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決定未來收入的90%
在世界上發光發熱的人,35歲前都已掌握住了某些「訣竅」。
企管顧問大前研一出版處女作《企業參謀》是在32歲的時候。當時他進入麥肯錫工作才不過3年,但是這本書不僅在日本大為暢銷,同時也席捲了世界各國。因此,這本書可說是將大前研一推到世人面前的「出道作品」。
傳奇投資顧問藤卷健史35歲轉至摩根史坦利銀行工作。畢業後進入三井信託銀行任職時,他也是公司裡的超級業務員,不過真正讓他踏上全球舞台散發光芒的契機,還是在於35歲的轉職。
一位青年大學畢業後進入佳世客(JUSCO)超市工作,並在九個月後離職,轉到父親經營的小郡商事上班。35歲時,他沒有繼續販售父親公司主打的男士服裝,而是在廣島開設了第一家休閒風格的服飾店─「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這家服飾店的店名簡稱為「UNIQLO」(優衣庫),而這位青年就是日本首富柳井正。
從學校畢業後上班,一直到30歲的這段期間,要運用任職公司的資源發掘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並且不斷淬鍊自我。也就是說,這段期間正是商務人士「職業技能鍛鍊的8年」。如果能夠確實掌握這一點,就能夠培養出一生受用的「商場資本」─自己。
在30歲前完成基礎學習
30歲可稱為「最初也是最後的一年」。
首先,就淬鍊自我而言,30歲就要完成。不對,是非得完成才行。今後漫長的人生,如果不想要生活在不安之中,就應該在30歲前鍛鍊自己,完成職業技能的鍛鍊。
30歲是「淬鍊自己的最後一年」,也是「與他人產生連結的第一年」。換個方式來說,真正的職涯是從30歲開始。30歲之後,就是讓之前不斷磨練的自己踏足社會上活動,也是從Me轉換成We的時期。直到30歲為止的期間,要專注地奮鬥,埋頭苦幹持續努力。如此將自己淬鍊到閃閃發亮後,一邊實際感受成果,同時慢慢地測試自己究竟能夠爬得多高,不就是30歲到35歲該做的事情嗎?
淬鍊自己直到30歲為止的8年期間,坦白說會相當乏味,根本稱不上有任何的「快樂」。由於是鍛鍊職業技能的期間,付出的努力遠遠多於獲得的成果,或許有人會因此感到「太過漫長,無法忍受。」然而,人生漫漫。多數的情況下,每個人的人生應該會遠比8年要長。只要忍耐8年,就可以獲得未來充實的30年,不是非常值得嗎?
對於眼前才正要開始職業技能鍛鍊的人來說,會覺得這段時間非常漫長、龐大,為了消除這樣的不安與焦慮,在此介紹各個年齡階段的職場藍圖。
一、職場第一年,要從夕陽產業開始
針對剛畢業的職場新鮮人,或是30歲上下想換工作的人士,我想給予一點建議。無論是大型企業或中小企業,具有最大附加價值的,就是正在急速成長的最尖端產業。以現今的情形而言,有希望獲得超出自己能力以上高額薪資的,應該不外乎IT、金融或投顧產業。
但是,30歲之前禁止踏入這些產業!
因為,30歲前,雖然收入會比同年齡層的所有朋友都多,但是到了30多歲時,應該成為最大本錢的自己卻滿是缺漏,而生活水準又無法降低,類似這樣的悲劇頻仍發生。
熱門產業處於開創期時,尚未形成完整的企業模式,既缺乏專業的教育知識,也沒有累積出經營智慧,在這樣的產業怎麼能夠學到東西?
而且,急速成長中的企業有時會一口氣大量招聘員工,因此就算是考試錄取,也不代表自己的價值獲得肯定。換句話說,許多情形下,這家公司並不是真的需要你,只不過是認為「反正想先招聘一百人,就挪出其中的一個名額」,才讓你進入公司。
如果一心嚮往進入最尖端產業工作,建議選擇「剛開始成長、人數相對較少的時機」。如果是在員工未滿十人的時候進入公司,一旦公司急遽成長,活躍於第一線的機會就會來臨,說不定還可以分配到公司的股票。相對來看,Google之類的最尖端產業早已發展成熟,如今才加入的話,除非有出類拔萃的能力,不然極難獲派到第一線工作。
清楚了選擇最尖端產業的長處、短處,以及風險後,試著思考一下工作應該選擇何種產業。
我的建議是選擇夕陽產業。瀕臨倒閉的公司才會積累許多的經營智慧。所謂的夕陽,代表曾有過發光發熱的歷史,因此才能夠西斜。
我在SEGA任職的那段時期,優秀的店長必定會被派去負責新店的開張營業,或是虧損店鋪的關閉收尾工作。從店鋪倒閉的經驗中,真的能夠學到許多事情。SEGA的幹部應該也都明白,擁有開始與結束的兩種經歷,日後必定能夠派上用場。
公司倒閉是很寶貴的機會,能讓人站在經營者的角度,學到公司的運作架構。導致公司倒閉的致命錯誤是什麼?是資金的問題?經營者的判斷有沒有差錯?犯下錯誤時採取的因應作法是什麼?此時也能學到被逼入絕境者的心理。
1997年,山一證券公司自行宣布解散,許多離職者都是優秀的人才。這些轉換工作的金融人士熟知財務與企業,而且看過公司鼎盛與衰敗的樣子,因此當然會變得優秀,而且他們還有著危機意識,知道「公司總有一天會倒閉」。
公司如果轟轟烈烈地倒閉,是很幸運的機會。如果真心想要鍛鍊職業技能,建議下定這樣的決心,進往夕陽產業工作。
二、職場前3年,拿出全力貢獻公司
從學校畢業進入公司到25歲,職涯最初的3年,是將全部精力貢獻給職場的時期。進入公司的前3年,面對第一份工作要捨棄自我。
我能夠獲得今日的成就,也是因為過去曾有一段全神貫注於工作的時期。從策略性的角度進行分析,則是進入第二家公司之後的事了。開始工作後,就別再胡思亂想,要徹底下定決心,讓自己成為公司3年的奴隸。
上司如果說右,就不敢往左;如果說左,就不敢往右。就算你聰明絕頂,上司的作法和你自己習慣的作法一相比較,成功率高的明顯會是上司的作法。先照著吩咐工作,精通「成功執行的模式」,然後再去摸索自己的作法也還不遲。如果一開始就執著於自己習慣的作法,不但無法順利執行,還會養成奇怪的毛病,讓自己拘泥在自己築起的小框架內。
「活用年輕特有的感性!經驗不足的部分,就靠創意一決勝負!」這樣的想法可說是錯得一塌糊塗。能夠發揮出年輕人獨特創意的,只有極少數的天才而已。99%的人在這個年紀,需要的是坦率的心與勤勞的身體。商業交易的構造,說穿了就是將自己充足的東西提供給缺乏的人,藉此來獲得金錢。新人擁有的,唯有時間和體力。將自己的時間貢獻給忙碌又沒有時間的優秀上司或資深員工,可以說是新人唯一能夠作的交易。
三、進入職場5年,要建立自己的代表作
要完成一件能讓眾人清楚得知是「自己的功勞」的事項。這個時期要認真地揮出一記職場全壘打。
在這個階段,同期進入公司的人之中,會分成將來有希望出人頭地的類型,以及毫無希望的類型。區分的界線在於公司內部是否認同「這傢伙還滿有一套的!」除此之外,還要寫下讓人一目瞭然的實際成績,樹立「自己的功勞」,無論多小都好。
而且,重要的是讓上司站在自己的一方,讓上司會想要「試著將這份工作交給自己」。第一步是將功勞獻給上司。藉由自己的能力,協助上司成功。抱持著這樣的心情,竭盡全力地為上司工作。
如此一來,就會被委派處理重大工作,能夠有機會揮出職場全壘打。這樣的過程中,也會逐漸了解自己的長處。成功不是轉眼就能到手的事。成功就像是一場倍數遊戲,擁有成功體驗的人以自己的體驗為本錢,然後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四、29歲是年薪的轉捩點
剛畢業時,新鮮人領的薪水都沒有太大的差距,之後的加薪則會照著公司訂好的規章調整。 依據公司的制度,薪水會確實的上調。如果是在創投企業,29歲的年薪要拿到一千萬日圓並不是夢。相對來說,有些公司就算再怎麼催促,也不會幫自己調薪。於是,就會造成過高的薪水與過低的薪水。
要注意的一點是,無論薪水的高低都與市場價值無關,只不過是公司內部的評價而已。
多數任職於大型企業的人在想要換工作時,想到的是:「用自己的能力與工作量換算,應該能夠拿到大概與現在差不多的薪水。」也就是說,自己會認為:「現在的高薪等於自己的價值。」然而,願意出同樣高薪的公司很難找到,而且去找職業仲介討論時,得到的答覆會是:「從你的資歷來看,沒辦法談到這麼高的薪資。」
相反地,拿到的薪資低廉,與自己的能力根本不符的話,去新的公司面試時,則是會提出低廉的希望年薪,甚至會讓面試官心裡覺得:「咦,只要這麼一點就夠了嗎?」換句話說,如果以市場價值計算,這個人的資歷明明能夠拿到五百萬日圓的年薪,然而在先前公司的年薪卻只有三百萬日圓,於是就一直以為自己的價值就是如此。
「公司的評價並不等於市場價值」,這一點請先了解。即將邁入30歲時,應該是要能夠察覺到兩者差異的時期。如果只了解一家公司,徹底認為公司的評價絕對正確,一旦公司倒閉時,就會不知所措,而且或許一輩子都會將自己便宜地賣給公司。
如果想要了解評價真實自己的困難之處,換工作會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五、30歲前,要把視野拓展到公司外
30歲前的兩年時間,是見識世面的時期。無論是組織的一份子、自由工作者,或是經營者,眼界只局限於自己公司的話,無法有所成就。
無論是選擇哪一種工作模式,首先要試著了解整個業界,尤其要與合作廠商建立牢靠的往來關係,或許其中就有著日後的客戶或合作夥伴。即使是同業的經營者或自由工作者,如果彼此能夠有所交集,要決定今後的工作模式時,這些人就會是很好的參考範本。
剛進公司的新人,就算是參加拓展人脈的宴會,連話題也找不到,根本就沒有意義,不過到了這個年紀,就能夠建立起今後息息相關的人脈網絡。
換工作去看看別家公司也是一種作法。理想的情況是事先揮出一記「業界的職涯全壘打」,而不是只有「公司內的職涯全壘打」。如此一來,自己會受到其他公司的注意,也可能會被挖角。由於人們主動地集中到自己身邊,人脈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
六、31歲起,掌握領導力
30歲的時候,職業技能鍛鍊雖然結束了,不過還要延長一年的時間,也就是學習重要事項的附加時期,直到31歲為止。這一年應該要學習的最優先事項,就是管理。
30歲為止建立的成就只是一個人的成就,能夠達成的工作量有限。30歲前打出個人獨秀的職場全壘打就足夠了,不過今後重要的是能夠運用團隊力量。能發揮到什麼程度,箇中關鍵就在於個人素養。
希望領導多大規模的組織,以及是否具備領導的能力,從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就能決定自己究竟適合當經營者,還是自由工作者。在這一年內,即使是身為組織底下的員工,應該也能弄清楚待在什麼樣的公司、站在哪一種立場是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由此可知,30歲時如果能夠完成職業技能的鍛鍊,定下自己的工作模式,就已經準備好在35歲以前掌握某些關鍵「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