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5 18:54:34溫金柯

李老師的彌陀觀與親鸞晚年的彌陀觀之異同

李老師在1994年8月1日《現代禪雜誌》第45期的〈這輩子最幸福的事──訪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中說:「我曾翻閱法爾出版社翻譯出版的日本淨土真宗的書籍,覺得我的彌陀觀比較相似親鸞晚年的彌陀觀。」而所謂「親鸞晚年的彌陀觀」,即是指「自然法爾章」而言。此篇的末後署:「正嘉二年(1258年)十二月十五日,愚禿親鸞八十六歲」,被稱為「親鸞最終文獻」,展示了親鸞一生念佛最終的體會。

在此篇中,親鸞指出,淨土信仰的核心信仰,也就是「稱念彌陀名號,臨終必來迎接往生」。念佛之人求往生,但是往生這件事是彌陀的誓願力使然,念佛的人無論他是善是惡,都無所著力於此。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結果,是念佛人最終成了佛,得到無上涅槃。而「無上佛」與「無上涅槃」,都是離於一切形相,一切不可說、不可說的境界。換言之,念佛人在往生之前,對於往生淨土一事,是無法計度、無所著力的,而往生淨土以後,則成為無所計度、無所取著的無上佛、無上涅槃。因此他的結論是,念佛一法,是佛以其不可思議的智慧,引導眾生「自然法爾地」入於「自然法爾」之境的妙方。

佛教的智證法門,無論是阿含、般若、禪或密,都是經由「無我慧」的建立,來達到離於計度分別,而趣向涅槃。親鸞則指出,念佛法門亦使行人,不期然而然地,契入離於計度之中。這樣的詮釋,已有「念佛求往生的當下,即是離於分別計度,最終成就無計度的大涅槃」之意。親鸞這樣的詮釋,可說是以自己親身的體會,又將「他力法門」的原理,與智證法門的原理連繫起來。親鸞認為,這是「佛智不可思議」的體現。筆者認為,這是親鸞用自己的身心實踐,所探索辯證出來的道理。這也再一次說明了佛教「隨法行」的智證法門與「隨信行」的他力法門,表面上的差異,難掩其內在相互通同的關係。

筆者認為,李老師之所以認為自己的彌陀觀比較相似親鸞晚年的彌陀觀,最主要的原因是這種「信仰」與「智慧」的泯然合一所致。當然也包括了他們同樣都以「自然法爾、無形相、無上涅槃、不可思議」這一類的觀念來界定「阿彌陀佛」。

但是,他們的彌陀觀之間,仍有明顯的差異,尤其是進路的差異,是完全相反的。親鸞是從「隨信行」的他力法門出發,趣入原屬智證法門的「無分別計度」;而李老師則是從「隨法行」的智證法門出發,融入原屬他力法門的「皈依法界不可議的力量--彌陀」。

(金柯按:本解析的部份文字,延用筆者自己在「佛教祈願心靈的探索:以淨土信仰為核心」一文的內容,再作進一步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