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1 01:08:57viator

【舊作】省思全球化

 

 麥克魯漢地球村的觀念帶動全球化的思維,當遠方發生的波灣戰爭透過衛星電視畫面映入眼簾,國際油價隨之飆漲﹔當SARS疫情隨著國際航線散佈全球,我們發現世界的另一方原來不再那麼遙不可及,所有的事物似乎環環相扣,即使我們不願意,卻也無法完全置身事外。國際性組織不斷成立,儘管區域性的政治角力仍舊,但從經濟人文角度上來看,WTO、WHO的世界網絡,紅十字會、慈濟的各地援助計劃,甚至是整個歐洲經濟共同市場,以全球為一體的新革命早已悄悄展開。

 拋開整體面,從個人連結上來談亦是如此。透過網際網路,兩個身處異地的陌生人,將空間的隔閡拋開,在虛擬的國度中建立一個彼此暢所欲言的場所,就算語言不通,也有翻譯軟體對訊息解碼,譯成國際通用英語,來自台灣的少年也可以和阿爾卑斯山上的少女結為知己。一封電子郵件,急速壓縮以往我們對信件的概念,幾秒鐘的時間,即使在世界的另一端,朋友的祝福也能呼嘯而至。更不用說遠距視訊、電話傳真、衛星電視等設施,科技的發展實現了地球村的理想。

 然而,全球化也間接促成了跨國企業的蓬勃發展,跨國企業以全球化為號召,成就一個以全球考量的商業體系,產品代工、原料生產、市場行銷乃至於實施決策的母國總公司,層層制度分責管理,微軟日不落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然而,在促成全球化的同時,為了能讓產品順利打入市場,跨國企業在行銷上也常使用許多手法。從微軟公司來看,公司形象塑造是普遍的行銷常識,在最近的一則電視廣告中,呈現出其捐助原住民校區諸多電腦設備的形象,雖然擁有公益上的附加價值,但實際上除了在拓展產品形象之外,也潛移默化未來慣用微軟規格系統的莘莘學子。而在全球行銷策略上,微軟套裝販賣整套系統,先行擊破如網景公司等單獨生產的獨立公司,又逼使英特爾在處理器販賣上與之合作,建構一個連美國反拖拉斯法也打不死的霸權。

 走到街上,我們在台灣就可以喝到星巴克咖啡,吃到義大利披薩,穿戴的可能是日韓最新流行服飾。在台灣,我們接觸到的是被建構的全球文化,我們可以藉由購買商品幻想自己的異國文化情懷,但實際上卻只是服庸在商品之下,用消費麻痺感官神經,我們依舊只是在台灣。

 跨國企業的全球化是商品行銷基礎的一部份,另一部份則是在地化策略。以麥當勞等速食產業為例,以往此類跨國產業在廣告行銷上,大都以母國總公司統一設計,全球廣告一致。隨著行銷策略的改變,跨國企業懂得發包給本地分公司進行廣告設計,順應各地不同民情,以適合當地的廣告形態推出。事實上,單從速食產業在全球各地的分店來作比較,不難發現無論是在外觀甚至是菜色上,都有相當的不同,以麥當勞來說,台灣區麥當勞已經推出中式套餐,東南亞如大馬地區也設計出南洋特殊的速食產品,泰國麥當勞也以米堡來代替漢堡。跨國企業仍舊是跨國企業,但因為夾雜著各地特有的特色,也漸漸融入當地市場,被消費者所習慣。

 全球化是一個正在發展的趨勢,它當然並不完全是好的、沒有任何負面意義的,但卻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儘管某些地區反全球化聲浪高漲,華勒斯坦所謂的世界體系仍舊存在,但未來的方向並不會只因為抗議與反對就銷聲匿跡。既是如此,從積極面將衝擊減至最小,尋找本身在浪潮下的定位,可能會比一味逃避不願面對要來得務實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