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李部長會是下一個「楊署長」嗎?
財政部長李述德(右)、經濟部長施顏祥(左)12日參加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大會,會中針對「產業創新條例草案」做成重大決議,兩位財經首長相互打氣,盡在不言中。(王遠茂攝)
2010-04-13 工商時報【本報訊】
產業創新條例(產創)的租稅優惠條款,不但在朝野協商時引發爭議,即使在執政黨團內部討論時,亦出現許多紛歧的意見。值得關心的是面對此一狀況,府院黨的態度與立場會有如何的變化。迄今為止,財政部長李述德仍然堅持原來的行政院版本,即維持4項功能性租稅獎勵,搭配營所稅稅率降至20%。但最新的發展卻是,國民黨立院黨團在黨政高層支持下,決定營所稅稅率降至17%,另外保留研發優惠,再加對中小企業聘用勞工給予補貼。走到這一步,李部長的「防線」已潰堤失守,而執政當局的此一政策大轉彎,無異是繼房屋稅方案後,再次給財政部一記悶棍。身為專業負責的政務官,不知李部長這次的反應會是什麼?社會各界都在等著看。
產創條例其實是經濟部所提法案,財政部只是因為其中涉及租稅減免而須以主管機關立場表達專業意見。同樣的租稅條款,從經濟部的角度言,主要目的係為協助產業發展,故稅負自然是越低越好;但從財政部的角度言,主要焦點則是在於維繫公平有效的租稅環境,故反對租稅優惠的不當擴大。此正是財經二部在租稅政策上經常發生磨擦的原因,而行政院雖然是最後的仲裁與決定者,但過程中卻需努力協調與溝通雙方歧見,以求取一平衡的方案。產創的原先版本即是在歷經無數次折衝後所得到的共識,兼顧了經濟與財政二部的需求,其中行政院的角色甚為關鍵。如今黨政高層最終決定棄守營所稅稅率下調至17%,並改採「1+1」功能性獎勵,經濟部固然會「樂觀其成」,卻將導致國家財政更加困頓,讓全民成為最後的犧牲品。
財政部原先的策略是以「稅收中立」為改革原則,將減免稅的取消與營所稅稅率的調降幅度掛鉤在一起,讓「優惠多寡」與「稅率高低」變成相互替代的選項。換言之,若要保留4項功能性獎勵,則營所稅率只能降至20%;反之,若要將營所稅稅率降至17.5%,則4項功能性獎勵就必須取消。未料到這個專業的改革理念,卻被政治因素撕裂得殘破不堪。最先是民進黨站在反對的立場,利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選擇了將營所稅率降至17.5%而全面廢除減免稅的方案。由於這個版本財政部亦不能反對,以致讓民進黨咬住了尾巴,難以脫身,只好希望求助於自己的黨團同志伸出援手解救。
怎奈行政院將產創條例送至立法院後,卻有國民黨籍立委提案要求給予跨國企業營運總部適用15%營所稅稅率的優惠,自家人都不挺自家人的政策,打亂了整盤棋局。尤有甚者,財政部在黨政協商中竟然還自我棄守,簽字同意立委所提修正條文,從而引起社會輿論大加撻伐,以致於整個事件延燒至今,讓馬政府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財政部若能從此經驗得到教訓,就應該在與黨團立委協商時,展現出專業的堅持與說服力,尋求自家人的瞭解與支持,要求立委不可因選舉的考量而將稅率當成喊價的籌碼,進而受制於在野黨的杯葛,讓「親痛仇快」的事件再次上演。其實,最後倒楣的還是社會大眾。
面對新情勢,財政部若要「力挽狂瀾」,現在亟需要做的事有三。其一,告訴大家我國財政狀況的惡化真相。近十餘年來,我國財政赤字與債務累積益愈加劇,甚至已危及國家整體的經濟安全。在稅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國家財政的負荷能力正不斷地流失中。政府如今已沒有本錢,浮濫地擴大減免稅優惠,來協助產業或促進經濟的發展,每一項租稅獎勵措施的提出,都需要經過審慎嚴格的評估。
其二,提醒大家「養雞下蛋」係錯誤的迷思。減免稅若真能培育出更多的稅源,未來政府財政自然有彌補稅損、恢復平衡的機會。但觀諸我國實施促產近二十年的實際狀況,平均每年稅收的成長率均低於經濟成長率,以致於稅收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至13%的低水準。可見我國稅制已然出現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在未能確實有效改善之前,任何「養雞下蛋」的論點皆不可相信。
其三,教育大家「稅收中立」為政府從事稅改的基本原則。「擴大稅基、降低稅率」為世界各國稅改的共同做法,但為了讓政府財政不致更加惡化,降低稅率所減少的稅收必定需由稅基擴大所增加的稅收來彌補。如此,不但可為稅改爭取到啟動的契機,藉由結構性的稅制調整,更能創造出充裕而穩定的稅收,根本改善長期的財政失衡問題。
總之,本週五開始產創即將進入朝野肉搏戰,在此之前,國民黨自家人應該先建立一致的信念與共識,否則它很可能又成為政府施政喪失民心的新案例。不久前,為健保費調漲一事,有個楊署長敢於堅持己見,與行政院對抗,最後獲得了肯定與支持。不知道我們的李部長願不願意為了國家財政與稅制公平的理想,而成為下一個「楊署長」?
下一篇:吳揆:ECFA不是鮮花舖成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