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08 13:31:40???

中六學額不足?

望子成龍,是一般父母的心態。然而,自己的子女不夠好,未能升讀中六,就要罵政府,這又是啥道理?

應屆會考生約有十二萬七千多人,而官校及津貼學校中六學位約有25,000個,加上私立學位及其它升學途徑,總共約三萬個左右。然而,全體考生中,全部科目不及格及各科僅及格者佔七萬多人,換言之,實際上約五萬多人,競爭三萬個學位,可入讀中六者已多於五成。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事實真的如此嗎?香港現在的會考班每班人數由三十多至四十人不等,要求教師做到對每個學生都「教且嚴」,似乎並不可能。多年以來,父母將年幼子女獨自留於家中而外出打麻將耍樂,以致發生意外,時有所聞。把子女丟到學校,就以為自己盡了作為父母的責任。

從一萬八千多名「零分生」(佔整體考生近一成半)看,這些人是否真的為了讀書才上學呢?他們的父母是否真的付出了心力去關心自己的子女和他們的學業呢?近十年來,補習社在香港愈辦愈多,然而事實證明,除了不用教師操心的幾個學生外,在課室專心聽教的學生的成績,始終比要另行補習的好。另外,其中有十五名十優「狀元」,而約十年前,最多只有一名。是否整體學生的水平提高了?非也。由於香港會考的評級制度,是以百分比為依據,故此當考生人數增加,十優「狀元」的數目也自然多了;至於學生的整體水平,如無意外還是下降了的。

當初政府定下的十四分收生標準,是為了防止學校為多收外校優異生,以致減少本校生就讀機會,及免卻學生到處找學校的奔波勞碌,而並非保證達到關分數的學生都可以升讀中六。有家長說:「我想政府應該加強透明度,告訴我們有多少高官的子女是在外地讀書,他們在制定教育政策時根本感受不到我們做父母的心。」真不明白這有何意義,有多少高官的子女在外地讀書,就會影響本地教育政策的制定嗎?香港的教育政策已沿用多年,不是也出很多精英嗎?

眾多十優九優狀元之中,除多家傳統名校以外,還包括綜援家庭的學生,顯示好成績並非富裕家庭和貴族學校的專利,努力上進的學生可以出人頭地。然而,香港的成年人卻愛把自己的過失推到政府頭上,這是否給努力的下一代作了很壞的榜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