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2 04:57:20uegua66282

實木桌板宜蘭|實木桌板工廠宜蘭 原木桌板價格|原木桌板多少錢呢?木做達人分享

如今,小沉瀆村不僅“自傢的孩子經常回來住”,更成瞭背包客最愛的夢裡江南水鄉。

行走在湖州城鄉,北方來的客人總是艷羨其縱橫交錯的河網水系,無論碧波萬頃的太湖還是涓涓的山溪小漾,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水總是清凌凌的。遇艷陽高照,水面倒映著藍盈盈的天;遇薄霧細雨,水天一色,更像是一幅江南水墨。

“雖然我們湖州的法規明確禁炮隻在城區實施,但看到鎮政府的號召,大傢特別主動,都不再放瞭。而且有人提議把買花炮的錢捐出去,村裡一下子就捐瞭幾十萬元。”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村民章修文是位茶商,春節期間,他把近兩萬元花炮錢捐給瞭當地紅十字會。跟記者聊天,他不斷地強調,大傢的錢是靠好環境種出好茶葉換來的,無論是誰,都會自覺地愛護這個環境。

治水惠民,百姓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更高,2017年湖州生態滿意度測評名列全省第三,“五水共治”公眾滿意度排名較上年提升兩名。

治污攻堅成果豐碩,美麗鋪展湖州大地

不懈的努力,使湖州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7年全年,77個縣控以上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首次100%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準,較2013年提升16.7個百分點;列入“水十條”考核的13個斷面水質100%滿足考核要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省對市交接斷面考核繼續保持優秀等次,入太湖水質連續10年穩定保持在Ⅲ類及以上,實現瞭“一溪清水入太湖”,為太湖流域乃至長三角地區構築瞭一道生態安全屏障,也為全國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和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瞭有益經驗。

治污為的是“凈”,但湖州人還愛美。如今的湖州,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南太湖度假區景色優美,田園風光引人入勝。

2006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湖州考察南太湖開發治理,曾駐足小沉瀆村。在考察中,他再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求湖州努力把南太湖開發治理好。

治水成效顯著,治大氣、治土、治礦也不落後。

本報記者孫秀艷顧春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22日 04 版)

這裡曾是爛泥沒腳、水臭撲鼻的太湖洪泛區。“原來環境不好,蚊子挺多,那時住在城裡的孩子都不願意回來。”提起當年,村民言語中還有頗多無奈。

南潯治水是整個湖州的縮影。湖州“五水共治”累計投入資金429億元,實現瞭6個全覆蓋,即排污口標示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第三方運維全覆蓋,建制鎮截污納管全覆蓋,河道清淤全覆蓋,重點污染產業整治全覆蓋,綠色礦山全覆蓋。

涵養自覺保護氛圍,厚植生態文明沃土

水、土、氣、礦同治,“污點”變“景點”,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2015年,市政府決定把每年8月15日設為“湖州生態文明日”。這幾年,湖州聯合中科院成立瞭中國生態文明研究院,成立瞭浙江生態文明幹部學院,組織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傢庭等生態細胞創建活動,不斷增強幹部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感、參與度。

安吉縣有一支西苕溪護水隊,隊員都曾是礦產企業的職工,以前主要負責當地運砂船的收費。采砂作業全面禁止後,他們主動調查沿岸企業偷排情況,宣傳保護水環境,成瞭當地環境保護的民間生力軍。

近年來,保護太湖的行動不斷向縱深推進。太湖沿岸5公裡范圍內不達標污染企業全部關停,13個行業提標改造及轉型升級任務全面完成,常年生活在太湖上的漁民整體上岸。

——推進礦山綜合治理。礦山企業由612傢減少到56傢,減幅達91%,在產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標準,關停礦山基本復綠;開采量由原先1.64億噸壓縮到0.48億噸,削減瞭70.7%,並將逐步減量直至“零開采”。

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的諄諄話語,一直在湖州人耳畔回響。十多年來,湖州在治水治湖的同時,全面整治環境,美麗湖州建設方興未艾。

“今天我環保瞭嗎?”這不是一句簡單的提問,它的背後是湖州市環保局倡議市民“日省吾身”的活動——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當下做起,為共建美麗湖州、共享生態傢園而努力。活動得到40多個單位的積極響應,在每年“六五”世界環境日,有條件的單位向公眾開放環境治理設施。

抓環保,執法形成有效震懾。在全省率先建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公檢法部門駐市、縣區環保局聯絡室全覆蓋,市、縣區兩級法院全部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曝光環境違法典型案例,環境執法形成合力。建立與周邊地區邊界執法協作機制,加強與監察委協作,探索推行環境違法黨紀政紀掛鉤問責機制。2013年以來,全市環保系統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2304件,個案平均處罰金額從2013年的4.48萬元上升到2017年的6.26萬元。

“環境好瞭,遊人來瞭,我在櫸樹村開瞭超市,生意好得不得瞭!”長興縣太湖邊的居民欽福壽笑瞇瞇地說。

治理難,管理更難。常有人問,湖州何以創造並保持瞭這樣優美的環境?在湖州采訪,深刻感受到湖州環境精細管理、機制創新帶來的新氣象、新成果。

——綜合施治保藍天。2017年,市區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43.2%;空氣質量優良率為68.5%,較2013年上升16.4個百分點。

南潯區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南潯籍著名作傢徐遲曾連續用66個“水晶晶”描繪自己的故鄉。數百年前,南潯是富甲一方的江浙雄鎮,然而,受產能落後、建區較晚等因素影響,這裡一度被嚴重污染。

水是湖州的魂,作為太湖流域的上遊,湖州常年提供40%的入太湖自然徑流量。這座因湖而生、以湖命名的城市,治水的意義更是非同尋常。

環境管理新招頻出,精細打造生態產品

“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湖州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理念、治理體制、運行機制、科技支撐的創新,著力提升生態環境領域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湖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生態文明辦主任倪躍田說。

抓環保,引導公眾積極參與。今年市裡計劃專門列支5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培育20傢民間環保公益組織。正在擬定有關固廢違法行為有獎舉報辦法,鼓勵群眾舉報投訴身邊的環境問題。

“變化很大,驚喜很多。”一位遊客這樣評價自己再到南潯的感受。

政府抓落實、企業守規矩、群眾樂參與,助力解決突出問題

2018年04月22日00: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德清縣阜溪街道五四村,整潔、安靜,漫步村路,一幢幢漂亮的居民別墅門前,藍綠兩色分類垃圾桶非常醒目。

在村裡的生活垃圾資源利用站,保潔員韓來根正忙著把收運來的垃圾進一步細致分類。“一天按時收兩次,大部分村民把垃圾都分得挺好。”老韓笑著說自己是落實“一把掃帚掃到底”制度最前沿的人。

2009年,德清開始實施全縣城鄉生活垃圾處理一體化工程,一度遭遇煩惱: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覆蓋率達到100%,可環境衛生怎麼總是有死角,城鄉面貌怎麼就美不起來呢?分析原因,標準不明、權責交叉、條塊分割是癥結,要解決問題,必須從機制上創新。

德清人大膽探索,在全國率先實施城鄉環境管理一體化新模式。“將全縣范圍內環衛保潔、垃圾清運、綠化養護等工作,全部委托給一個責任主體統一管理,形成垃圾集中處理、綠化標準作業、河道保潔長效管理機制,這就是我們的‘一把掃帚掃到底’制度。”縣綜合執法局副局長陳曉勇告訴記者,這種模式自2014年實施以來,城鄉環境衛生面貌大變樣。


春天的江南,柳枝掩映著古橋流水,陽光穿過濃密的香樟樹,在河邊投下斑駁的影子。小河一側是太湖湖堤,另一側則是白墻黛瓦的湖州市長興縣太湖圖影旅遊度假區小沉瀆村。

抓環保,監管觸角伸入鄉村。全市推進鎮村兩級網格化環境監管機制,設立村和社區的網格專管員,專業園區引進第三方監管,對轄區內重點污染源實實木家具工廠|實木家具工廠宜蘭 施“定區域、定人員、定職責、定任務、定獎懲”的監管。

抓環保,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完善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污染責任保險、企業信用評價、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等一系列制度,規范企業行為;同時開展第二輪排污權有償使用,規范富餘排污權的回購、出讓機制,激勵治污排頭兵將富餘的污染總量指標變成企業經濟效益。



這些舉措,使企業從心底裡認識到節能環保的投入不能少,污染環境的錢不能賺,環保法律法規的高壓線不能碰!

安吉率先開展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堅持“美麗鄉村、風情小鎮、優雅竹城”聯動共建,美麗鄉村創建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德清同步推進美麗公路、美麗庭院、美麗菜園建設,10條美麗鄉村景觀線、10個精致小村和7個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紮實推進;特色村、精品村、中心村,是長興打造美麗鄉村品牌的三大著力點……田園模式的遞鋪街道魯傢村、上海人的後花園顧渚村、以“洋傢樂”聞名的筏頭村,一個個風景優美、特色鮮明的小村落,成為湖州的亮麗名片。

一系列舉措,使環境管理更加精細,人民群眾關註的環境突出問題得到解決,城鄉環境持續優化美化,生態產品產出更多更好。

“為減少對太湖的污染,政府動員我們把傢從船上搬到岸上的新村,起初還有點不情願,可是一上岸,才發現變化太大瞭。”太湖旅遊度假區濱湖街道小梅村居民朱良榮說,太湖藍藻暴發那幾年,漁業資源萎縮,他們當時是漁民,收入很不穩定。現在湖水水質明顯改善,自己成瞭養蟹大戶,還開起快艇服務遊人,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增強幹部群眾環保意識,傳承生態文化,擴大社會認同感

“大傢可自覺瞭,市區極少有違法的,鄉鎮更是主動執行。”記者在湖州城鄉采訪期間,談起今年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這事兒,幹部群眾津津樂道。

浙江湖州生態文明建設紀實之三:提升群眾生態幸福感

“以前進村說拆遷改造,碰瞭村民一棵菜,他們也纏著政府要補償,如今美麗鄉村建設有瞭成效,村民都爭著愛美護綠,地上哪怕有片紙,都有人自覺撿起來。”安吉縣農辦副主任任強軍說。

“自覺、自發、自願”,是湖州人由衷熱愛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原木餐桌客製化工廠|原木餐桌客製化工廠推薦這樣的保護意識和行動,源自這個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蘊與多年生態文化涵養。

——在全省率先制定實施農業“兩區”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開展土壤重金屬污實木桌板宜蘭|實木桌板工廠宜蘭染治理試點,穩步推進污染地塊的治理修復。

2014年發佈瞭《湖州市民生態文明公約》,192字的公約,其實就是市民愛傢園、促和諧的行動指南,湖州人在生產生活中主動踐行。

“水清瞭,天藍瞭,山綠瞭,錢多瞭!”湖州百姓用樸素的語言訴說變化,洋溢著滿滿的生態幸福感。

如今,越來越多的百姓加入環保志願者行列。2016年底,湖州綠色環保協會正式掛牌成立,半年就招募志願者2.5萬名。

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浙江開展“五水共治”以來,南潯持續攻堅水污染防治,“百點示范、千點整治”,全域剿滅劣Ⅴ類小微水體1253個,實現瞭由“污點”向“景點”的嬗變。

各縣區涵養生態文化的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南潯設立企業河長,黨員群眾自願擔任小微水體河長、塘主;吳興探索實施“碳普惠”制,引導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碳交易”;安吉的孩子,上學第一課就學水土保護,教育部門將《生態文明地方課程》作為有10個課時的必修課……這些貼近百姓的活動,讓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池中養魚、池埂種桑、以桑養蠶、蠶沙飼魚、塘泥肥桑,古老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凝聚著祖先的生態智慧,如今在湖州重獲新生。被命名為“世界絲綢之源”的錢山漾文化遺址,吸引人們尋找生態文化之根。漊港圩田、茶文化、竹文化等傳統地域生態文化,安吉生態博物館群、德清生態文化道德館、“善璉湖筆”“長興百葉龍”“新市蠶花廟會”等特色生態文化創意品牌,不僅滋養當地群眾,也讓外來客人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水青山,述說瞭今天的來之不易;祥和餘村,詮釋瞭新世紀的真諦。”走進餘村,聽著村歌,這兩句歌詞耐人尋味。它說的不僅是餘村,也是整個湖州。

歷史悠久的湖州,秉承古老的生態文化傳統,成為新時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樣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得到極大提升。

浙江湖州生態文明建設紀實之三:提升群眾生態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