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6-11 00:25:24丁威仁

{轉貼}小莫論述〈報告--文化畸形〉

感謝作者同意本臺轉貼
本文轉自小莫個人新聞台「阿毛的肚臍眼」
網址是: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mao/index.html

------------------------------------------------------------------
隨著社會結構漸漸依附於獨占資本主義下,台灣淪為第一世界國家的新殖民地,其窘境促使各大企業的管理制度、政治體制、兼及普羅大眾的思想模式,皆產生明顯的革新與倣傚,或許此現象對我國發展進程有功不可沒的影響,但盲目匆促匢圇吞棗,卻也成為傷害本土文化的最大蠹蟲。


此國風的成形,使得文化工作受到極其嚴苛的檢視與考驗,面臨這種壓力,許多文化工作者開始產生消極出世的態度,因為不容易鰲出一片天、與社會失去契合,所以他們倍覺鞏固信念的重要,不輕易與大眾文化妥協。
但長時間的閉門造車,造成部分人士開始在潛意識裡建立起自我權威,導致出現過度主觀的批判,變得剛愎自用而不自知。
然則這般放浪形骸的行為舉止,我該說,並非這類人等都喜好耽溺美學,更多不成熟的文化工作者只是在為消極而消極,一種時不我予的強說愁心態,似乎唯有藉著形式上的放縱,才能稍稍解除壓抑之苦。

這類文化工作者,在我的劇團經驗中,就有好幾個案例。




有一個劇團的朋友,愛跑pub,搞一夜情,常愛把卡爾維諾或者米蘭崑德拉什麼的掛在嘴邊(我在想,最近是不是又換成高行健或哈金…),問他對作者的具體看法時,卻總是含糊籠統帶過。問及他某些『好』朋友叫什麼名字,他只記得英文匿稱,實際姓名他多半不清楚。排戲時老喜歡綁馬尾翹二郎腿一派嚴肅,排完戲後隨即更換面貌,帶頭找人喝酒,然後就在酒吧裡展開獵豔行動。

論他本身導戲,過於抽象的形式,實在令我難以領教,像是賣弄(或雜耍)一種會讓觀眾產生「深奧意象」幻覺的狗屁藝術;而當『請教』他對於某些台灣劇團的看法時,他多半只是搖搖頭,然後反問你:「你覺得呢」?




另一個是五專英文老師,在台灣小有名氣的某戲劇原作編譯家,寫過幾篇戲評,後來跨行從事戲劇導演工作,結果不但搞臭名聲,兼而搞雜自己招牌,從此實驗劇團再也沒人敢找她導戲。

試問為什麼?

第一、不重視專業。
不論背景音樂或者舞台設計,稍不符合她意,馬上強迫該職之創作人做大幅度修改,使得工作伙伴動輒得咎、不堪其擾,且因檔期步步逼近,讓該戲碼長時間暴露在不確定狀態中,而陷入進退維谷的局面。

第二、創作上不負責任的態度。
罔顧專業倫理,憑空杜撰自己所欲營造的氛圍,就算悖離事實也不打緊。
(如同在該導演戲中,明明想展現台灣亂象背後的深沈意涵,結果卻搞出一場場莫名其妙就幹架罵三字經等徒具形式意的粗糙表現,不但沒替社會邊緣人做道德平反,甚至成為文化菁英對次文化族群最膚淺最不該的三流嘲諷)

第三、不配合宣傳及行政部門的運作機制,間接影響了該戲的票房盈虧。

這種王八蛋,有天卻對媒體表示了:『我對台灣劇團文化感到十分地無奈與失望』。




這都是現今台灣文化工作者的變態,想道貌岸然的斥責世俗盲從的劣根性,卻又不屑降低自我格調(論格調,他們也高尚不到哪去)去融入人群,去觀察社會百態,結果變成自己在玩家家酒,跑過去扮媽媽,再跑回來扮爸爸,扮來扮去,卻與真實生活脫節了。






講到本土文化遺產,之前在台南就讀環工科時,就曾針對台南古蹟,以及當地工業發展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做了些接觸。
印象蠻深刻的一件事情是,當台灣第一街「延平街」面臨拆建危機時,曾引發許多文化界人士的強烈反彈,而住在當地的居民,他們的態度倒樂觀其成,巴望政府早日拆除這條老街,因為只要案子通過,他們就能領取足夠的補助款來購買國民住宅,不用繼續住在這種破磚爛窯裡!也因此,他們對於文化人士產生相對性的鄙夷及唾罵!

他們表示,就是有這群學術界的搗亂分子搞鬼,否則政府也不必把時間拖那麼久,來尋找擱置古蹟的地方。他們更如是認為,都什麼時代了,台灣寸地寸金,還保留這些有的沒的幹麻?一口氣拆了不倒好。學者專家光談理論,又不住我們這裡,幹麻干涉我們的生活權益?

台南縣七股鄉的紅樹林生態環境保護區與工業開發預定區之間產生的衝突也在於此,只不過身份轉變成環境保育學者與當地居民聯合起來對抗投資集團!

這種矛盾的社會現象,遺跡的去留?拆毀再重建後是否仍具有保存價值?皆沒答案、沒定論,之中泰半是附和時事的短線操作,以及政治暗流裡的商業護盤,卻鮮少能達成捍衛文化遺產的集體共識。


實際上,在泛資本化的趨勢下,文化反而成了點綴品,功用只囿於使民眾在閒暇之餘仍有美美的東西可看,但前提是絕不能成為生活上的困擾,就像在一間由鋼筋水泥混合土砌成的房間裡,偶爾擺朵鮮花裝飾,其實是無可無不可的。




有個在外國留學的朋友告訴我,你看美國人好像什麼事都很功利哦!講事情不講情面,多在雄辯。可是他們私底下的生活可浪漫的很呢!一個高級電腦主管,看起來腦滿腸肥的,下班後的休閒娛樂,卻有可能是到爵士餐廳去吹奏喇叭或充當鼓手。
他們不把這當藝術看,因為他們自己有一套生活哲學,這些嗜好的養成,能讓他們產生自信心,好面對白天繁雜業務的壓力。


文明國家重視心性培養,相對也重視文化工作,並給予其工作人員優渥的環境和社會地位,因此這些國家的文化工作者絕不否認自己是社會群組的一份子,而產生強烈的幽閉及防禦。不同自由國度間的互相對照,反應在藝術創作上,就顯得具體且不明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