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將軍調兵遣將,要讓部屬擔負最適當的任務,才能取得最大戰果;軍令如山,部屬不會也不應有懼戰、不戰或選擇戰場的權利。
可是國民黨打選戰的優先考量順序,卻從不是「勝選」,而是「平衡」:派系與派系的平衡,中央與地方的平衡,世代交替的平衡,甚至是利益的平衡。
於是國民黨在選戰裡推出的人選,往往不是「最可能勝選」的人,在艱困選區,國民黨鮮少有實力派明星願去開疆闢土,不是派出草根的地方人物,就是知名度不高的學者,兩者都是砲灰。
至於在國民黨優勢的地區,則各方爭奪,而且搶到頭破血流也不停止,或者暫時讓步、陽奉陰違,暗地裡「反輔選」,同室操戈讓民進黨坐收漁翁之利,這次立委補選殷鑑不遠。
年底五都選舉,新北市並非國民黨的「絕對優勢地區」,要尋覓明星出征,並不容易;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好不容易因「孔融讓梨」而浮上檯驗,也是一拖再拖,經過這番損耗,師老兵疲,還能發揮多少「明星」效果?實在很令人懷疑。
台北市國民黨有基本盤優勢,但無論蘇貞昌或蔡英文出戰,台北市長郝龍斌民調支持度並沒有顯著的領先優勢,氣勢並不如虹;大台南、大高雄國民黨是絕對劣勢,難有政治明星出戰。國民黨選戰操盤手未必不知道這些道理,但若不能讓最適合的人去最恰當的地方選,藍營仍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