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6 23:37:48迷路專家
旅D雜記~環境篇~老地方見,不見不散!
還在臺灣學德文的時候,一群同學總常在下課後跟著馬老大去「漂流木」吃宵夜;卸下德文老師身份的馬老大,不但免費跟我們練習中文,還不時的溜兩句閩南語。我們這群對德國懷抱不同夢想的人,很自然的把這個有味道的原住民餐廳,當成下課後的主要聚會場所。很多個不急著回家的夜晚,大家就這樣天南地北的聊到有人非趕最後一班捷運不可才離開;雖然聊過什麼早已不復記憶,但卻清楚的記得Silvia看到老闆的貓靠近時的驚慌失措。
後來大家陸陸續續的離開課堂,有人早一步到了德國,有人因為工作或學業不能繼續,但私下已經成好友的我們,總不定期的約在公館碰面。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候大家總愛約在臺大誠品前碰面,而我總是提早一點到,窩在地下層翻著一本本有趣的外國文學。
去(2004)年,我也暫別了這群朋友來到德國漢諾威,認真融入當地生活,認真認識每一位新朋友,也認真去發現每個我不熟悉的傳統。所以我有節慶必到訪,有邀約也盡量不推託,目的是為了盡快成為漢諾威的一份子。
在這個認識漢諾威的過程中,有不少好心的教會朋友或所上同事,總不時的記得約我去看些新鮮事。初期面對多線交錯的地鐵線,大家總怕我找錯地點,常跟我約在交會點Kroepcke站碰頭後,再一起到達目的地。
一年多下來,我漸漸發現,對住在漢諾威的人來說,Kroepcke Uhr*是個極重要的「老地方」,彷彿沒了這個點,大家會不知道該約在哪裡碰面;而不管什麼時候跟朋友約在那裡見面,永遠都有一群也在等朋友的人在那裡徘徊。或許是應著人群的聚集,在Kroepcke Uhr附近,也最常有街頭藝人駐足,不管是早到或朋友遲到,等待的時間永遠是有趣的。
三、四月的訪客及邀約都不少,習慣性次數多了之後,便想知道大家以此為地標的理由,於是向我的智囊團—所上同事—求援,結果羅思維塔在第一時間給我正確又完美的解答。
話說十九世紀的漢諾威,除了皇宮附近外,其他地方都還只是尚未開發的小村莊,直到1843年沿著火車站前的道路開始規劃興建;不過那時的Kroepcke也還沒有個正式的名字。後來在1948年挨著那個鐘柱旁邊,有個姓Kroepcke的人開了一家咖啡店,那時候的漢諾威人,每每有朋友聚會或約地方碰頭,總說:「就在那個叫Kroepcke的咖啡店見面吧!」久而久之,便以這個人的姓作為當地的地名。
時代更迭,現在的Kroepcke變成了漢諾威最熱鬧的地方,彷彿是臺北西區與東區的綜合體——人們可以悠閒的走在徒步區上享受摩登血拼的樂趣。以此為中心點,有十條常態性地鐵發散至城郊,遇到重要慶典或展覽,還會加開兩條特別線,加上步行三分鐘即可到達火車站,Kroepcke更可說是漢諾威的「交通心臟」。
知道他的發展故事後,腦海裡出現了老德大聲吆喝「Kroepcke見」的豪邁情景,彷彿我也見證了那時的風土民情。有空大家來找我玩的時候,別忘了這麼跟我約,「我們Kroepcke Uhr見,不見不散」。
迷路說:我不能跟自己說不見不散啊!所以告訴大家Kroepcke怎麼去。
走出漢諾威火車站,沿車站路往前走,約一百公尺即可到達Kroepcke。而Kroepcke Uhr在行進方向的左下方路口,亦即Commerzbank及O2的那個街口。記得唷~我們在那裡有約。^_^
註*:Kroepcke Uhr是當時立在咖啡館前的鐘柱。隨著城市的發展,咖啡館已經改變了當年風貌;那時附近幾乎幾乎荒蕪的空地,也由一棟棟新式的店面商家所取代,唯一不變的,就是那座鐘柱。
(圖片就是Kroepcke Uhr,看見三三兩兩的等人群嗎?)
後來大家陸陸續續的離開課堂,有人早一步到了德國,有人因為工作或學業不能繼續,但私下已經成好友的我們,總不定期的約在公館碰面。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候大家總愛約在臺大誠品前碰面,而我總是提早一點到,窩在地下層翻著一本本有趣的外國文學。
去(2004)年,我也暫別了這群朋友來到德國漢諾威,認真融入當地生活,認真認識每一位新朋友,也認真去發現每個我不熟悉的傳統。所以我有節慶必到訪,有邀約也盡量不推託,目的是為了盡快成為漢諾威的一份子。
在這個認識漢諾威的過程中,有不少好心的教會朋友或所上同事,總不時的記得約我去看些新鮮事。初期面對多線交錯的地鐵線,大家總怕我找錯地點,常跟我約在交會點Kroepcke站碰頭後,再一起到達目的地。
一年多下來,我漸漸發現,對住在漢諾威的人來說,Kroepcke Uhr*是個極重要的「老地方」,彷彿沒了這個點,大家會不知道該約在哪裡碰面;而不管什麼時候跟朋友約在那裡見面,永遠都有一群也在等朋友的人在那裡徘徊。或許是應著人群的聚集,在Kroepcke Uhr附近,也最常有街頭藝人駐足,不管是早到或朋友遲到,等待的時間永遠是有趣的。
三、四月的訪客及邀約都不少,習慣性次數多了之後,便想知道大家以此為地標的理由,於是向我的智囊團—所上同事—求援,結果羅思維塔在第一時間給我正確又完美的解答。
話說十九世紀的漢諾威,除了皇宮附近外,其他地方都還只是尚未開發的小村莊,直到1843年沿著火車站前的道路開始規劃興建;不過那時的Kroepcke也還沒有個正式的名字。後來在1948年挨著那個鐘柱旁邊,有個姓Kroepcke的人開了一家咖啡店,那時候的漢諾威人,每每有朋友聚會或約地方碰頭,總說:「就在那個叫Kroepcke的咖啡店見面吧!」久而久之,便以這個人的姓作為當地的地名。
時代更迭,現在的Kroepcke變成了漢諾威最熱鬧的地方,彷彿是臺北西區與東區的綜合體——人們可以悠閒的走在徒步區上享受摩登血拼的樂趣。以此為中心點,有十條常態性地鐵發散至城郊,遇到重要慶典或展覽,還會加開兩條特別線,加上步行三分鐘即可到達火車站,Kroepcke更可說是漢諾威的「交通心臟」。
知道他的發展故事後,腦海裡出現了老德大聲吆喝「Kroepcke見」的豪邁情景,彷彿我也見證了那時的風土民情。有空大家來找我玩的時候,別忘了這麼跟我約,「我們Kroepcke Uhr見,不見不散」。
迷路說:我不能跟自己說不見不散啊!所以告訴大家Kroepcke怎麼去。
走出漢諾威火車站,沿車站路往前走,約一百公尺即可到達Kroepcke。而Kroepcke Uhr在行進方向的左下方路口,亦即Commerzbank及O2的那個街口。記得唷~我們在那裡有約。^_^
註*:Kroepcke Uhr是當時立在咖啡館前的鐘柱。隨著城市的發展,咖啡館已經改變了當年風貌;那時附近幾乎幾乎荒蕪的空地,也由一棟棟新式的店面商家所取代,唯一不變的,就是那座鐘柱。
(圖片就是Kroepcke Uhr,看見三三兩兩的等人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