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5 10:42:32Pie

台灣西餐史

台灣西餐史/從咖哩飯到燒烤牛肉 回味80

台灣的「西餐史」已經走了近八十年,從日式咖哩飯、美式鐵盤牛排到歐式燒烤牛肉(Roast Beef),西餐發展一路跟著台灣歷史變遷。西餐不全是外來文化,也包含台灣走過的歲月。
日據時代 和風洋食味噌湯


波麗路餐廳的咖哩雞燴飯,相當能代表日據時代和風口味的西餐,當時要價不菲。

台灣西餐起源可追溯到日據時代,晶華酒店資深協理Robin說,民國十幾到卅年間,餐飲以日本人開的食堂與日軍招待所為主;所謂西餐其實是日本的「和風洋食配味噌湯」,與今天的定義大不同。

在日本餐廳當學徒或到日本工作的台灣人,後來也自己開餐廳,引進日本流行的「咖哩燴飯」、「炸豬排配玻璃生菜絲」等。台北著名的老西餐「波麗路」即是代表。當時一般人根本吃不起西餐,Robin回憶,一份「咖哩燴飯」要價十至十五元,但是當時一元能買到一斤米,可見其昂貴。當然,大部分用餐者都是日本人。

日軍離台、蔣中正與國民黨來台,台灣餐飲變成上海人天下。跟中餐的發展有點類似,許多廚師來自軍隊;最特別的是原本濃郁的洋蔥湯,受上海菜影響,改成清湯版本。

美軍駐台 鐵盤牛排滋滋響


端上桌滋滋作響的鐵板牛排,淋上濃郁的醬汁,搭配麵條,是台灣許多民眾的西餐初體驗。

隨著美軍駐台,民國五十六年成立「美軍顧問團軍官俱樂部」,台灣西餐才終於真正接觸到西方餐飲文化。只有軍官、大使才能進入的俱樂部,是唯一進口美國牛肉的地方,也是唯一的西餐廳。由於美國食物多元融合,引進台灣的也是多國料理,包括牛排、比薩、炸雞,應有盡有。

日式西餐式微後,台灣流行吃「鐵盤牛排」,端上桌的牛排滋滋作響,必須用口布遮著。因為害怕見血,所以牛排是全熟;習慣配醬料,因此牛排必須淋上胡椒醬、蘑菇醬。

目前許多平價連鎖牛排館還是如此呈盤,在許多人的記憶裡,這也是「吃牛排」的最初印象。

整合西餐 全台都學希爾頓


以燒烤牛肉為主的歐陸料理,在台灣成為西餐主流。

民國六十二年,第一家國際連鎖飯店「希爾頓Hilton」來台,「就像秦始皇統一中國,希爾頓整合西餐,奠定今日的西餐樣貌。」必備料理是Roast Beef(燒烤牛肉)、凱薩沙拉與法式薄餅。廚師多來自歐洲,故以歐陸料理為主。這也是歐陸料理在台灣是西餐主流的原因。

當年希爾頓很神氣,Roast Beef用水晶餐車盛裝,一片肉要價七百五十元,比今天飯店定價還貴。身為台灣西餐領導者,Robin說,希爾頓當年大舉與國外飯店交流,邀請客座主廚來台,「只要希爾頓做某國料理,接下來三個月,全台灣都是一樣的菜。」

百花齊放 各國風味慢慢嘗

隨著飯店紛紛成立,台灣西餐熱鬧繁衍。今天高級西餐廳已見不到咖哩燴飯與鐵盤。牛排改用溫熱磁盤盛裝,消費者挑牛排的部位,也嘗試三、五分熟;不再豪邁淋醬料,改成輕撒海鹽與胡椒,以嘗出原始肉味。西餐不再是某道食物的代名詞,開始細分美式、法式、義式等不同料理,成為感受異國情調的用餐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