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不僅人體感覺舒適,也是輪狀病毒最活躍的季節,卻讓腸道發育尚未成熟、缺乏抵抗力的寶寶苦不堪言,感染後往往會出現發燒、上吐下瀉和脫水症狀,嚴重時甚至要住院打點滴,小手上紮針,讓家長心疼不已。醫師提醒,輪狀病毒的感染力強,家長需為孩子做好防護,並把握「吃疫苗、勤洗手、戴口罩」3步驟。
新型輪狀病毒崛起,少量的病毒就讓寶寶受不了
台灣四季如春,任何季節都可能感染輪狀病毒,但進入秋冬季節時,輪狀病毒的感染率就顯著增加。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兒童社區醫療科主任朱家祥特別提醒,進入秋天後,炎熱的環境轉為涼爽,平均氣溫下降,是輪狀病毒活躍的時刻。病毒在環境中的穩定度高,且少量的病毒就可以致病,所以傳染力強,經常造成大規模的流行。另外,除了常見的G1、G2、G3、G5、G9五種病毒型別,近幾年國外已出現新型輪狀病毒G8、G12,世界各地已陸續有感染病例,未來可能成為流行的病毒型別,家長應提高警覺並提早為孩子做好防護措施。
嬰幼兒是最容易感染輪狀病毒的族群,通常在6個月大至2歲間的感染機率最大,約95%以上的5歲以下小朋友,都曾感染過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以糞口和接觸傳染為主,尤其是病毒可附著於玩具、固齒器、門把等物體長達數天之久,小寶寶容易因與受污染的成人接觸或吃小手、啃玩具,無意之間很容易誤將病毒吃下肚。
輪狀病毒4症狀:發燒、嘔吐、腹瀉、脫水
輪狀病毒主要侵襲小腸,引起急性腸胃炎症狀,會出現持續嘔吐約2天,72小時高燒不退、7天左右的嚴重水瀉,糞便如蛋花湯,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和脫水等嚴重症狀。少數病童甚至會產生抽筋和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經補充水分、電解質和適當的支持性療法,患者的痊癒率高,但病程拖太久,不只病人痛苦,甚至有生命危險。
感染免不了 吃疫苗降低侵襲嚴重性
朱家祥醫師表示,幾乎每個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感染輪狀病毒,但事先採取預防措施,可降低感染機會,以及感染後的不適感和併發症。方法有勤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及不讓寶寶任意舔咬小手,感染者也應戴口罩防止病毒擴散,但更重要的還是「吃疫苗」。
朱家祥醫師表示,無論是以人類輪狀病毒活性減毒病毒株製成的二劑疫苗,或是利用人類宿主和牛宿主身上分離病毒株,再重組製成的三劑疫苗,都應該從寶寶2個月大開始投藥,且於8個月大前完成口服療程,超過8月大才吃疫苗,恐增腸套結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