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3 23:01:17心羽
春夏養生跟著太陽起床
春夏養生跟著太陽起床 |
康健雜誌 │ 2010-04-02 【文‧李雪雯 圖‧康健資料】 |
春夏來臨,你可以在早上5~7點之間起床,透過春夏的陽光與熱,發散冬天所累積的寒濕之氣。
一般人都聽過「早睡早起身體好」的說法,但是根據中醫養生理論,睡覺與起床的時間,也要跟著春、夏、秋、冬的不同而調整,這樣才能夠達到「順時養生」的目標。
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除了秋天可以「早睡早起」之外,春天及夏天應該是「晚睡早起」,至於「白天短,黑夜長」的冬天,則應該是「早睡晚起」才符合標準。
春夏時,透過早起接受太陽的照射「吸收陽氣」,讓身體在冬天時所累積的寒濕之氣,透過春天、夏天太陽的光與熱發散掉,有助筋骨強健。這就是夏天要「夜臥早起(晚睡早起),無厭於日」的說法。
一般來說,如果睡7個小時就足夠的人,正常的早起時間應該是在早上4~6點;如果須睡足8小時的人,正常的早起時間應該是5~7點之間,剛好是陽氣準備,或正要開始旺起來的時候。所謂春夏「不適合睡得太早」,指的是不要在晚上9點以前就去睡。
衛生署署立台北醫院中醫師張哲慈解釋,這是因為春天的「生發」之氣起來了,就不用太早睡。但「晚睡」最晚也不能超過11點以後。超過11點,甚至12點才睡,就算「熬夜」,非常不利健康。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副院長鄭振鴻指出,不管是晚睡或睡不好,都會造成交感神經的過度亢奮,進而形成「虛熱」。
交感神經亢奮會影響內分泌,造成血壓變高;交感神經也會影響胰島素的阻抗性,使得血糖升高;交感神經會刺激「瘦素」降低,吃多了不但會變胖,而且高血脂與脂質代謝不良也會伴隨而來。
長久熬夜之下,大腦就會因為過度興奮(即中醫所謂的「陰虛陽亢」)而失眠,讓人體的「日光節律時間」後移,形成更不容易入睡的惡性循環。
如果熬夜已經成習慣,想要改過來的話,可以採取「一天提早10分鐘」睡覺的方式,只要花半個月的時間,大概就可以調回正常的睡眠時間。
熬夜後,應該在正常時間起床、吃早餐,等中午11~1點十二經絡中的「心經」運行時,再進行小睡。
鄭振鴻說,子時(晚上11點~凌晨1點)以前睡,睡眠效果加倍,一小時的效果,等於子時以後睡兩小時的效果。
因為中醫理論認為,這個時候「養」的是「剛剛生發起來的陽氣」,如果這個時候不休息,陽氣沒有養住,就會耗散人體最寶貴的生機。
有些忙碌的上班族,或準備考試的學子,會在晚飯後先睡覺,等到11、12點時再起床工作或唸書,從中醫養生的觀點看,是最錯誤的示範。(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康健雜誌》137期,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6459)
一般人都聽過「早睡早起身體好」的說法,但是根據中醫養生理論,睡覺與起床的時間,也要跟著春、夏、秋、冬的不同而調整,這樣才能夠達到「順時養生」的目標。
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除了秋天可以「早睡早起」之外,春天及夏天應該是「晚睡早起」,至於「白天短,黑夜長」的冬天,則應該是「早睡晚起」才符合標準。
春夏時,透過早起接受太陽的照射「吸收陽氣」,讓身體在冬天時所累積的寒濕之氣,透過春天、夏天太陽的光與熱發散掉,有助筋骨強健。這就是夏天要「夜臥早起(晚睡早起),無厭於日」的說法。
一般來說,如果睡7個小時就足夠的人,正常的早起時間應該是在早上4~6點;如果須睡足8小時的人,正常的早起時間應該是5~7點之間,剛好是陽氣準備,或正要開始旺起來的時候。所謂春夏「不適合睡得太早」,指的是不要在晚上9點以前就去睡。
衛生署署立台北醫院中醫師張哲慈解釋,這是因為春天的「生發」之氣起來了,就不用太早睡。但「晚睡」最晚也不能超過11點以後。超過11點,甚至12點才睡,就算「熬夜」,非常不利健康。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副院長鄭振鴻指出,不管是晚睡或睡不好,都會造成交感神經的過度亢奮,進而形成「虛熱」。
交感神經亢奮會影響內分泌,造成血壓變高;交感神經也會影響胰島素的阻抗性,使得血糖升高;交感神經會刺激「瘦素」降低,吃多了不但會變胖,而且高血脂與脂質代謝不良也會伴隨而來。
長久熬夜之下,大腦就會因為過度興奮(即中醫所謂的「陰虛陽亢」)而失眠,讓人體的「日光節律時間」後移,形成更不容易入睡的惡性循環。
如果熬夜已經成習慣,想要改過來的話,可以採取「一天提早10分鐘」睡覺的方式,只要花半個月的時間,大概就可以調回正常的睡眠時間。
熬夜後,應該在正常時間起床、吃早餐,等中午11~1點十二經絡中的「心經」運行時,再進行小睡。
鄭振鴻說,子時(晚上11點~凌晨1點)以前睡,睡眠效果加倍,一小時的效果,等於子時以後睡兩小時的效果。
因為中醫理論認為,這個時候「養」的是「剛剛生發起來的陽氣」,如果這個時候不休息,陽氣沒有養住,就會耗散人體最寶貴的生機。
有些忙碌的上班族,或準備考試的學子,會在晚飯後先睡覺,等到11、12點時再起床工作或唸書,從中醫養生的觀點看,是最錯誤的示範。(精采完整內文請見《康健雜誌》137期,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6459)
上一篇:吃零食墊肚子 救血糖害腸胃
下一篇:9大健腦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