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7 09:40:19Column
洗刷新國恥 佳士得變公敵
一八六○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皇家園林慘遭破壞,「報時噴泉」周邊十二生肖銅像遭掠奪,近百年來被引為「國恥」的象徵。想不到,近一五○年後,佳士得拍賣獸首,因交織著複雜民族感情與歷史情結,還是引起大陸官方與民間強烈反應。
佳士得昨天完成拍賣後,中國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強調,堅決反對並譴責所有拍賣非法出境文物的行為,還將追索歷史上被盜和非法出口文物。中方強烈反應,首當其衝的,佳士得未來在中國的市場開發,勢必面臨重挫。
「追索文物」:這是中國近年在綜合國力崛起後的新興課題,驅動著強大的民族情緒與激烈的社會輿論,迫使官方不得不積極表態「追索文物」。
尤其,找回圓明園的國寶級文物,更蘊涵「洗刷國恥」的深層政治意涵,因此佳士得必須背負製造「新國恥」的種種罵名。
從戰爭歷史與國際現實來看,中國官方目前想以法律手段「追索文物」,即使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可動用的政治或外交資源很多,但對屬於百年前因戰爭因素引起的文物歸屬,恐怕仍難以如願。因此,激進表態,痛斥拍賣文物的行為,就成為當前唯一可行的辦法。
原本純粹是一場國際拍賣市場與收藏家之間的商業交易活動,但因中方持續祭出政治手段干擾,加以法國賣方更是長期支持海外民運與西藏獨立的收藏名家,趁機在拍賣前附帶訴求中國的人權與西藏問題,使得這場圓明園遺物的商業拍賣,增添更為敏感複雜的政治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