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3年 系列五之五
揮別2012年藍色憂鬱後,2013年全球經濟雖看見新的希望,但仍面臨很大挑戰,尤其美國、歐盟及中國大陸三大經濟體的動向,以及全球貨幣戰的蓄勢待發,更具關鍵影響力。
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國際貨幣基金(IMF)對今年全球GDP成長率最新預測值分別為2.6%、2.4%及3.9%,僅略高於去年的2.5%、2.2%及3.5%;如果美國「財政懸崖」、歐債危機惡化或中國大陸經濟「硬著陸」不幸發生,全球GDP成長率可能再降低1~3個百分點,這也顯示2013年全球經濟仍難擺脫低緩成長的泥沼。
美國經濟雖逐漸好轉,但聯準會仍於去年12月12日推出第四輪量化寬鬆政策(QE4),將貨幣政策目標和通膨率及失業率掛鉤(CPI2.5%、失業率降至6.5%),因而被稱為永久的量化寬鬆(QE forever),顯示距離全面、穩定復甦仍是漫漫長路。面對「財政懸崖」,歐巴馬政府與參議院共和黨在去年最後一刻及時達成協議,確定富人加稅及延後削減政府支出兩個月,眾議院昨天亦通過兩黨協議,化解大半墜崖危機。惟未來不論達成何種削減政府支出協議,和富人增稅均屬財政緊縮,只是從直線的「硬墜崖」變成曲步的「緩墜崖」,從而勢必削弱2013年美國經濟復甦力道,亦不利全球經濟回穩。
歐洲經濟更難令人期待,去年歐盟雖採取一系列救市措施,包括:啟動「歐洲穩定機制」(ESM),達成歐盟財政協定,歐洲央行(ECB)實施債券收購計畫及持續採行寬鬆貨幣措施等,但這些措施仍難遏阻大規模資金從陷入危機的歐債國家流出及歐元區經濟陷入二次衰退。迄今希臘、西班牙等高危機國家仍看不見經濟曙光,緊縮政策的政治效應卻已發酵;最近義大利總理蒙提請辭,不僅影響義國政局穩定及改革成敗,更為歐債危機後續發展投入新變數。正因為政治與經濟因素交互影響,導致債務沉痾難解,歐洲經濟仍有下行風險;上月ECB將今年歐元區GDP成長率從-0.4~1.4%大幅下修至-0.9~0.3%,顯示歐洲仍難脫困境。
相較下,大陸經濟減速問題尚屬可控。去年大陸經濟持續下滑,惟笫4季已止穩回升,全年經濟成長率仍可達7.5%。北京握有很多政策工具及可觀資源可挹注內需,以抵銷國際景氣低迷導致出口減緩,避免經濟「硬著陸」。但大陸經濟正面臨結構性難題,大規模刺激經濟措施將加劇過度投資及產能過剩問題,也可能讓近兩年抑制通膨及打房成效功虧一簣。所以,未來大陸經濟動向是政策路線選擇課題,習李新政主軸傾向捨棄追求高速成長,全力推動以城鎮化為核心的結構調整,並同步深化體制改革,此顯示大陸經濟將進入長期減速的轉型期,從而亦將削弱大陸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
面對經濟不確定因素,美歐皆走上「印鈔票、救經濟」的持續量化寬鬆政策,因而造成國際游資氾濫,引發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升值壓力。最值注意者,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因自民黨重返執政而改變政策路線,新首相安倍晉三力倡低日圓匯率政策,要求日本央行擴大採行量化寬鬆政策,讓日圓貶值,直到通膨率升至2%及經濟恢復成長。美國QE4原已升高各國貨幣對美元升值預期,日本加入印鈔行列,打破多年來不以日圓貶值刺激經濟的禁忌,無疑將進一步激化各國貨幣競貶,掀起新一波全球貨幣戰爭。而大陸人民幣最可能成為被逼升對象,連帶也勢必影響大陸經濟表現。
全球貨幣戰蓄勢待發,對台灣利弊參半:日圓貶值有助降低自日本進口高階零組件和技術的成本,有利台灣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因為新台幣和人民幣連動性高,因而可能加大新台幣升值壓力,不利台灣整體出口;政府和企業須及早考量相關因素並妥擬應對之策。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