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30 08:48:24戀京癮士
戀京癮士的京都簡史-----漫看千年史,閒話平安京
人們常說京都是日本的古都,但是就跟長安並非中國唯一的古都一樣,京都也不是日本最早的古都。然而,京都卻以其跨越千年(自西元794年建都至西元1868年遷都東京)的悠久歷史,成為日本人心中無可取代的古都。因此,戀京癮士可以大膽的說:「整部日本古代史其實就是京都文化的發展史,而整個京都更是日本文化史最炫麗的舞台。」
上面這堆廢話,其實只是給自己一個說故事的理由,希望能在帶你去見識戀京癮士的私房京都之前,先給你來上一道補充知識養分的開胃菜……那麼,咱們這會兒就言歸正傳吧!
祈求平安的複製城市
你知道日本最早的古都區在哪裡嗎?對了!就是奈良一帶。然而,從孝德天皇推行【大化革新】開始,百餘年間為了「除舊弊、開新局」而遷都八次,每一次的改變都造成了反彈與破壞,搞得奈良地區滿目瘡痍,於是桓武天皇決定將國都遷往北方的山城國(京都盆地)。
京都一帶的開發並非從桓武遷都才開始,早在五世紀左右就有自稱秦始皇後代的秦氏一族和日本當地豪族賀茂氏一族在這裡發展。尤其秦氏自中國引進的農耕、紡織與灌溉技術,更是為京都日後的產業發展奠定了根基。而京都近郊的稻荷大社,據說就是秦氏一族為了祈求農業興盛而建造的狐狸廟。
不過,桓武天皇實在很倒楣。他定都長岡京(京都西南方)之後,先是皇弟疑似謀叛,絕食而死,接著皇妃、母后、皇后相繼病逝,最後甚至連太子都病重垂危。經過陰陽師(也就是道士)的占卜,發現是皇弟的怨靈作祟,於是只好放棄這座死亡都城,聽從重臣和氣清麻呂的建議,並接受秦氏一族的政治獻金與技術支援,依據唐朝長安城四分之一比例興建新都平安京。當然,這個名字也反映了桓武天皇希望自己能夠心安、國家能夠平安的心願。
西元794年,桓武正式進駐平安京。當時的平安京仿長安仿得很凶,採九條(大約就是目前所見的一条通到九条通這九條橫向的大馬路)八坊(為縱向的大馬路,今已不存)二京的規劃,以縱貫中央的朱雀大路(大約就是今天的千本通)為分野,左京稱為長安,右京稱為洛陽,可見當時日本人對唐朝的崇拜程度。
貴族文化的平安朝廷
除了都城仿唐制之外,平安初期無論法政制度或文化生活,都與唐朝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自奈良時期即開始派出的遣唐使(就是留學生與使節團的綜合體),源源不絕的將唐朝的文化輸入日本,使得平安一朝發展出非常輝煌的貴族文化。不過,一百年後,在唐朝即將衰亡的前夕,日本大文學家菅原道真主張日本已經沒有派遣使節到唐朝學習的必要,遂終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十三年後,唐朝滅亡,日本開始有機會獨立發展他們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所謂的國風文化,日本文字(假名文字)於此時產生,號稱全世界第一部小說,以假名寫成的《源氏物語》就是在這時期完成,著名的西陣織與京扇子也是在平安初期開始發展的,而京都三大祭典之首的祇園祭,更是由平安中期延續至今。
遷都平安京之後不久,日本佛教的兩大宗師最澄與空海相繼自唐朝返回日本,最澄將天台宗引進日本並在比叡山創建延曆寺;空海則引進密教,在日本創立真言宗,成為教王護國寺(東寺)的住持。除了這兩大教派外,法然上人也開始在推展講究往生淨土的淨土宗,當時貴為國戚的藤原道長就深信淨土宗,他的別墅後來改建為淨土宗的寺院,就是現在宇治平等院的鳳凰堂,不過淨土宗最重要的寺廟並不是平等院而是本願寺,這段故事以後再說。
平安中期之後,掌管國家的實際權力旁落到天皇身邊的貴族手中,其中以藤原氏、平氏與源氏勢力最大,他們和皇室之間互相合縱連橫,爭權奪利了三百餘年,最後以源賴朝滅亡平氏告終,平氏一族的最後一個皇后德子在大原寂光院出家,平安時代結束。
武將抬頭的鎌倉幕府
西元1192年,源瀨朝搞定了平氏之後,在自己的根據地鎌倉(東京南方海邊的一個小鎮)設立幕府(顧名思義就是軍政府),名義上是輔佐天皇的征夷大將軍,其實就是在東邊另設一個小朝廷遙控全國(這似乎有點像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但是源氏幕府將軍只傳了三代,執政的位子就落到幕府的外戚,北條一族的手中。從這個時候開始,地方上的武將開始嶄露頭角,皇室與貴族從此退居配角地位。不過,雖然政治中心轉移到鎌倉的幕府,但是文化上仍然以京都為中心繼續發展。
這段期間躍上京都文化舞台的佛教宗派主要是禪宗,因為禪宗講究不立文字、當下了悟的簡潔教義,吸引了文化上居弱勢的武將;而禪宗嚴格的坐禪修行,更與武將鍛鍊精神與身體的修行相結合,逐漸發展出近代的武士道。
後來因為發生了一件天大的國際事件,間接導致鎌倉幕府的滅亡,那就是蒙古人的入侵。西元1274年與1281年,元朝兩度派兵攻打,日本人根本不是對手,被打得灰頭土臉,但都適逢颱風(颱風因此被日本人稱為神風),蒙古人的船隻損失慘重,只好倉惶撤兵,第二次更慘,元兵生還的不到兩成。經過這兩次戰役,日本雖然都靠著颱風逃過一劫,但已經使得鎌倉幕府元氣大傷。再加上京都的後醍醐天皇多次策動反幕府的勤王行動,鎌倉幕府終於在西元1331年被勤王派將領與倒戈的幕府派將領足利尊氏所推翻。
文化昌盛的室町幕府
鎌倉幕府下臺之後,被流放的後醍醐天皇立刻趕回京都,試圖恢復旁落已久的天皇威嚴,但是那個陣前倒戈的足利尊氏果然心懷不軌,趁著討伐鎌倉殘餘勢力的機會調動兵馬,回師反將後醍醐天皇一軍,迫使後醍醐天皇再度出奔至吉野(和歌山縣境內,京都西南方)一帶,主張自己才是正統。而勝利的足利尊氏在京都另外扶植一個天皇,同時又在京都室町(京都御所附近)成立幕府,史稱南北朝時代,這個短暫的分裂直到六十年後才結束。
室町幕府時代,禪宗繼續風靡京都,並且間接影響了貴族宅第的設計風格,由平安時代開始風行的「寢殿造」(類似沒有隔間與天花板的大通舖)逐漸轉變為由禪僧的書房轉化而成的「書院造」(就是今天一般印象中用紙門隔間,地上鋪塌塌米的和室)。而受此建築風潮影響的最著名的建築就是足利義滿與足利義政這對將軍祖孫檔的別墅。足利義滿在北山建了華麗的別墅(金閣寺);八十五年後,足利義政也在東山蓋了別墅(銀閣寺)。這兩間別墅的主人都雅好文藝,於是圍繞著這兩間別墅各自發展出北山文化與東山文化,在庭園、花道、能劇以及早期的茶道等藝術上有開創性的成就,禪味十足的東山文化日後更成為日本文化的精髓。而京都三大祭典中重現皇室風華的葵祭,也在此時期逐漸形成。
剛剛提到的足利義政在文化上是一號人物,但在政治上卻是個草包(大概等於宋徽宗或李後主一類吧),他的繼任造成兩派各擁其主的大名(有政治實力的武士老大)在京都展開大戰,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應仁之亂,這次內鬥延續了十一年,使京都半毀於戰火,室町幕府元氣大傷,政權逐漸落入各地大名之手,戰國時代從此展開。
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
應仁之亂除了削弱幕府的權力之外,也造成了軍事權力的流動,許多傳統大名被手下的武士幹掉,代之而起的新興勢力就是戰國大名。他們無視於幕府的統治而相互攻伐兼併,例如上杉氏、毛利氏與伊達氏等;少數實力派的傳統大名如武田氏與今川氏等也加入戰局,而此一亂象終由戰國末期的軍事天才織田信長所改變。
織田信長以劃時代的統御能力與戰術奇才,配合剛由西洋傳入的鐵砲(火槍),牽制各地大名的敵對勢力,最後甚至消滅了室町幕府,進入京都成為天皇的保護者。然而就在即將完成統一大業的前夕,卻被統領近衛軍團的部將明智光秀襲擊,在京都的本能寺自殺而亡。
織田信長死後,他的勢力由另一個親信部將豐臣秀吉所繼承,不但統一全國,更進一步取得關白(類似中國的宰相)的地位。他除了在京都蓋一間別墅「聚樂第」之外,還在近郊蓋了伏見城(後來又稱為伏見桃山城),所以這段時期就被稱為桃山時代。此一時代的文化以城堡建築與茶道文化為主,其中日本茶道在千利休手上已經大致發展完成。
在宗教發展方面,此時期基督教開始傳入日本,據說織田信長就以基督教的保護者自居,不知道這跟日後他在平定一向(天台)宗的叛變時,火燒比叡山延曆寺的行為有沒有關係?也因為日本佛教寺院在戰國時代紛紛擁僧兵自重,所以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為了分散淨土宗在京都的勢力,扶植其他派系另外蓋了東本願寺,本願寺從此東西分治,互別苗頭。
都市興起的江戶時代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迅速接收統一的成果,在關原一戰率領東日本軍團擊敗支持豐臣家的西日本軍團,於西元1603年開創了德川幕府。他以江戶城(東京)為幕府所在地,自此京都完全退出政治與經濟中心,而隨著江戶在文化上的地位日漸升高,京都在歷史上的輝煌時代隨著大江戶的興起而逐漸淡出。
此一時期,由於工商業的迅速發展,江戶的町人(市民)文化已經完全超越京都的貴族文化,成為文化發展的主流,俳句、歌舞伎、浮世繪、藝妓等文化產物都在此一時期陸續登場。而在京都方面,十七世紀時發展出輝煌的陶磁藝術,統稱京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發詳於清水寺附近的清水燒。到了十八世紀,宮崎友禪齋發展出典雅的京都染色技術,稱為友禪染,自此京都傳統文化已全數發展完成。
西元1867年,德川幕府最後一任將軍在二条城二之丸御殿的大廣間舉行大政奉還式,正式將政權交還給明治天皇,幕府時代結束。隔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改稱東京都,京都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現代京都的歷史尾聲
明治維新之後,京都雖然不再具有政治功能,但是仍然保有文化上的地位。西元1895年,為了紀念建都一千一百年,日本政府在岡崎興建明治神宮,並開始舉辦回顧京都千年歷史的時代祭。西元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京都一帶的十七處史蹟納入世界遺產條約的保護。五年之後,鋼鐵建築的京都車站完工,雖然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卻也代表京都已經完成與現代文明的接軌,準備迎接文化觀光首都的新時代。西元2001年,戀京癮士首度造訪京都就一見鍾情,於是三年之後開始寫你現在正在看的這篇文章……。故事說完了,下臺一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