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集--中國三皇五帝的傳說
三皇五帝源上古,中華文明皆稱祖。
三皇俗稱天地人,伏羲女媧神農出。
五帝位居三皇後,黃帝顓頊及帝嚳。
唐堯禪讓及虞舜,賢君流譽傳千古。
關於天、地的起源,西方有上帝耶和華創造天、地和萬物的說法,而中國則有著「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根據三國時代的《三五歷記》記載,宇宙是由一個叫盤古的神創造的。在混沌的狀態中,如同逐漸長大的胚胎,這個宇宙也漸漸生成了,生成了天地間的萬物,包括山川樹木、鳥獸蟲魚等。當地球上有了天地、萬物之後,天上來了一些神,運用神的法力造了人。約在距今一億年以前。
據說,中國人是由一個叫女媧的美麗女神依造自己的樣子造的。中國人從此開始在華夏大地上繁衍生息。根據《山海經》記載,上古人們活動的中心主要在今天的新疆、崑崙山一帶。不過,剛剛造出來的人對宇宙、生命和人世的一切的認識能力薄弱,對大千世界的變化也沒有任何承受力,當然更沒有所謂的思想。
女媧造人之後,為了豐富人們的技能,提高人們對宇宙、地球和自然界的認識與適應能力,天上又下來了一些神,教導人們掌握各種基本的生活技能與知識。
最先出現的神是有巢氏,他教導人們架木為巢,這就是原始的房屋。從此人們可以躲避洪水與野獸。後來,人們試著在地面上開始建造房屋,這可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起源了。
然後是燧人氏。他把天上最大的一個秘密洩漏給了人類,那就是「火」。火無所不在,但沒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它。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教人熟食。人類的生活方式從此出現飛躍性的突破。
中國歷史傳說中的「三皇」就是指這個時期前後出現的神。「三皇」意指「天皇、地皇、人皇」三位天神。「三皇」確指何人,史學界一直存在著多種觀點。不過, 「三皇」 確切說法應該是指女媧、伏羲、神農。根據所遺史料記載,三人分別被尊稱為「女媧氏、伏羲氏、神農氏」,而「氏」的原始意義是神祇之意。其次,三人皆有神通法力,皆聰明過人。
女媧用法力造人,被稱為始祖母神,為人「化育」生靈萬物,繁榮人類社會,建立婚姻制度,使人有別於禽獸亂交,有「神媒」之稱,這讓人類得以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根據考古及史料判斷,伏羲的部落大約在甘肅一帶,今甘肅天水市有一座「伏羲卦台」。有關伏羲的出生,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大概就緣於此。伏羲的使命是教人結網捕魚、打獵,創造文字元號代替結繩記事,設官員管理人民,官員身上都畫著一條龍以表身份;確定了姓氏,自姓為風,中國人開始有了姓氏;按照周天之數以及五行製作了樂器──瑤琴、按照鳳凰的羽翼形狀製作了樂器「簫」;制定夫婦制度、帶領人們過定居生活。
特別是,伏羲在上天的啟示與幫助下,獲得了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八卦。相傳有一天伏羲氏來到黃河邊上,忽有龍馬負圖而出,繼而得之以化八卦。後來黃帝據此「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所謂的「受龍圖,畫八卦」即緣於此。古稱此圖為「河圖」,也稱之為伏羲八卦,先天八卦,是最原始版的《易經》。
據說,這河圖是給人留下遵循上天旨意的方法,所以中國人常講天象變化、天命難違,對天有無限的尊崇。天地變化之理就是道家所說的「道」。後來周文王依據河圖推演伏羲八卦,其由原始圖像變成文字卦象,這就是所謂的《周易》、後天八卦。到了孔子時代,人離道更遠了,才開始以文字註解易經,就是《易經•系辭傳》。即使是今天,許多人也十分好奇,為什麼幾個簡單的卦象能有解釋不了的預測能力。其實,這是一部上天留給人傳達訊息的經典,顯然不是人類智慧能創造出來的。
在伏羲氏大威大德的教化下,人類開始發展。就在這時候,出現了一件大事。當時有兩位神祇共工氏和祝融氏決鬥。結果共工氏失敗,就用他的頭猛烈地撞向不周山,結果不周山被從中撞斷,天崩地裂。大地失去平衡,洪水從地底噴湧而出,剎時大地一片汪洋。人們奔走呼號,無處可藏。神祇女媧不忍看到人類受苦,而有女媧補天之說。女媧在拯救人類後,亦返回天界。人們便尊奉神農氏為首領。神農也是一位轉生到人間的神。
關於神農氏,《春秋緯.元命苞》中說他是「人面龍顏」,出生就有個水晶肚,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出生三個時辰就會說話,五天以後就可以走,七天以後牙齒就長齊了。自伏羲氏制訂婚娶之禮後,人口逐漸增加。人們又遇到了新的問題:一是不知道什麼東西可吃和什麼東西不可以吃;一是對疾病不知道該如何治療。據說當時天下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
神祇神農為瞭解決這兩個問題,進山尋找可食用的食物和草藥,冒著中毒的危險,遍嘗百草。因為神農氏是水晶肚子,所以他可以看到藥在體內是如何起作用的,從而瞭解那些是可吃與不可以吃的物種,哪些是可治病的藥物。最終神農氏終於找出了其中三百六十五種藥材,可以治病。他來人世間為中國人建立了相當完整的醫藥基礎,後世幾千年來中藥發展,都是建立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因此,神農氏還被尊為中國的醫藥之祖。
此外,神農氏還創製了五弦琴,以此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發明瞭耒耜,教百姓耕作。他還教會了人們製作陶器,燒烤食物等,教女採桑蠶吐絲。正是在神農時代,中華民族開始進入了農業部落社會。考古學家稱「新石器革命」時代。
從三皇超越人類智慧的諸多行為來看,絕不是剛剛被造出來的原始人類智慧可及的,應當是背負著教化人類使命而來到人間的神。人類就這樣在神祇的幫助下,生活質量開始有了提高,並開始具有應付自然的能力,有了基本的人類行為規範。稚嫩的人類就這樣在神的呵護下,一步步地邁出了搖籃。從此,我們的先人從荒蠻轉入了早期文明。從中國史上記載,在神造人之後,在中國顯然經過一段的「三皇」人與神共處的歲月,神直接傳授文化給人類。因而古代中國人對天有著無限的敬崇,「敬天」不只是代表中國文化是個信神文化,更是神傳文化的表徵與內涵同在的體現。
在夏朝以前,中國是以部落聯盟為主的原始社會,其統領今中國中原一帶地區。在炎帝、黃帝以前的共主眾說紛紜。依
根據傳説,神農氏部落有五個方面的貢獻:<1>用木材製造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地。<2>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3>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纔開始製造出來。<4>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藥性,進而發展用草藥治病的技術,神農也因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5>發明紡織,抽出麻絲,利用輪紡織布,發明養蠶的嫘祖便是神農氏的後代。
神農氏族部落後期的傑出首領-炎帝和黃帝兩部落融合以後,逐漸形成華夏族,因而炎帝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神農為三皇之一,炎帝有時也被列為五帝之一。
炎帝-是傳說中中國上古時代神農部落首領的名稱,從神農開始至其後裔子孫,也是各部落聯盟公推的天下共主,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神農部落末代首領炎帝,薑姓,烈山氏,距今約四千多年前生於姜水之岸(今陝西寶雞常羊山)。以後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
炎帝和黃帝同源,為神農之後。據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後,薑姓國,今寶雞有薑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部落在黃河中下游流域發展,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
據說因「炎帝欲侵淩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流傳記載下來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代炎帝而為天子。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薑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相傳姓薑,這或許顯示其曾以羊為主要肉食(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徵)。炎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帝王世紀》雲:『神農氏,薑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黃帝-中國神話人物古五帝之一,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黃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國宗族文化的重要標誌性人物。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學者以文獻證據認爲是始於晚清知識份子的推動下,從中國遠古傳說的三皇與五帝中脫穎而出,成為漢民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祖先。
「炎黃後裔」、「炎黃子孫」也成為中國人自稱的常見說法,而其中的黃帝又比炎帝更常被提及。按今天的觀點看,炎帝及黃帝可能均為遠古部落聯盟共主,根據山海經,炎帝在阪泉之戰敗給黃帝而後蚩尤糾集炎帝的部屬再於涿鹿之戰敗給黃帝。
《史記》中的五帝之首。傳黃帝姓公孫,後改為姬姓,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軒轅之丘」位置尚有爭議,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為「有熊氏」生於軒轅之丘,部分學者認為軒轅之丘指現在鄭州下轄新鄭市。部分學者認為夏代曾建都於陽城(今登封市)。二月二,龍擡頭,相傳黃帝出生夏曆
在涿鹿之戰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螾大螻,色尚黃,人們說他以土德為帝,故自稱為黃帝。早前炎帝與黃帝結盟對抗蚩尤,蚩尤失敗後,炎帝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起兵決戰。炎、黃二帝展開阪泉之戰,黃帝取得勝利。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
據說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雲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後、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他定期巡視各地,瞭解人民生活情況,因此深得人民的愛戴。
此外黃帝當共主的時候,去古未遠,人民生活簡陋樸素,故黃帝教人民生火做飯,吃熟食,又創製紡織技術,用以製作衣服冠冕,禦寒護體。他又命大臣負責不同的技術創造,如羲和與常儀分別負責觀測太陽和月亮,臾區觀測行星,伶倫創製律呂,大撓創立甲子,隸首發明算數,容成綜合以上六術,製作樂律和律曆。黃帝還讓伶倫和垂製造樂器磬和鐘,沮誦和倉頡造字,史皇作圖,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揮造弓,共鼓和貨狄作舟。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名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
黃帝崩,葬橋山(關於橋山的所在地歷來有所爭議,現今學術界較認可的說法是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溫泉屯鄉裏虎溝村西南之橋山,其上直至後唐仍有黃帝廟並享有祭祀,直至遼統治中國北方後,從此斷祀)。而陝西黃帝陵則為一衣冠塚,因為長期處於中原漢族統治區域,因此,自秦統一中國後,歷朝歷代每歲祭奠黃帝陵延續不斷,被稱爲「天下第一陵」。但實際上,黃帝陵只屬一個衣棺塚,黃帝陵前碑亦有表明此事情,另外,根據文獻記載,黃帝離開之時有彩雲飛天,並乘搭彩雲離開。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仙登於天」;《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黃帝在道教中被尊為道家開創者之一,有特殊的地位。
黃帝被尊奉為「中華始祖」。柳翼謀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歷年雖無確數,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千年。故合而觀其製作,則驚古聖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犧、農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至黃帝時,諸聖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曆、算數始並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黃帝和炎帝時期逐漸形成華夏族,因而他們都視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國人(包括一些海外華人)自稱「炎黃子孫」。每年中國官方在黃帝故里河南新鄭舉行國家級拜祖大典,同時陝西黃帝陵也舉行祭祀活動。
少昊-昊又作「皞」、「皓」、「顥」,又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氏、雲陽氏,或稱朱宣。有說為古五帝之一。相傳姓姬,名摰(亦作質),為黃帝之子,生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北),是古代東夷族首領。傳說他能繼承太昊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東夷族以鳥為圖騰,他曾以鳥作官名,並設有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的官。活動於山東西南部一帶,擅於治水與農耕。今有少昊陵,位於今山東省曲阜市城東舊縣村。
顓頊-是中國歷史中的一位傳說人物,為古五帝之一。父親是昌意,昌意相傳是黃帝與嫘祖的次子,封於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僕為妻,生顓頊。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南杞縣東),故又稱其為高陽氏。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
帝顓頊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為帝,又稱玄帝。帝顓頊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城,以句芒木正、蓐收為金正、祝融為火正、玄冥為水正、句龍為土正,合稱五官。他即位後,嚴格遵循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傳說在黃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廢棄人事,一切都靠占卜來決定,百姓家家都有人當巫史搞占卜,人們不再誠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於農業生產。顓頊為解決這問題,決定改革宗教,親自淨心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又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禁斷民間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動,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
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帝嚳-中國歷史中的傳說人物,為古五帝之一,姬姓,名俊,號高辛氏。他的祖父玄囂,是黃帝正妃嫘祖的大兒子,他的父親名叫蟜極,帝顓頊是其伯父。許多古文獻認為帝俊就是帝嚳。《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帝俊有中容、晏龍、黑齒、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帝嚳從小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五歲時,被帝顓頊選為助手,有功,被封於有辛(今河南商丘)。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
傳說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後,以亳(今河南偃師)為都城,以木德為帝。當時,共工氏實力強大,對嚳繼帝位極為不滿,憤怒得用頭撞擊不周山,使天柱折斷,大地斜向東南,並進而發動反叛。帝嚳下令火正黎帶兵平定共工之亂,失敗而回。帝嚳處死了黎,以黎的弟弟吳回繼任火正,再次領兵對付共工,最後平定叛亂,殺了共工氏。
帝嚳以仁愛治國,生活儉樸;他平常神色莊重靜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廣施恩惠、仁愛、講究信譽。他瞭解民間的疾苦,對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絕不違背自然規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靈降福萬民。由於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
帝嚳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反叛時,他一舉將其平定。咸黑、柞蔔長於音樂和製作樂器,帝嚳命他們為樂官,終於創作出《九招》之樂和鼙鼓、笭、管、壎、簾等新樂器。
帝嚳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薑嫄,生子棄,即後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簡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陳豐氏名慶都,生子放勳。次妃娵訾氏名常儀,生摯,帝嚳死後,摰承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放勛,也就是帝堯。
相傳帝嚳活了一百零五歲(一說九十二歲),死後安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中。曹植作《帝嚳贊》頌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
帝摯是帝嚳次妃常儀的兒子,帝嚳長子,號青陽氏。受帝嚳之禪而繼皇位。九年後禪讓給弟弟放勳(另一說是帝摯死後由堯即位),也就是帝堯。他出生地是在清化(今河南焦作市博愛縣城東)。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類同和相似之處。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
三皇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説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三皇五帝屬中國上古時期,距今久遠,少有當時的文字實物資料流傳,主要靠傳說流傳至今,因此這段歷史對於後來的人們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處。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
三皇時代處於約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展期。歷史資料表明,漫長的三皇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期,早期的女媧也常被列為三皇之一。到五帝時代,已經是父系社會,不過女子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發展中也有很大的貢獻。五帝時代文明是三皇時代文明的延續。以文字為例,傳說伏羲創造八卦、文字,而在黃帝時代倉頡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媧、伏羲時代的龍崇拜,在炎黃時代進一步發展。傳說炎帝(指末代炎帝)、黃帝皆神農後裔,炎帝即神農部落首領,也是各部落聯盟的首領、天子共主,當時神農部落已世衰,黃帝和伏羲(有人認為盤古即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傳承關係,後來黃帝取代炎帝成為天子,為五帝之首,五帝以後即為夏、商、周時代。
五帝時代在約4000多年前,當時,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薑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征服了周邊各個部落,黃帝時代華夏文明取得很大發展,華夏族由此產生,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
其實三皇五帝傳說的分歧,是中國多民族發展的產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早在進入文明時代之前,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等的許多兄弟民族。說華夏族為黃、炎之後﹐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係的氏族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所謂帝-只不過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期軍事首長的稱謂。
--黑與白--
上一篇:黑白集--杏林春燕--董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