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8 15:32:11洛杉磯齒顎矯正專科

甜牙齒一族注意!果糖的真實樣貌((新聞分享))

孩子最喜歡的果糖糖漿

「接下來,請各位媽媽們仔細看。」這一次,我對母親們發聲。「我要在這個彩色水裡添加甜味。不久前,這種果汁還是用砂糖來增加甜味的,但因為砂糖的甜味太重,孩子們都不喜歡。所以,現在都改用『果糖糖漿』。甜味比較爽口,孩子們都很喜歡。但是,請看,要放這麼多喔!」






說完後,我拿起杯子,裡面是剛才調好的綠色水,倒入一成以上的「果糖糖漿」,「咦!倒那麼多?」現場一片驚呼聲。我請一位媽媽喝喝看,她說:「好甜,吞不下去。」我接著在這個糖水裡,放入約三種的「酸味料」與「檸檬香料」,再請那位媽媽喝看看,她驚訝地說:「這個就喝得下去了,很好喝。」

加了大量糖分後,如果只是單純的糖水,是無法入喉的,但如果用「酸味料」與「香料」來掩飾,就變得很好喝。所謂的「果糖糖漿」,是用便宜澱粉製成的東西,大約三十年前開始製造,近來需求突然急遽增加。

由於這種甜味爽口,孩子都很喜歡,因此拿來為果汁、咖啡飲料及各種醬汁增添甜味,很好用。而巧克力等食品如果想要引出重甜味,還是用砂糖比較好。「果糖糖漿」還有一項優點,即液體。砂糖是固體,製造時必須先溶解。如果是液體,可以省下這道溶解程序,作業上比較方便。由於果糖糖漿的成分是葡萄糖與果糖,跟果汁等飲料比較能搭配,因此,飲料廠商全都開始使用。

血糖值急速上升的可怕

但是,「果糖糖漿」有一個可怕的問題,那就是會使血糖值急速上升。雖說砂糖也會使血糖值升高,但砂糖進入人體後,會分解成葡萄糖及果糖,再被吸收。但「果糖糖漿」的成分就是葡萄糖與果糖,因此會在瞬間被人體吸收,血糖值便因此急速上升。

病人打點滴,就是將葡萄糖做為養分打入。葡萄糖,是一種人類最簡單的能量來源,在身體虛弱時,是最適合的養分。但是,點滴裡的葡萄糖濃度,就整體量來說,不滿○‧五%。至於剛才所介紹「用粉末製成的」果汁等,則會使大量的糖分快速進入人體內。

例如:五百毫升的飲料,就含有六十毫升以上的「果糖糖漿」。各位平常喝的五百毫升保特瓶飲料裡,有一成以上都是糖水(糖分)。如果換成粉末來計算,則含有二十五公克以上的葡萄糖,和二十公克以上的果糖。如果裝在盤子裡,是滿滿的一大盤。


我把這個盤子實際拿給媽媽們看,大家都嚇了一跳。「光是一瓶果汁,就有這麼大一盤的糖分啊!」這就是「白色粉末」恐怖的地方。如果在空腹時喝下甜度這麼高的飲料,血糖值會升到多高呢?血糖值急速上升,要擔心糖尿病會上身。

最近小學生、中學生,罹患糖尿病的數字持續增加。這都是因為攝取過多的葡萄糖,才會使胰島素變得異常。

我們是從米飯攝取葡萄糖,米的澱粉會在體內慢慢分解,轉換為葡萄糖,成為能量來源。這種情形下,血糖值不會急速上升。把最初就是葡萄糖的東西,一口氣喝下去,這是人類漫長飲食歷史中,從未有過的事,直到最近三、四十年前才開始。

「果糖糖漿」還有卡路里攝取過量的問題。一瓶保特瓶(五百毫升)的果汁裡,有相當於五十公克砂糖的卡路里,亦即二百大卡(相當於半包洋芋片)的卡路里。

如果只是吃一份含有大量「果糖糖漿」的飲料或零食,就會攝取一天半所需要的卡路里。


當「甜味劑」使用的「糖精」,被懷疑有致癌性,阿斯巴甜(Aspartame)也有苯酮尿症等問題。就毒性來說,這兩種添加物或許比較高,但「果糖糖漿」的可怕在於,會緩慢地、逐漸侵蝕孩子的身體。買給孩子的零食。包括果汁、胺基酸飲料、罐裝咖啡等飲料,彈珠汽水、冰淇淋、糖果、軟糖……在這些孩子喜愛的零食裡,都大量使用「果糖糖漿」。

「各位小朋友,你們能答應老師嗎?以後每天都乖乖吃飯、喝味噌湯喔!而且,還要幫媽媽做菜,可以答應我的人請舉手。」演講最後,我呼籲所有的媽媽:「買零食或速食時,一定要仔細看清楚『背面』的食品標示。今天只要記住『蛋白質水解物』跟『果糖糖漿』這兩樣就行了。」本章只大膽提出蛋白質水解物、果糖糖漿這兩種不那麼引人關注的添加物,理由在於,所有添加於加工食品裡的東西(與國家的添加物分類無關),這兩樣是我最不想給孩子們的。

味覺遭到破壞、糖分攝取過多,都令人憂心,但這兩種東西仍在各地流通,用於加工食品,由於製造簡單,銷售良好,而且價錢便宜,可輕易取得。但想到孩子們,就讓人無法不憂慮。供給身體養分的食物,不應該如此簡單、廉價。一次的用餐,即使只是短短時間,還是要讓孩子知道,這要花多少工夫來準備。希望大家能瞭解,費工夫的一餐飯,不只是要提供養分給孩子的「身體」而已,還要培育他們的「心」。

本文出自世茂出版《恐怖的食品添加物--教你看穿食品安全的騙術》


洛杉磯齒顎矯正專科.台北牙齒矯正.牙齒矯正.台北牙醫.洛杉磯齒顎矯正專科.天母牙齒矯正.牙齒矯正專科.LH矯正.齒顎矯正.戴蒙矯正

洛杉磯齒顎矯正牙醫專科 http://www.ucladoctor.com.tw

原文網址:華人健康網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97/18090?pag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