貢獻。所以盲動,故意的。

  若小生意人所創造的資本資金很少,可以也說他們也是資本主義嗎?答案:對!

因為他們也迎合(主動去適應)同一套資本主義的標準、評鑑(他們都用這種眼光看待人類)、驗證,以及所謂的三觀。他們雖然沒有權力(可成為「大鯨魚」),然而、然而,他們有「實力」,所謂的:
''實力'',就是通過這些評量、標準、SPEC所圈選出來的。vice versa,不通過這個標準的便是沒有實力,然而可能具有權力。這就是尼采所要說的,不是那些「超譯者」所說的。

所以
不斷的玩弄SPEC,必須創造更多法律。為了能讓規格適用的範圍擴大....必須要求國家生產出個多的遊戲規則----法律,最好是契約形式的條文

  玩弄、小改微調spec的動作,就稱為innovation「創新」。在這之下才能談創造剩餘價值......因為這才是資本家所願意承認、用人單位所願意承認的創新,
他們也才承認這樣子創新出來的要算進利潤之內。能夠驅策人們去工作,才會有剩餘價值,才會存在利潤。


 小資族群需要一個被稱為NETWORK的遊戲規則才能Work。只能在存在有遊戲規則的狀態下才能玩出賺錢、活出榮耀。不論這個pregiven是否來自殖民時代,反正遊戲規則就跟原始資本一樣重要

然而,往往只是學。台灣人負責遵守遊戲規則,美國金融家負責制定規則;台灣人學習怎麼玩金融商品(不止股票),美國金融家負責創造新的金融商品。台灣人只怕不能正常上班,而不會被"惹怒"。

只有馬克思主義者會問:這些奇怪的東西是為什麼被創造出來的。「享受」於賺錢的樂趣、或者高喊吃苦吃苦批評不勞而獲,心裡卻不想再吃苦、想要靠投資不勞而獲(但他們不承認,反而說我也是流血流汗、勞心勞力地投資)的人,負責學


 這個族群很籠統的被稱為「小資」的,沒有了解工作本身就構成了問題。還在怪罪外來移民搶走了工作、機器發達搶走了工作。
他們一生中追求的視覺不會犯錯的SOP,照著做老闆、同事、親戚將不能苛責你。因為人人都睜大眼睛觀察他人有沒有出包,就像後宮鬥爭一樣。

這樣絕不會犯錯的SOP,構成了所有職場上的動作總和。認為特定的行為序列、行為的總和---可以代替事務的如實理趣....我們看到被美稱為智力勞動的多半是這樣


「投資」股票是種不確切的說法,這本書說的很明白。借錢去買回自家公司的股票-----這借錢還是賺錢?用小資naive的辭彙,不能描述這種現象。打拼邏輯依靠的是理所當然,不能了解這種非理所當然的自我衍生的遊戲規則

但只要是遊戲規則,小資都會去遵守的。還自以為企業有必要(有義務)聽小股東的話,無異野干要與獅子謀皮-----只有不當野干、也不當獅子、更別當被殺死的羊才能免難。


   為什麼美國股票泡沫大破滅,給台灣人的印象竟不是「美國人原來免賺有得吃」,竟是「這表示美國人和我們一樣打拼」??
「金融海嘯」給出誤導的印象,好像它並非人為,是「天」在罰、是不可抗力,是「無奈」...........但他下次還是要繼續玩泡沫

市井小民往往執妄為真,即認為:一間公司的股票真的是面鏡子;或反過來說,公司是它股片的鏡子。以為看股票就可以知道公司的真實狀態,或可以以公司的知名度來挑選股票。
比如認為:台GG的股票穩賺不賠,只要挑對出入時機.......其實,世界第一大負債國就是美國。不是希臘等等。然而美國沒有那些倒楣還以為「欠錢就是要還」的國家不一樣,美國並沒有全新全力把賺錢還債放在第一。
因為美國是靠這泡沫撐起來的。


該怎麼說?公司只是其股票的緣,兩者之間既非是一、亦非為異。而不是股票的因,普票本身並沒有經濟學者設想的automy規則所決定。

非一非異、無決定性:它沒有「我」,沒有自我決定的原理、更沒有鐵律、定律;凡此之類全是瞎子摸象!

 這本書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股票會漲?當資本的循環運作不利,然而企業還能繳出漂亮成績單的時候─ ─ ─也就是還有利潤的時候,也就是金融(不只是股票)活絡的時候。

而愚蠢人會認為股票熱,代表(他們只會代表呀!)國家正在富強.....股票的對象是股票的市值,早就與公司的諸種能力毫無關係!


產能過剩,叫做人人不勞而獲的條件成熟。不但是條件成熟,而且還是非走不可之路...只是人們總在那裡挽救不該救的項目,再作繭自縛!
如果還去實踐商業的最新更新、喜好控制別人、沒有徹底排除掉人類勞動....資本主義的崩潰當然就不會來臨!這不是「你去做」或期待超人就能做到的!


 其實全球資本家心知肚明(很可能故意不說而已):能救美國(人)的毋寧是美國社會主義,而非美國資本主義。

  我國民永遠不想,台灣必定、總有一天──會在資本主義中被淘汰的。只是這非必然在一個世代之內完成。他們說:不趕快提升競爭力,就會被世界體系給捨棄

然而那個後反烏托邦的世界是怎樣的?他們不願去描述只知道要去避免那樣的「末日」。它們老是說,一旦被國際市場排除,島國將不能生存。



  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其實是國際資本當初所賦予台灣的cosplay,而且現在國際資本並沒有叫台灣繼續扮演這個角色....事實是台灣人自己扮演這半邊陲的角色扮上癮了。這些話就像涓滴理論一樣,全屬想當然耳


 那未來呢?反烏托邦小說的妄想一下;人類為了要強迫人類勞動,竟然不惜要和機器融合成為Cyborg----為的是不讓只有機器在勞動!!
統治者們極力隱瞞勞動中的Non-human factor,讓人類以為勞動完全是由人類的血汗錢...

我提到Non-human factor,就是Burno Latour出場的時候了。


電影〈大國民〉、小說《Windup Girl》,「世界末日」是要靠人去完成的。與其權力去挽救這套遊戲,不如促成它的滅亡。
然而眾人卻是一直在搶救它。德國可以透過歐盟來禁止其他國家漲薪水,這就決定了挪威、瑞典雖然與芬蘭同為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可是命運不同

你有想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