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0 17:38:56Column

蘋論:馬要講清楚 別糊弄選民

內行人早已預料馬第一任的兩岸政策是經濟層面,第二任是政治層面。就像切香腸,先切三通、然後經貿,最後一定切到政治。三通只是前戲,經貿是交媾,政治才是高潮。
按照民主體制的邏輯,總統當選人掌握十足的正當性(得到多數選民的委託)去執行他的競選政見。2008馬英九大勝謝長廷200多萬票,於是可以推動馬提出的兩岸政策,主要是經貿部門的ECFA。明年大選,如果馬再勝出,等同再度獲得多數選民授權處理兩岸政治問題。

和平協議比ECFA的風險高,事實上所謂和平協議就是政治協議的代名詞和美麗的包裝。歷來和平條約很快變成政治條約(佔領或併吞)或交戰狀態的紀錄,史不絕書。
綠營批評和平協議是統一時間表,是投降協議,是統一的終極安排等,言之過早。馬現在只提出一些原則性、綱領性和一廂情願性的看法,還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所以不宜太早反對。

和平協議風險太高

但是,由於政治協議的風險太高,影響太大,選民必須謹慎投票。也就是說,如果選民認為台灣應該與中國進入政治協商階段,那就投馬一票;若認為不應該,或太倉促、或太危險,就千萬不要投馬。因為馬的第二任一定要做這件事;而且沒有再連任的壓力,他應該會大膽地放手一搏。
馬說的和平協議前提在台灣沒有人反對,但是政治協議絕對碰到主權爭執,而主權議題是中國自證自存的宇宙第一原理,不可以挑戰的。中國一開始就反對台灣主權,還談得下去嗎?除非馬在主權上做出讓步與妥協,才可能有進展。可是台灣人民會同意嗎?不會,最後不是談判破局就是馬偷偷使用中國人對文字遊戲的天賦,把民眾糊弄過去。因此台灣人民和在野黨有權利嚴厲要求馬把話講清楚。
台灣提出政治談判,將立即引起美國、日本的關切。經貿上台灣已依賴中國了;政治上如果台灣也靠攏中國,美國的東亞戰略即可能繞過台灣,把中、台當作一個實體看待。何況美國國內已出現放棄台灣、修改《台灣關係法》的呼聲,到時盟友沮喪、反台派獲勝,中了中國的挑撥離間計,那時台灣就是甕中之鱉了。
因為風險太高,馬有責任、有義務在大選前講得清清楚楚,包括實質的內容、和平的保證機制、第三方(最好是美國)的功能、煞車機制、兩黨、國會共同參與等,要比ECFA那時講的更透澈、更誠實,然後由選民決定投票給誰。兩岸政治協議將定義本次的大選。

觀察站/敏感公投 政治效應難料

馬總統拋出三前提下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事隔兩天又拋出「一定會先交付人民公投」,為政壇投下巨大變數。馬總統從簽協議、到推公投,究竟是事前經過「深思熟慮」的完整計畫?抑或是「亡羊補牢」的防禦措施?

公民投票被視為最能彰顯民意的民主手段,過去一直是民進黨的主張,並用來推動決定台灣前途的重要手段,在兩岸關係的脈絡下,公投在台灣,一直比其他民主國家更敏感,被部分人士視為「洪水猛獸」。

馬總統日前拋出兩岸和平協議,包括前總統李登輝、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相繼質疑馬總統的兩岸和平協議避開民意及國會監督,是想將中華民國帶往跟中國大陸統一的方向邁進。

由於馬政府不久前公布的民調顯示,超過六成的民眾贊成兩岸維持現狀,馬總統拋出兩岸和平協議,確實讓贊成持現狀的「中間選民」產生疑慮。

雖然馬總統及吳揆在不同的場合澄清,一定會在「民意支持」及「國會監督」下推動兩岸和平協議,但不少人質疑民意支持如何判斷?是靠民調?還是算大選的得票數?不少人也懷疑國會如何監督,是「事前監督」、「逐條討論」?還是像ECFA一樣「事後審核」、「包裹表決」?

不論透過公民連署或立法院提案,公投確實能落實「民意監督」,但發動、連署到審議,都是高度政治對決的過程,公投引發的政治效應,馬政府考慮過嗎?

再者,馬政府推動公投,國際社會的態度及中國大陸的立場,馬政府有深思過嗎?過去國民黨反對公投不遺餘力,這次要如何自圓其說?都是馬政府必須考量的重大變數。馬政府夜半舉行記者會,突然將公投與兩岸和平協議掛勾,是不是為了選舉的即興之作,馬政府必須說清楚,講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