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北漂┃臺北俗初體驗
這一日,小無花果搭上高鐵,北漂生活。
兒時,碎碎捲捲、小小一罐無花果,酸甜又有些鹹,我總將其歸類為防暈車零嘴。少年時一次返鄉掃墓,發現五伯家一包奇特果乾,有半個拳頭大,狀似一顆飽滿大水滴,這才顛覆兒時印象。第一次吃到無花果乾,蜜甜的滋味,嚼進嘴裡竟有豐富的小顆粒東跑西跳,對這特殊的口感,自是驚喜萬分。
市面上販售的無花果乾,有半濕和全乾款,但都只有一般栗子大小,目前為止我都買不到在五伯家吃過的半濕大果乾。三月中遊宜蘭礁溪,發現飯店的自助吧居然有道蜜汁無花果,很是歡喜呢!是以未全乾透的無花果蜜湯釀製,原來還有這般料理方式,連兩日大大滿足味蕾口腹欲。
飯店自助吧居然有道蜜汁無花果
這趟南下掃墓,五伯家的園子裡多了一棵果樹,長著活綠大掌葉,已經結有不少待熟還青著的果實。五伯母說這是去年才種下的無花果樹,很吃重肥,隨即從冰箱裡端出幾顆成熟採下的新鮮果子。
在眾親戚中號稱「臺北俗」的我們,可是頭一次親眼見到無加工過的無花果本尊,還是大大顆的碩果,要比栗子大上幾倍呢!我還蠻偏好這類清甜而內裹顆粒口感的果子,像是軟柿子、釋迦、奇異果等,綿軟中帶點層次律動,太好吃了啦!
園子裡多了一棵果樹,長著活綠大掌葉,聖經中還有段故事。
待熟還青著的果實
結實累累的無花果本尊
媽媽徵得五伯同意,興奮地忙著要將另外移栽發根的小無花果植株搬來北部。儘管我是一百個贊成,也不忘趕緊求教Google大神,確認桑科榕屬的無花果樹是一種主要生長在溫帶和熱帶區域的落葉小喬木,只要充足的陽光、水,依照五伯指導以蛋殼拌和咖啡渣施肥,北部的氣候也能生長得很好。
方才抵達沒吃到果子的大伯家姊姊瑜追問品種,說是無花果有分成熟後紅皮和紫皮深到黑兩種,聽是黑紫皮款她已有種,否則就要剪枝帶回花蓮,扦插就能活。三伯家哥哥嶽瞧我們聊得興味正濃,嗤之以鼻,表示無花果哪裡好吃,他家結了一堆果,採下來擺在桌上沒人要吃!這下說起無花果,才知大家不僅熟悉還這麼瞭解,當真印證我們幾個「臺北俗」,竟然還是「初體驗」!
成熟後紫皮深到發黑
頭一次親眼見到無加工過的無花果
下一篇:啐嘗老鄉滋味┃蒜香薑糖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