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寶貴課程:與豬豬上課
看電影的觀眾就像也坐在六年二班的教室,默默盯著黑板上「送進電宰場/留給三年級照顧」的選擇,思索自己的立場。
文=呂松庭
老師帶一頭小豬進教室,約定以畢業前吃掉為前提,問同學要不要養小豬?這是電影「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的開頭。
一年後,全班同學已和小豬建立起感情,那麼,要不要照約定吃掉小豬呢?
養小豬前後,這群同學照常吃豬肉、培根、香腸和炸豬排,但是,對照照料小豬的過程,和餐桌上熱騰騰的美味肉排,他們開始發覺生命的真意。
生命的真意究竟是什麼?你會問。我會這樣回答你:絕對,絕對不要用最後的結局,論斷生命的價值。不要一直想知道「到底有沒有吃掉小豬」。從生命教育的角度看,這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其實是很好的反思,看電影的觀眾就像也坐在六年二班的教室,默默盯著黑板上「送進電宰場/留給三年級照顧」的選擇,思索自己的立場。
同學裡,毫不起眼的轉學生小花,講了兩句非常關鍵的話。第一次,當小豬逃出圍欄,在操場竄奔,迎面撲進小花的懷裡。晚上,小花跟媽媽說:「小豬心臟跳動得好快,真有趣。」我們養寵物、照顧另一個生命,心神交契的剎那,其實就發生在體會到對方心臟的跳動;心臟在跳,表示生命仍在。
第二次,同學激烈發言,僵持不下時,本來都不講話的小花問老師:「生命的長度,由誰來決定?」老師黯然回答:「沒有人能夠決定。」然而,他們所做的,不就在決定小豬生命的長度嗎?人類和豬羊牛雞鴨這些禽畜間,維持著食物鏈的關係,而小花的問題等於在問所有人,為何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方便,決定其他生物的生命長度?
體驗其他生命的心臟跳動,反問生命的長度由誰決定,這兩句話,正是生命教育的核心。把小豬送進電宰場,殺掉,做成培根香腸,就是讓小花為之悸撼的那顆心臟停止跳動。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曾經停止過多少顆心臟的跳動?
我們一起來想想,觀察蝴蝶的標本、把青蛙的四肢釘住,剖開它的肚子,能不能算是生命教育?我們從青蛙剖開的形體中,體驗到生命嗎?
當年這位黑田恭史老師的做法,曾在日本教育界引發熱烈議論,有人認為過於極端。其實,我倒想知道,當年這群養小豬的孩子,後來會有什麼改變?看電影時,我聽見隔壁的小學生跟媽媽說:「我以後都不吃豬肉了。」改變,正在悄悄發生。
如果仍有人選擇繼續吃豬肉,因為,他們說,這就是人類的生存方式。很好,我尊重這樣的選擇。但至少,我們該學習懂得尊重眼前的這塊肉,好好地吃它,這塊肉曾包覆過一顆跳動的心臟,也曾是電影裡孩子口中的,「親愛的同學。」
上一篇:獨老,也可以過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