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4 09:26:19戀京癮士

我的戀京心情(五)古城故事

(圖說:平安京城簡圖)

ÿÿ那一陣子,曾經深深著迷於京都古城的歷史。為了要寫一篇有自己風格的京都簡史,我到處查閱相關書籍,來來往往於台北的各家誠品之間,然後,輪廓浮現了,故事就這樣開始。

西元794年,桓武天皇依據唐朝長安城四分之一比例興建新都平安京。當時的平安京仿長安仿得很凶,採九條八坊二京的規劃,以縱貫中央的朱雀大路為分野,左京稱為長安,右京稱為洛陽……這樣講好像很玄喔?其實只要把平安京想像成一個圍棋盤,這個圍棋盤橫向有十條線,縱向有九條線,以中間的縱線為界,左右剛好各有三十六個大格子(坊),但是每個坊裡面還以縱橫各四條小路劃分成十六等分,再加上北邊還各有四個只有一半的坊,整個平安京變成了一個擁有一千兩百一十六個小格子的超級大棋盤。

ÿÿ而在找資料的過程中,為了確定今昔京都的位置和大小,可以說是幾乎找遍了台北這幾家誠品的所有相關中日文書籍(反正只要可以翻開來看的我就不給他放過啦),最後大致確定的是:

ÿÿ當時平安京城的九條大道大約就是目前所見的從一条通到九条通這九條橫向的大馬路(至於十条通是怎麼回事?別問我,我也沒搞懂),東邊到鴨川畔,西邊到西京極一帶(顧名思義,西京極就是京城西邊的極限嘛!),中間那條朱雀大道大約就是今天的千本通(千本通被JR鐵路場站分成兩段,南段千本通上有一個羅城門跡,那就是平安京南門的遺跡,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名著『羅生門』講的就是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ÿÿ西元794年的十月二十八日,桓武天皇發佈「遷都詔令」,平安京正式成為日本的國都。之後歷經源平之争、應仁之亂、豊臣秀吉的都市改造以及幕末時期的混亂,都市的樣貌有了巨大的改變,直到明治天皇於西元1869年遷都江戶(東京),才結束了長達千餘年的首都歷史。

ÿÿ創建初期的平安京東西寬約4.6公里,南北長約5.3公里,是一座嚴守唐代對稱美學,依據完善的都市計畫所興建起來的京城。以縱貫中央寬達80公尺的朱雀大道為中軸線,沿著中軸線依序排列著位列宗教中心的東西寺、交易中心的東西市與迎賓行館的東西鴻臚館。

ÿÿ前面提過,平安京內的道路分為大路與小路,坊內的小路一律寬約十公尺,坊外的大路則依位置與功能的不同而有二十公尺、二十五公尺、三十公尺與四十五公尺等四種寬度。其中許多道路的名稱都延續到今天,只是位置與當初略有差異而已。

ÿÿ其實這裡所說的平安京城指的是所謂的外城,也就是首都居民居住和做生意的地方,那麼天皇住哪裡?如果你說:「有啊!就是京都御所嘛!」那你就錯了。今天的京都御所是幕府時代建造的天皇居所,而平安京建成時的皇宮,根據我蒐集到的資料發現,其實位於京城內正北方的中央(稱為大內裡)。整個大內裡左右佔兩坊,縱向佔兩坊,再加上北邊的半坊,所以是一個略呈長方形的大方格。今天所見的二条城大約就位在皇城的東南角上,皇城的主體建築群約在今天的上京區一帶,但是現在只剩下太極殿跡等零星遺跡。

ÿÿ平安京剛建成時的大內裡,是一座東西寬約1146公尺,南北長約1372公尺的皇城。而今日位於二条城東邊的京都御所,是十四世紀以後才遷移過去的。皇城內部以中央南側的朱雀門到中央北側的偉鑒門為中軸線,大致也是左右對稱的配置。位於中央偏南的朝堂院是行政中樞,著名的大極殿就在裡面,所有國家的重要儀典都在這裡舉行,天皇也會在這裡接見來自外邦與國內各地的使節。而大藏省、宮內省、兵部省、主計寮等其他中央行政機關則略以ㄇ字形圍繞在外。

ÿÿ天皇與貴族的居所則位於大內裡中央偏東的內裡之中,內裡東西寬約220公尺,南北長約300公尺,是一座擁有兩重城牆的內城,由於佔地並不大,所以成為皇城內建築物密度最稠密的區域。裡面同樣也是大致呈左右對稱的配置,以天皇辦公用的紫宸殿為最重要的主建築,而包括天皇日常起居的清涼殿以及太子與各級后妃所居住的其他宮殿,也大致以ㄇ字形圍繞著紫宸殿排列。

ÿÿ今天就先寫到這裡吧,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