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拋出三前提下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事隔兩天又拋出「一定會先交付人民公投」,為政壇投下巨大變數。馬總統從簽協議、到推公投,究竟是事前經過「深思熟慮」的完整計畫?抑或是「亡羊補牢」的防禦措施?
公民投票被視為最能彰顯民意的民主手段,過去一直是民進黨的主張,並用來推動決定台灣前途的重要手段,在兩岸關係的脈絡下,公投在台灣,一直比其他民主國家更敏感,被部分人士視為「洪水猛獸」。
馬總統日前拋出兩岸和平協議,包括前總統李登輝、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相繼質疑馬總統的兩岸和平協議避開民意及國會監督,是想將中華民國帶往跟中國大陸統一的方向邁進。
由於馬政府不久前公布的民調顯示,超過六成的民眾贊成兩岸維持現狀,馬總統拋出兩岸和平協議,確實讓贊成持現狀的「中間選民」產生疑慮。
雖然馬總統及吳揆在不同的場合澄清,一定會在「民意支持」及「國會監督」下推動兩岸和平協議,但不少人質疑民意支持如何判斷?是靠民調?還是算大選的得票數?不少人也懷疑國會如何監督,是「事前監督」、「逐條討論」?還是像ECFA一樣「事後審核」、「包裹表決」?
不論透過公民連署或立法院提案,公投確實能落實「民意監督」,但發動、連署到審議,都是高度政治對決的過程,公投引發的政治效應,馬政府考慮過嗎?
再者,馬政府推動公投,國際社會的態度及中國大陸的立場,馬政府有深思過嗎?過去國民黨反對公投不遺餘力,這次要如何自圓其說?都是馬政府必須考量的重大變數。馬政府夜半舉行記者會,突然將公投與兩岸和平協議掛勾,是不是為了選舉的即興之作,馬政府必須說清楚,講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