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8 06:40:33Column

器識鄙陋與棄馬保藍

◎ 呂一銘

馬英九即便擁有豐沛的黨政資源及可運用威嚇利誘的條件,但在二二七一樣遭到滑鐵盧,不僅衝擊五都選情和二○一二大選,並顯示馬已無力帶動泛藍支持者熱情(此次投票率不到四成),使過去支持馬的光榮感不再(已有選民表示「沒有感覺」),導致產生「棄馬保藍」效應的氛圍(就有人推舉胡志強)!

馬英九挾七百六十五萬票登上大位時,可說是顧盼自雄,他的競選團隊亦以「馬英九不靠國民黨,國民黨要靠馬英九」自豪,幾乎把黨工幹部看得一文不值,必須「改造」。像金溥聰找了爭議性高的吳睿穎來做人事「改革」(連立委羅淑蕾都批,金溥聰以為挖到寶,其實是挖到屎),猶如抓瞎亂整;還大張旗鼓地將多名縣市黨部主委調回黨中央,懲罰他們選舉不力。

問題在馬金合體後,高舉的「改革」大纛,從未見有何具體內容和方向,黨產亦未歸零,其他皆止於紙上談兵,使得「改革」更像一句口號(整肅的藉口);所見的選舉操盤手法,亦不過是在各地複製「同質性」的馬家軍,有空降亦有陸軍,並「黨同伐異」,掀起腥風血雨,自易造成黨內山頭派系的危機意識,因為他們亦是馬金的「改革」對象,遑言團結?

其實馬「完全執政」後,因治國無能,政績不彰,人民一直過苦日子,失業嚴峻,治安敗壞,根本無法滿足人民需求;傾中政策失去自主方向,也看不到未來願景,在在是「民心思變」的濫觴;加以改革無方,想到那裡做到那裡,像府院黨的改組,卻是換成「選舉團隊」,權充化妝師,只有選舉的機關算盡,沒有全方位的標本兼治作為;只顧財團或穿梭兩岸者利益(像蘇起下台又轉進,江丙坤依然霸住海基會)等等,凡此種切,人民都看在眼裏,當然是只要選舉,選民就會給以「教訓」,直到他懂得「民之所欲」、以台灣為主為止。

概括言之,馬寡頭執政的最大敗筆,就是讓國民黨不知為誰、為何而戰;讓不願被「鎖在中國」的人民不知台灣的前途在哪裡。器識鄙陋至此,無怪國民黨內部和泛藍陣營會響起「我愛凱撒,我更愛羅馬」的聲音!(作者為前國營《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