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9 20:39:26凱特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2
世態炎涼中真情的悲劇
「李爾王」這齣悲劇,跟其他三大悲劇最不一樣的,就是性格弱點在戲劇一開始就呈現,不像其他三齣戲,性格弱點漸次發展到不可收拾。李爾王最大的弱點,就是長年活在顯赫尊貴的地位中,已無法分辨何為虛偽的奉承、何為真實的感情與忠實。
當他自覺年老時,決定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他對女兒們說:「我現在就要放棄我的統治、領土以及政務了,請告訴我,你們當中哪個最愛我?情愛最篤者,邀賞最多。」
這日日被臣子屬下虛捧成為習慣的國王,竟然完全忽略了最真實的情感,往往在於忠實的付出行動,而不是口中曼妙的言語。果真三女兒為難了:
「怎麼辦呢?我心裡愛,但我口中不會說。」
就這樣,三女兒被視為不愛父親的不肖女,被趕出家門。
這個趕出家門沒有財產的女兒,連帶考驗了兩個分別來提親的鄰國王子對情感的態度:其中一個放棄提親,另一個仍相信三女兒內在心靈與情感的高貴,把三女兒帶走了。
三女兒走後,悲劇立即發生。父親一無所有以後,竟然發現兩個女兒情感立即轉變,嫌父親脾氣不好、嫌父親伺僕太多,鄙視嫌厭的言語不斷,最後李爾王憤而出走,成為居無定所的流浪老人。他這時候開始想念三女兒,卻無顏面對。流浪日久,李爾王因內心苦痛不堪而瘋了。
後來透過一忠心耿耿的忠僕的幫忙,李爾王終於與三女兒見面,並在半清明半瘋傻中,懇求三女兒原諒,被三女兒擁抱,破碎的心得安慰。誰曉得劇情急轉直下,立即發生三個女兒間的戰爭,三女兒竟然慘敗被俘,儘管大女兒二女兒也惡有惡報的死了,國土由其中一個正義的女婿執政,但三女兒已被絞殺,李爾王也心碎而死。劇情大悲劇已終。
對李爾王而言,與三女兒在獄中仍是他最快慰的時刻。他說:「我們一齊進監獄,像籠中鳥一樣歌唱,我跪下求妳饒恕,我為妳祝福,我們便這樣活著,笑那些廷臣誰得寵、誰失勢;誰飛騰、誰消逝;誰在朝、誰下野....。」
李爾王終於找到完全不需要依憑外在任何添加的財富權勢,便可以擁有的真愛。這是他當年為王當政時,永遠無法明白、無法看清楚的。
莎士比亞在李爾王最終與三女兒見面之前,穿插了另一個人物作對照,也是一個作大臣的父親,因相信私生子片面之詞,判斷錯誤,認為親子蓄意加害自己,導致不肖的私生兒子害慘了孝順的親兒子。被陷害的兒子為了保護自己只好裝瘋賣傻,顛沛流離於荒郊野外。等這位大臣終於知道自己誤信謊言,兩眼已受私生子誣陷處罰變瞎。
於是莎士比亞出現兩組人物的對照。裝瘋與真瘋,瞎子與明眼人。透過這兩組人的對照,對白出現很多精闢的箴言:
「我有眼的時候,反而栽了跟頭,現在我沒有路,所以也不需要眼睛了。我們有能力時常常充滿疏忽,直到有殘缺時,殘缺反倒幫助我們清明。」
「原來明明白白的受人鄙夷,是比表面上受恭維,真實內裡卻被鄙夷幸福多了!」
「其實國王真瘋了倒好的無比,不像我,理智如此清明,便得承受這麼大的創痛!」
而三女兒與李爾王的死,正說明了這樣不依權勢財富而有的真愛,在這世間是何等難能可貴,甚至稀少到無法見容於勢利的世間。
於是李爾王比其他三大悲劇,更強烈的蘊含社會價值批判,與世態炎涼下、真情的難以見容於世間。
沒有節制的野心導致的悲劇
「馬克白」,是四大悲劇中最後完成的,在性格描述上,比諸前面三大,是更成熟更辛辣更單刀直入。而探討的主題——一個人是如何從僅只是欲求願望,到最後會犯下不可赦的罪行的心路歷程——也非常的驚心動魄。
馬克白原本是有才有能深被器重的大將軍,但是在一次得勝返國的路上,他碰到女巫,女巫預言,他將作考特爵士,不久會作一國之首。他回國果真發現自己被升為考特爵士。一個預言的應驗,讓他對另一個預言有所覬覦——作一國之首——他內心深處的野心隨即生發,他碰到的嚴峻考驗是:如何處置這預言引發出來的野心!
當馬克白碰到女巫之前,他略有所感,不安的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陰鬱又這樣光明的日子。」的確,野心運用得當,是蓬勃的朝氣;運用不當,是毀滅的淵藪。
女巫預言馬克白的同時,也預言另一個大將班戈的子孫將世代為王。
馬克白問班戈:「您不希望您的子孫作王嗎?」班戈毅然決然回答:「你若相信女巫的話,就會想辦法把王冠攫到手裡。魔鬼為了要陷害我們為惡,先在小事上取得我們信任,然後讓我們在重要關頭墮入他的圈套。」
馬克白卻無法像班戈一樣毅然決然。他猶疑著:「這神奇的預言到底是凶兆還是好兆?是凶兆,為何保證我未來的成功?是好兆,為何我毛髮悚然心怦怦跳失去常態呢?」
馬克白在這時已隱然浮現殺人的妄念。
不幸的是,馬克白的妻子比馬克白面對罪惡要心狠手辣的多。「你會達到高位,但是你天性憂慮過多、太重人情,有野心,卻缺少奸惡,你想用正直手段達到崇高企圖,事前顧忌太多....。」
於是馬克白夫人扮演起催逼馬克白的角色。
馬克白在一次宴會後暗殺了國王鄧肯,鄧肯之子逃往國外。馬克白得到了富貴,取得王權,一如預言一般。但他卻失去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平安的心。
「究竟怎麼回事?一點點聲音都嚇得我心驚肉跳....大海裡所有的水,能夠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
「從這一刻起,人生已經失去它嚴肅的意義,一切都不過是兒戲,榮名和美德已經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經喝完,剩下來的只是無味的渣滓。」
心狠手辣的馬克白夫人卻彷彿無所動:「我手跟你一樣染了血,臉卻不像你這般蒼白!」
而這時班戈繼續面臨預言的試探:「你現在如願以償了,女巫的預言都應驗了....你得到這種富貴的手段恐怕不大正當....可是據說你的王位不會傳及子孫,我卻會成為很多君王的始祖....既然預言在你身上成真,不也會在我身上成真,使我對未來生發希望嗎....?」但班戈不讓自己繼續受試探,他讓自己的邪念還未生發便扼殺:「閉口!不要多說了!」
正是班戈這種抗拒邪惡試探的個性,開始讓馬克白不安:「他高貴的天性中,有一種使我生畏的東西,他敢作敢為、又有智慧膽勇;除了他,我誰都不怕,只有他的存在使我不安。」
馬克白作惡以後,開始懼怕正直的人,進而與正直的人為敵。他又想到女巫的預言:「她們說他的子孫會為相繼為王。這不是把一頂不結果子的王冠戴在我頭上、把一個沒有繼承人的御仗放在我手裡,最終是給班戈所有的好處。所以我作惡,在良心上負著如此巨大的罪咎不安,只是為了讓他們登上寶座?不,我不能忍受這樣的事。」
這段描述馬克白心路歷程的獨白,是多麼寫實辛辣,道出多少由一點點的試探、到最終走上滔天罪惡不歸路的人性幽暗!
莎士比亞還透過馬克白與妻子的對話,道出那種得到王位後卻不滿足的空虛。這空虛,讓他們以為是「班戈尚在事業未成」,所以不滿足。這空虛也是他們要殺死班戈的另一個原因。
馬克白的妻子說:「我們的目的雖已達到,卻還是不滿足;感覺一無所得。....你不該憂懼於已經作出來的事,事情幹了就算了!」馬克白說:「我們不過刺傷了蛇身,卻沒有把牠殺死,未來會有復仇的事....,為什麼我們每夜驚恐的惡夢虐弄中睡眠呢?被我們殺死的人在墳墓裡永久平安,我們心靈卻把我們折磨的沒有一刻安息....親愛的妻子,你知
道班戈和他的孩子還在人間。」
於是馬克白找刺客殺了班戈。班戈孩子逃走流亡國外。
馬克白聽到班戈孩子沒死,預言仍舊有應驗的可能,更加煩亂不安:「心病本來可以痊癒,現在它又要發作了,我會繼續被惱人的疑惑和恐懼包圍拘束....。」
罪惡感的侵蝕,與對預言的不安,讓馬克白幾近瘋狂。他在跟貴族的宴會上,看到班戈的鬼魂,驚嚇不已,語出亂言。竟使貴族們漸都生疑。馬克白終於徹底的墮落。他主動去找女巫,想得知預言的細節,好對抗預言!他再一次確定了班戈的後代將世代為王。
馬克白無法約束他惶亂的心,從此以後,展開濫殺無辜的暴君生涯,任何一種可能危害他王位的疑惑,他都勢必要剷除,背叛他離去的貴族越來越多。
馬克白夫人得了瘋病,一種半夜的夢遊,嘴裡胡亂說出永遠不該講的秘密:「這兒還有一點血跡。」「這兩隻手再也不乾淨了嗎?」「這兒還是一股血腥氣。」「洗淨你的手,不要這樣臉無人色,班戈已經下葬了,他不會從墳墓裡出來的。」「唉!唉!唉!」
這種瘋狂,不僅侍女都聽出:「這嘆息多沈重,她心裡多淒苦!」醫生也搖頭說:「她需要教士,不是醫生。良心負咎的人,總是在枕邊洩漏他們的秘密。上帝,饒恕我們世人!她擾亂了我的心,迷惑了我的眼,我心裡想到的,卻不敢把它吐出嘴唇。」
最終,馬克白暴君的濫殺,引發眾叛親離的大戰,馬克白死於戰爭。班戈的孩子果真登上寶座。
馬克白那小小的野心,終於釀成無法追悔的罪惡,至終害了自己!
這齣戲雖然因女巫預言的戲份,比前面三齣戲增加了宿命論的色彩,但莎士比亞著易描述的,不是馬克白的反抗命運,而是馬克白因野心而墮落,犯錯後良心不安,卻不肯悔罪反而更加選擇墮落的人性幽暗。那種欲求追逐、罪惡感、與更加犯罪好壓抑罪惡感的過程,刻畫的非常生動深刻。
「李爾王」這齣悲劇,跟其他三大悲劇最不一樣的,就是性格弱點在戲劇一開始就呈現,不像其他三齣戲,性格弱點漸次發展到不可收拾。李爾王最大的弱點,就是長年活在顯赫尊貴的地位中,已無法分辨何為虛偽的奉承、何為真實的感情與忠實。
當他自覺年老時,決定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他對女兒們說:「我現在就要放棄我的統治、領土以及政務了,請告訴我,你們當中哪個最愛我?情愛最篤者,邀賞最多。」
這日日被臣子屬下虛捧成為習慣的國王,竟然完全忽略了最真實的情感,往往在於忠實的付出行動,而不是口中曼妙的言語。果真三女兒為難了:
「怎麼辦呢?我心裡愛,但我口中不會說。」
就這樣,三女兒被視為不愛父親的不肖女,被趕出家門。
這個趕出家門沒有財產的女兒,連帶考驗了兩個分別來提親的鄰國王子對情感的態度:其中一個放棄提親,另一個仍相信三女兒內在心靈與情感的高貴,把三女兒帶走了。
三女兒走後,悲劇立即發生。父親一無所有以後,竟然發現兩個女兒情感立即轉變,嫌父親脾氣不好、嫌父親伺僕太多,鄙視嫌厭的言語不斷,最後李爾王憤而出走,成為居無定所的流浪老人。他這時候開始想念三女兒,卻無顏面對。流浪日久,李爾王因內心苦痛不堪而瘋了。
後來透過一忠心耿耿的忠僕的幫忙,李爾王終於與三女兒見面,並在半清明半瘋傻中,懇求三女兒原諒,被三女兒擁抱,破碎的心得安慰。誰曉得劇情急轉直下,立即發生三個女兒間的戰爭,三女兒竟然慘敗被俘,儘管大女兒二女兒也惡有惡報的死了,國土由其中一個正義的女婿執政,但三女兒已被絞殺,李爾王也心碎而死。劇情大悲劇已終。
對李爾王而言,與三女兒在獄中仍是他最快慰的時刻。他說:「我們一齊進監獄,像籠中鳥一樣歌唱,我跪下求妳饒恕,我為妳祝福,我們便這樣活著,笑那些廷臣誰得寵、誰失勢;誰飛騰、誰消逝;誰在朝、誰下野....。」
李爾王終於找到完全不需要依憑外在任何添加的財富權勢,便可以擁有的真愛。這是他當年為王當政時,永遠無法明白、無法看清楚的。
莎士比亞在李爾王最終與三女兒見面之前,穿插了另一個人物作對照,也是一個作大臣的父親,因相信私生子片面之詞,判斷錯誤,認為親子蓄意加害自己,導致不肖的私生兒子害慘了孝順的親兒子。被陷害的兒子為了保護自己只好裝瘋賣傻,顛沛流離於荒郊野外。等這位大臣終於知道自己誤信謊言,兩眼已受私生子誣陷處罰變瞎。
於是莎士比亞出現兩組人物的對照。裝瘋與真瘋,瞎子與明眼人。透過這兩組人的對照,對白出現很多精闢的箴言:
「我有眼的時候,反而栽了跟頭,現在我沒有路,所以也不需要眼睛了。我們有能力時常常充滿疏忽,直到有殘缺時,殘缺反倒幫助我們清明。」
「原來明明白白的受人鄙夷,是比表面上受恭維,真實內裡卻被鄙夷幸福多了!」
「其實國王真瘋了倒好的無比,不像我,理智如此清明,便得承受這麼大的創痛!」
而三女兒與李爾王的死,正說明了這樣不依權勢財富而有的真愛,在這世間是何等難能可貴,甚至稀少到無法見容於勢利的世間。
於是李爾王比其他三大悲劇,更強烈的蘊含社會價值批判,與世態炎涼下、真情的難以見容於世間。
沒有節制的野心導致的悲劇
「馬克白」,是四大悲劇中最後完成的,在性格描述上,比諸前面三大,是更成熟更辛辣更單刀直入。而探討的主題——一個人是如何從僅只是欲求願望,到最後會犯下不可赦的罪行的心路歷程——也非常的驚心動魄。
馬克白原本是有才有能深被器重的大將軍,但是在一次得勝返國的路上,他碰到女巫,女巫預言,他將作考特爵士,不久會作一國之首。他回國果真發現自己被升為考特爵士。一個預言的應驗,讓他對另一個預言有所覬覦——作一國之首——他內心深處的野心隨即生發,他碰到的嚴峻考驗是:如何處置這預言引發出來的野心!
當馬克白碰到女巫之前,他略有所感,不安的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陰鬱又這樣光明的日子。」的確,野心運用得當,是蓬勃的朝氣;運用不當,是毀滅的淵藪。
女巫預言馬克白的同時,也預言另一個大將班戈的子孫將世代為王。
馬克白問班戈:「您不希望您的子孫作王嗎?」班戈毅然決然回答:「你若相信女巫的話,就會想辦法把王冠攫到手裡。魔鬼為了要陷害我們為惡,先在小事上取得我們信任,然後讓我們在重要關頭墮入他的圈套。」
馬克白卻無法像班戈一樣毅然決然。他猶疑著:「這神奇的預言到底是凶兆還是好兆?是凶兆,為何保證我未來的成功?是好兆,為何我毛髮悚然心怦怦跳失去常態呢?」
馬克白在這時已隱然浮現殺人的妄念。
不幸的是,馬克白的妻子比馬克白面對罪惡要心狠手辣的多。「你會達到高位,但是你天性憂慮過多、太重人情,有野心,卻缺少奸惡,你想用正直手段達到崇高企圖,事前顧忌太多....。」
於是馬克白夫人扮演起催逼馬克白的角色。
馬克白在一次宴會後暗殺了國王鄧肯,鄧肯之子逃往國外。馬克白得到了富貴,取得王權,一如預言一般。但他卻失去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平安的心。
「究竟怎麼回事?一點點聲音都嚇得我心驚肉跳....大海裡所有的水,能夠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
「從這一刻起,人生已經失去它嚴肅的意義,一切都不過是兒戲,榮名和美德已經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經喝完,剩下來的只是無味的渣滓。」
心狠手辣的馬克白夫人卻彷彿無所動:「我手跟你一樣染了血,臉卻不像你這般蒼白!」
而這時班戈繼續面臨預言的試探:「你現在如願以償了,女巫的預言都應驗了....你得到這種富貴的手段恐怕不大正當....可是據說你的王位不會傳及子孫,我卻會成為很多君王的始祖....既然預言在你身上成真,不也會在我身上成真,使我對未來生發希望嗎....?」但班戈不讓自己繼續受試探,他讓自己的邪念還未生發便扼殺:「閉口!不要多說了!」
正是班戈這種抗拒邪惡試探的個性,開始讓馬克白不安:「他高貴的天性中,有一種使我生畏的東西,他敢作敢為、又有智慧膽勇;除了他,我誰都不怕,只有他的存在使我不安。」
馬克白作惡以後,開始懼怕正直的人,進而與正直的人為敵。他又想到女巫的預言:「她們說他的子孫會為相繼為王。這不是把一頂不結果子的王冠戴在我頭上、把一個沒有繼承人的御仗放在我手裡,最終是給班戈所有的好處。所以我作惡,在良心上負著如此巨大的罪咎不安,只是為了讓他們登上寶座?不,我不能忍受這樣的事。」
這段描述馬克白心路歷程的獨白,是多麼寫實辛辣,道出多少由一點點的試探、到最終走上滔天罪惡不歸路的人性幽暗!
莎士比亞還透過馬克白與妻子的對話,道出那種得到王位後卻不滿足的空虛。這空虛,讓他們以為是「班戈尚在事業未成」,所以不滿足。這空虛也是他們要殺死班戈的另一個原因。
馬克白的妻子說:「我們的目的雖已達到,卻還是不滿足;感覺一無所得。....你不該憂懼於已經作出來的事,事情幹了就算了!」馬克白說:「我們不過刺傷了蛇身,卻沒有把牠殺死,未來會有復仇的事....,為什麼我們每夜驚恐的惡夢虐弄中睡眠呢?被我們殺死的人在墳墓裡永久平安,我們心靈卻把我們折磨的沒有一刻安息....親愛的妻子,你知
道班戈和他的孩子還在人間。」
於是馬克白找刺客殺了班戈。班戈孩子逃走流亡國外。
馬克白聽到班戈孩子沒死,預言仍舊有應驗的可能,更加煩亂不安:「心病本來可以痊癒,現在它又要發作了,我會繼續被惱人的疑惑和恐懼包圍拘束....。」
罪惡感的侵蝕,與對預言的不安,讓馬克白幾近瘋狂。他在跟貴族的宴會上,看到班戈的鬼魂,驚嚇不已,語出亂言。竟使貴族們漸都生疑。馬克白終於徹底的墮落。他主動去找女巫,想得知預言的細節,好對抗預言!他再一次確定了班戈的後代將世代為王。
馬克白無法約束他惶亂的心,從此以後,展開濫殺無辜的暴君生涯,任何一種可能危害他王位的疑惑,他都勢必要剷除,背叛他離去的貴族越來越多。
馬克白夫人得了瘋病,一種半夜的夢遊,嘴裡胡亂說出永遠不該講的秘密:「這兒還有一點血跡。」「這兩隻手再也不乾淨了嗎?」「這兒還是一股血腥氣。」「洗淨你的手,不要這樣臉無人色,班戈已經下葬了,他不會從墳墓裡出來的。」「唉!唉!唉!」
這種瘋狂,不僅侍女都聽出:「這嘆息多沈重,她心裡多淒苦!」醫生也搖頭說:「她需要教士,不是醫生。良心負咎的人,總是在枕邊洩漏他們的秘密。上帝,饒恕我們世人!她擾亂了我的心,迷惑了我的眼,我心裡想到的,卻不敢把它吐出嘴唇。」
最終,馬克白暴君的濫殺,引發眾叛親離的大戰,馬克白死於戰爭。班戈的孩子果真登上寶座。
馬克白那小小的野心,終於釀成無法追悔的罪惡,至終害了自己!
這齣戲雖然因女巫預言的戲份,比前面三齣戲增加了宿命論的色彩,但莎士比亞著易描述的,不是馬克白的反抗命運,而是馬克白因野心而墮落,犯錯後良心不安,卻不肯悔罪反而更加選擇墮落的人性幽暗。那種欲求追逐、罪惡感、與更加犯罪好壓抑罪惡感的過程,刻畫的非常生動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