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5 11:05:11Column

中評網評論----通脹迫近 歐洲難以承受之重

中評網25日社評:通脹迫近 歐洲難以承受之重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曾表示,金融危機給世界的教訓之一就是“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創造一個更大的問題”。而當前的通貨膨脹正是人們為應對金融危機,給世界留下的“後遺症”之一。 

 金融危機後,世界各國為穩定金融市場和防止經濟衰退,紛紛斥巨資救市和刺激經濟。目前看,這些政策的副作用逐漸顯現出來,巨額資金投入一定程度上導致市場流動性過剩和當前的價格上升,尤其是實體經濟受金融危機衝擊相對小、經濟復甦步伐快的新興經濟體情況最為嚴重。中國、印度、泰國等都正忙著通過加息、提高銀行準備金率等手段抑制通脹。 

 有一點令人意外的是,深受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衝擊的歐洲近期也出現了通脹壓力。歐盟統計局1月14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以年率計算,去年12月歐元區通脹率達2.2%,為2年來最高,已超過歐洲央行2%的紅線。歐元區外的另一大經濟體英國,1月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通脹率更是高達3.7%。 
相比之下,新興經濟體通脹似乎更容易理解,因為這些國家經濟增長快,價格上漲壓力大。而歐洲2009年經濟衰退平均超過4%,2010年雖然呈現復甦勢頭,但基礎並不牢固,而且還不斷受到債務危機衝擊,銀行業巨虧未能得到有效彌補,金融體系仍然資金不足。 

 在這樣的局面下,歐洲近期卻突然出現通脹壓力,的確值得分析。進一步的統計數據顯示,歐元區的通脹率雖然有2.2%,但除去能源、食品等因素的“核心通脹率”只有1.1%。由於歐盟是能源進口國,比較這兩個數據可以看出,歐洲通脹很大程度是因為近期能源價格上漲,以及全球性的食品價格上漲。可見,歐洲的通脹並非本身經濟增長所拉動,而是主要源於外部的衝擊。 

 與中國的4.6%通脹率相比,歐洲的2.2%儘管看似不高,但對歐元區而言卻是沉重的壓力,未來貨幣政策面臨艱巨挑戰。歐元區自啟動之日起,歐洲央行即將抑制通脹作為貨幣政策首要目標,甚至優先於經濟增長。從過去12年的經歷看,每當歐元區通脹率接近或超過2%,歐洲央行都會選擇加息來抑制通脹,許多新興經濟體目前也是採取加息的做法,但至今歐洲央行尚未採取任何行動。歐元區當前形勢與以往不同,也與新興經濟體不同,歐洲央行要加息有很多顧慮。 

 在主權債務危機衝擊下,歐洲國家不得不控制財政赤字,大幅削減財政支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再收緊貨幣政策,經濟復甦勢頭恐受到抑制。尤其是,有些債務纏身的南歐國家目前仍未擺脫衰退,如希臘2010年經濟負增長4.2%,預計2011年將負增長3%。如果歐洲央行此時加息,這些國家經濟形勢無疑將會雪上加霜,將來也就更無力償還債務,威脅經濟與貨幣聯盟穩定。目前看,歐洲在財政政策回旋空間不大的情況下,要抑制通脹,加息是現實選擇,但同時要承擔債務國家經濟惡化的風險,歐洲央行不得不三思而後行。 

 通脹壓力凸顯了歐洲經濟的脆弱性,在貨幣政策左右為難的情況下,歐洲應對通脹很大程度上寄希望與外部壓力的緩解,也就是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得到控制。目前看,新興經濟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世界經濟的主要不確定性來自美歐等發達經濟體。 

 如果美歐經濟未來也實現穩步復甦,必然將增加對能源、資源的需求,拉動這些商品價格上漲。如果美國經濟再次陷入動蕩,美聯儲可能繼續利用“量化寬鬆”來應對,增加國際市場的美元流動性。鑒於美元的國際地位,美元流動性的增加意味著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因此看,不論哪種情況出現,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都難以有效抑制,這將對歐洲的經濟穩定構成持續衝擊。在糾纏於債務問題的同時,歐洲國家未來恐怕還不得不分出經歷應對通脹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