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6 10:20:30Column

中共領導獲勝? 馬斥不符抗戰史實

更新日期:2010/09/05 09:56 記者李明賢、程嘉文/台北報導

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一篇社論指當年對日抗戰勝利是「共產黨領導和推動」,政府昨大動作澄清駁斥,馬英九總統直指該論點「與史實不符」,國防部也發出新聞稿論述國軍抗戰史。

馬總統表示,抗日戰爭是中華民國政府領導下獲得勝利,當時國民黨執政,這是歷史事實,也是唯一歷史真相;人民日報所稱與史實不符。國防部也表示,抗日戰爭是中華民國國軍與全國同胞「用鮮血所寫下的歷史,以八年贏得的戰爭」,這段史實不容許任何人竄改或任意曲解。

兩岸關係在簽署經濟協議(ECFA)後,出現若干微妙變化,包括撤飛彈、各表一中等相關話題都牽動政治敏感,這次又爆出抗戰史實詮釋爭議,馬政府大動作回應人民日報一篇社論,更引發諸多聯想。有關北京是否透過人民日報傳達「弦外之音」?總統府昨低調不願多談。黨政高層則說,馬總統極為重視抗戰史實,「忠於歷史是最大公約數,兩岸應回到此一立場」。

羅智強說,抗戰過程中,共軍雖扮演一定角色,但包括上海保衛戰、南京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台兒莊大捷,以及最近大陸製拍、以湖南常德保衛戰為背景的電影「喋血孤城」,多數戰役都是國軍在前線奮戰。

羅智強表示,抗戰期間,國軍與日軍激戰,計有會戰22次、大型戰役1117次、小型戰鬥38931次、兩百多位將領捐軀、傷亡官兵高達322萬餘人,「國軍用生命捍衛國家生存、民族血脈,這些歷史都不應遺忘,也不應擅改。」

延伸閱讀

社評-八年抗戰是誰打的?

旺報【本報訊】

八年抗戰是誰打的?」這個重大的歷史課題,兩岸政軍學界爭論已久。近年來,由於「中國近現代史」在台灣歷史研究與教學上的重要性與比重不斷下降,「對日抗戰」或「抗日運動」這段歷史更久為台灣政治圈和媒體界忽視;相對 地大陸方面則逐漸調整抹煞國軍抗戰史實與功績的做法,在許多影視作品和歷史普及讀物中逐步正面呈現了國民黨和國軍在抗戰中的角色,使得這個爭議慢慢沉寂。

近日,因為《人民日報》在9月3日,這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五周年」紀念日所發表的一篇社論〈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片面強調「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意志,領導和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戰爭」,引起馬英九總統的高調回應,使得兩岸當局關於抗戰歷史的爭議再度成為時事焦點。

「重視歷史」是中國傳統的一大特色,但對歷史進行剪裁和歪曲,或是強使「歷史為現實政治服務」,片面地大搞「古為今用」,也是許多統治者慣用的手段。國共兩黨在這方面都有不良紀錄。持平來說,關於抗戰的史實與評價,兩黨各自的版本都有其偏差,都在為各自的政治目的服務。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轉折,如沒有八年抗戰,就沒有中共的重新壯大。不管是基於國共鬥爭的歷史恩怨,或是出於建構歷史正當性的需要,多年來大陸當局始終人為拔高中共在抗戰中的作用,貶低甚至長期不提國軍的犧牲與功績。

直到2005年,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才比較公允地指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提到了國民黨「組織了一系列大仗」,也提到多位犧牲的國軍抗日將領如張自忠、戴安瀾等和八百壯士。

但這樣的歷史評價,如今似乎又出現了重大倒退。除了《人民日報》社論外,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今年抗戰紀念會上的講話,雖然提到「中國的兩大政治力量國民黨和共產黨共赴國難,合作抗日」,但和5年前胡錦濤的講話相比,卻是隻字不提「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而重新片面強調中共的「中流砥柱和領導核心作用」。這不禁讓人質疑,難道胡錦濤2005年的講話只是當年連胡會後,因應促進「國共再度合作」的特定政治需要,在抗戰史觀上作出的暫時調整?

而另一方面,固然從歷史事實出發,蔣介石作為當時中國黨政軍的最高領袖以及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國民黨作為當時中國的執政黨,無人可以動搖它們在抗戰中的領導作用。但是國民黨長期以來對中共在敵後游擊戰中所起的作用少有公允的評價,對於國民政府在戰前片面強調「先安內後攘外」,壓制抗日救國運動,對日不斷妥協的歷史也少正面面對。對於抗戰中期以後,重慶國民政府日趨腐敗,又出於壟斷權力考量,不斷壓制「異黨」,民心逐漸流失,進而影響戰場勝敗與民心向背的史實,殊少反省。至於淪陷區共產黨地下力量與汪偽政權激烈鬥爭,建立的可用民氣,更是從未正視。

在兩岸關係交流全面開展的今天,讓兩岸民眾在歷史認識上逐漸產生共識,是拆卸兩岸藩籬的重要工程之一,而形成共識的一大前提,就是從歷史真實出發。這方面馬政府應當做而未做的,同樣值得檢討。試問:如非《人民日報》一篇扭曲史實的社論引起關注,在台灣有多少人還記得9月3日是對日抗戰勝利65周年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