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7 13:20:04Column

誰把台灣少年考笨了?

更新日期:2010/12/06 13:03 陳雅慧

雖然基測出題方向,已經大幅調整,不陷入各版本教科書的細節。試圖檢測「基本能力」,而非「記憶性細節」;但國中教學現場,卻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教學重點:強調精熟、記憶、反覆背誦搜尋引擎二十秒就可以找到的資訊。

「沒錯,我們正把國中生愈教愈笨!笨就算了,他們還愈來愈不快樂!」一位參與國中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的校長痛心的說。

今年開始試辦實施的免試入學,原本是希望為國中生開一扇窗,減輕考試壓力;沒想到因為要列計在校成績,又要強調「五育並重」,在家長分分計較的集體焦慮,與學校怕事的作風下,造就了藝能科、體育課全面筆試的新「需求」。

「藝能科也用填鴨考試來評分,真的是違背教育良知,這可能讓孩子一輩子痛恨美術或音樂的考試,是國民教育大危機!」一所完全中學的校長說。

在十五歲這個最能夠做夢、形塑自己未來的年紀,國中生最大的希望竟然只是卑微的「能到戶外上上課,不要考那麼多」。

「教育處看升學率決定校長辦學績效。家長數考上第一志願的學生人數,今年考上少一些,九月新生馬上就變少。沒有升學率,就沒有競爭力。你知道嗎?在我們這裡,要擠進私立中學得拜託立法委員才有辦法,縣級議員還不夠力!」國中的校長們有說不出的苦。

弔詭的是,一心向「升學率」看齊的國中教育,頻繁的大考、小考、段考內涵,與花最多時間處理的:如辨別破音字、背誦成語和片段的作者生平、強記生澀的修辭、默寫文言文的課文和翻譯...等,卻和「基測」強調活用能力的方向背道而馳。老師們不知道基測不考默寫、翻譯和解釋背誦嗎?

「國中老師若沒有教過『分組班』,真的不清楚現在基測方向。考試考形音義、解釋和默寫等,是為了程度比較不好的學生著想,這是基本分。那些很活的題目,對大部分學生真的太難...」中部縣市一位八年級的國文老師說。

「九十八學年國中第一次基測,國語文題目中,只有三題是和形音義相關,修辭一題都沒考,翻譯和默書更不用說,早就不考。你說,國文老師應該要教什麼?」積極推動閱讀教育、桃園縣國語文輔導團召集人、大成國中校長高鴻怡感嘆。

基測考試方式已鬆綁,但擺脫不了升學主義包袱的大人們,仍用二十年前聯考時代的迷思,綁住自己。

「一般學校考試,不敢逾矩,不敢跳躍框架。老師若不清楚能力指標,出太難難倒學生,出太簡單測不出能力,議員還會到學校關心...」高鴻怡說。

家長對分數錙銖必較的壓力,讓學校不敢突破、不求改變,形成惡性循環。日復一日,每天朝七晚九的生活,用分數和排名定位的自我認同,讓台灣的國中生沒時間閱讀,對學習反感。考試和排名像是緊箍咒,緊緊箍住老師教學的熱情與創意,和學生學習的欲望。

「你們大人應該來當一天的國中生,就知道我們有多辛苦了!」桃園縣一位單眼皮、白皮膚、落落大方七年級國中生,理性的分析國中生的困難:「現在的生活,每一堂上課都有新的進度,一次吸收太多東西,還要考試、要思考、要理解...這麼多事情,所有事情都排得很緊湊,覺得自己迷失在學問裡。」

這個十三歲的男生很愛閱讀,剛讀完《追風箏的孩子》,對結尾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印象深刻,覺得蕩氣迴腸感動不已。但當國中老師的媽媽覺得讀小說浪費時間,希望他多讀有「知識性」的書籍。

另外一位九年級女生,有著短頭髮和大眼睛,聽說是班上第一名,一雙大眼睛透露著單純,她只有一個簡單的願望:「老師訂很多版本的考卷,希望我們練習和習慣不同題型。所以,同樣的內容考很多次,我希望可不可以只考一份考卷,完全弄懂就好。」

少年們的辛苦是不是都有意義?或許每個教育官員都應該來當一天的國中生,明白孩子們「被考笨」了的痛苦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