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30 13:07:39黑與白

黑白集--茶

     

無論是大俗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大雅的“琴棋書畫煙酒茶”,中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茶。以茶喻人,古來有之,精闢莫過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喻。佳人往往紅顏薄命,佳茗又何嘗不是?女為悅己者容,茶為知己者死。自古才子愛佳人,從來雅士尚品茶。好茶期待好水,期待會泡茶的人,更期待好人喝。以人喻茶,也不少見,如《晚甘侯傳》《葉嘉傳》,洋洋灑灑,蔚為大觀。

 

苦盡甘來,起起落落,個中滋味,唯有自知。《紅樓夢》以“千紅一窟”為最好之茶,喻示人間縱然萬紫千紅,終歸難逃一哭,參透茶味人生,概括無差。自從蘇軾開了頭,茶和美人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忽而是將茶比喻美人,說飲茶如事美人(明人馮開之),忽而又將美人比喻茶,說什麼"初巡為婷婷嫋嫋十三餘,再巡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來,綠葉成蔭矣"(許次紓《茶蔬》),總之是牽扯不休。明代王世貞的詞《解語花.題美人捧茶》更是將美人和香茗寫的濃豔旖旎,充滿名士趣味:
  

                中泠乍汲,穀雨初收,寶鼎松聲細。

                柳腰嬌倚,熏籠畔,鬥把碧旗碾試。

                蘭芽玉蕊,勾引出清風一縷。

                顰翠娥捧金甌,暗送春山意。

                微嫋露鬟雲髻,瑞龍涎猶自沾戀纖指。

                流鶯新脆低低道:卯酒可醉還起?

                雙鬟小婢,越顯得那人清麗。

                臨飲時須索先嘗,添取櫻桃味。
  

雖然清麗可人,但在古代文人的思想裏,美人和好茶具一樣,只是伴茗、增加情調的一個因素,從來不是品茶的主體。幸虧不都是這樣的,還是有女性能夠和茶朝夕相親。因為古代女性的地位低下,有緣品茶的並不多,《清婢類鈔》中還有禁止女性進茶肆,進去的被罰脫鞋回去的記錄,所以女子單獨精於茶飲的例子罕見記載,有的往往是夫婦共飲的情況。說起來,《浮生六記》裏芸娘"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中。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猶絕"應該算一例,雖未明說,肯定是夫婦共用的。最著名的可能是李清照和趙明誠這一對。

 

李清照在為趙明誠編著的《金石錄》寫的《後序》中,回憶了以學問賭茶的趣事:"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史書,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杯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說的是夫婦兩人烹好了茶,然後不喝,要玩個記憶遊戲,指著堆積如山的書,說出某個典故在哪一本書哪一頁哪一行,說中的人先喝,輸的人就後喝。有時候說對了的人因為得意,拿者杯子大笑,茶都倒在身上了,反而弄的喝不成,還要起身收拾。如此情投意合,如此情趣怏然,這是令人羡慕。念及後來李清照獨自一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光景,又令人更添惻然。不過最感興趣的是另一對,冒辟疆和董小宛。沒錯,就是明末的江北名士冒辟疆,和"秦淮八豔"之一出身的董小宛。

 

冒辟疆在《影梅庵記憶語》中追憶小宛為他烹茶,兩人相對品茗的情景,令人感歎柔情似水,良辰不再。姬能飲,自入吾門,見餘量不勝蕉葉,遂罷飲。……文火細細,小鼎長泉,必手自炊滌。余每誦左思《嬌女》詩"吹噓對鼎"之句,姬為解頤。於沸乳看蟹目魚鱗,傳瓷疊月魂雲魄,猶為精絕。每花前月下,靜試對嘗,碧沉香泛,真如木蘭沾露,瑤草臨波,備極盧、陸之致。東坡云:"分無玉盞捧娥眉",餘一生清福,九年占盡,九年折盡矣。 

 

秦淮八豔,果然不是浪得虛名,不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精於茶飲,使一代名士都讚歎、折服。更難得小宛蘭心蕙質,婚後九年,洗盡鉛華,勤勉持家,雖顛沛流離,不改深情,直到"以勞卒死",當時年僅二十七歲。冒辟疆不愧是一代才子,"一生清福"之語,道盡知心和創痛,不負小宛奉茶之情矣。

 

有人說,可以忍受妻子婚後不跟自己的姓,但上茶樓不能不和自己喝一樣的茶。茶對夫妻感情的影響,還不能小覷呢。夫婦同飲,不必花前月下,更不必舉杯齊眉,只要共此一縷清香、一甌雅淡,就會對彼此多一些家常的體恤和非日常的欣賞。浮生如夢,而清福難得。這種清福,不知天下有幾人得享?享有此福的人又是否懂得惜福?須知品茶的第一要訣就是:珍惜。

 

沒有任何一種飲料可以像茶一樣,集徹底的平民化與貴族精神于一身。說它貴族,是因為古時飲茶十分講究。茶要珍品,水要清泉,落花雅軒,紅巾翠袖,纖手捧盞。這樣的講究絕不是尋常人家可以消受的。可是,茶又徹底平民化。中唐詩人白居易曾在他的《食後》中云: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

                     舉頭看日影,已複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

                     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詩中寫出了他食後睡起,手持茶盞,無憂無慮,自得其樂的情趣。細想品茶就是在品嘗一種生活中凝固了的綠色情感和記憶無窮的韻味。在茶的韻律中浮躁的心,漸漸有了一種淡泊塵世的寧靜,一杯清茗能讓你全身散發出馨香——從靈魂裏透出的茶香。品味之下是苦澀之中的清甜,回味裏油然而生的是時間的轉換、歲月的痕跡。

 

                龍焙東風魚眼湯,個中既是白雲鄉;

                更兼雙井蒼鷹爪,使耐落花春日長。

 

青春靚麗的美就好比是香片,清清爽爽的,看著茶在清澈的碧水中沉沉浮浮、漸漸舒張的葉子和花,如歌似舞,好似青春韶華在春天裏清冽的空氣中,帶著自然的清香穿梭于花間柳下。

 

                南洲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眼開北牖。

                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盛夏的林蔭裏,閒適的午後,當人生開始沉澱,逐漸收斂了張揚的青春,就像一杯精緻的碧螺春帶來的安然享受,從茶中體會到的是縈繞在茶間自然的花香,縈喉繞舌,經久不散。

 

                       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

                       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

 

人生若是走到了秋天,經歷了春夏的洗禮,有了厚厚的積澱,此時的茶就成了沖泡七道有餘香的烏龍,有綠茶青翠的顏色,有紅茶耐久的滋味,沉浮之間,蔥蔥綠色層層彌散。

 

                  寒夜客耒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冬日裏,溫和的紅茶就像歷經風雨的人生,無窮的滋味和閱歷,就像茶的顏色一樣凝重而溫暖,深吸一口氣,茶香氤氳,沁人心脾,輕品一口,味醇而微甘,略有青澀,回味香冽。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茶是一種淡泊安然的情懷,是一種清月疏柳的意境,更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默契。有了這樣的心境,無論在幽靜清雅的山林間,還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都能品到一壺好茶;而有了這樣的心境,即便品不到茶,你也會擁有一顆茶一樣雅致的心。

 

茶有茶王,獸有獸王。武夷最奇樅叫“貢品大紅袍”。據說原只有一株。它產於武夷山天心寺。在這名山之上,獨得山川靈秀之氣,所出產品清醇雋美,不同凡響。它不僅味道清香可口,且有祛病化痰之功,被列為奉獻朝廷的貢品,聲價百倍,因之被譽為“閩茶王”。這“奇樅大紅袍”,它又孕育出傳奇性的動人故事:

 

相傳在武夷山清心寺後,最上岩的九龍窩,很久很久以前,岩上長出一株奇樹。它受天然甘泉之滋潤,呼吸著清新的雨露陽光,原葉有曹天然的特異香質。天心寺中的老和尚,深知此奇樅之可貴。可是處於巉岩峭壁之上,一般的人是不容易上得去的。老和尚別有心計,他特地養了二隻猴子,教給它採摘之術,每次由此二猢猻攀上絕壁,採摘嫩芽,再由他精心製作,終於成為珍品。因茶葉取于石者上,初名“岩茶”。老和尚特別珍重它,將它留作款待官紳名士之用。由於茶的效應極佳,不久被朝廷定為貢品,老百姓當然是無福得此了。據說後來有一位國王病重,御醫薦茶于皇帝,竟然將國王的病醫好。因此國王非常感激,特地賜給制茶者一襲大紅袍。老和尚畢竟是方外之人,無心領此厚賜,就把這紅袍蓋在茶樹上,因是之故,此後製成的茶品,也就稱為“貢品大紅袍”了,至於後來市上出現的“大紅袍”當然是由茶農再繁殖的。儘管如此,茶品仍是聲價百倍。

 

無獨有偶,潮州鳳凰山的鷦咀茶,也發生了與“王”字相聯繫著的故事:鷦咀茶同屬烏龍茶種,又名待詔茶。今之浪菜、水仙等是,這是由一株七百多年的宋種茶樹,人稱“茶王”繁殖下來的。它制出的茶品,外形美觀,條索緊卷勻稱,色澤油潤。一經沖泡,香氣濃郁,湯色金黃,又是耐沖耐泡,故為茶客所喜愛。民國四年,鳳凰鷦咀茶曾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得銀質獎,國際市場大為走俏。現在鳳凰的單叢茶,由於製作方法的不同,也就形成多個不同名稱如肉桂香、月季香、黃枝香單叢、白葉單叢等。饒平縣嶺頭的單叢茶,被稱為“白葉王”,為國務院及中南海宴請嘉賓之珍品,譽為 "國賓茶”。

 

鷦咀茶的名稱有二種說法。因形似鷦咀而得名,這是一種說法,另一種說法原苗是由鳳凰鳥銜來的茶枝繁植的,後一種說法,還附有一條故事:相傳南宋末代小皇帝趙昺,南逃至鳳凰山烏崠頂上時,嚷著口渴,山上打不到水喝。這時,一隻鳳凰鳥銜來一根帶葉的茶枝,飛鳴盤旋於少帝面前。趙昺接過來就往口裏嚼,自此就不吵口渴了,剩下的一半茶枝,他順手丟在地上,後來也就生根發葉,長成枝葉婆娑的茶樹。這就是今日的鷦嘴茶。

 

此二種說法,都是與鳥有關,從另一意義來說,大紅袍與猴子,鷦咀與鳥兒,更主要的是它離不開名山峻嶺,為人們所發現與裁培繁殖。鷦咀與大紅袍,同屬烏龍種,本是同氣連枝。經過後人的精心製作,都已登上了“王位”,現在,奇樅大紅袍“子孫”遠銷於台港、日本;鳳凰鷦咀的子孫,走銷於東南亞,遠至歐美各地。據專家化驗,這二種名茶既富高檔營養,又有防霜止炎去積和促進肌肉癒合之功。特別是嶺頭白葉王,含有碘元素成份,也是治癌良藥,稱它為王,也是名不虛傳的。

 

                      人生得失苦澀甘甜盡杯中,

                      舉起杯也舉起了歡樂憂愁;

                      喝下茶也飲盡了悲歡離合,

                      放下杯也放下了恩怨情仇。

                                                                 --黑與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