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置校舍活化利用 15校獲標竿學校
【陳欣渝 賴冠諭 台北綜合】
為鼓勵偏鄉學校發展地方特色,教育部國教署自96年推動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和發展特色學校計畫」,鼓勵學校結合地方資源,有效利用閒置空間,今年多達210間學校參賽,桃園縣教育局去年積極配合推動,並提供經費大力支持,今年就有15間學校獲獎,其中中平國小、笨港國小,以客家文化為發展特色,更被選為標竿學校。
位於中壢、平鎮交界的中平國小,致力保存饒平文化,考究歷史背景,發揮嶄新文化創意,從校園空間布置到課程規畫,都以客家花布馬為設計主軸,展現出文化的豐富內涵。
桃園中平國小校長 陳新平:「我們本土的精神,希望我們透過這樣的建築和課程,在生活中,給學校的孩子,可以很喜愛我們的客家文化,還有把自己的客家文化,以自己是客家人為榮。」
位於桃園新屋的笨港國小,是全台唯一一間客家漁村小學,目前全校僅93個學生,11個教職員,資源十分不足,不過努力結合地方、農會、漁會資源後,開設漁船和天文觀星課程,增加在地學生的特色。
桃園笨港國小校長 燕子明:「像我們笨港國小,有99%都是客家人,那客家的聚落,對客家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視,那我們藉著客家的漁村,他們比較能夠認同,在地的一個文化,因為現在外來的文化衝擊,衝擊非常的嚴重。」
除了空間裝置,更舉辦相關活動帶出特殊性,桃園宋屋國小因創校背景,被稱為梅花品牌學校,因此舉辦種梅樹活動,來講述地方的歷史。
桃園宋屋國小校長 林淑珍:「那這個梅林詩道裡面,種了48棵梅樹,配合植樹節,3月12日開始打造,48棵梅樹裡面,有5種品種的梅花,那這樣可以有多樣性,讓小朋友就是依序去,輪流開花的話,可以去看它們的不同品種。」
從每間學校看到地方文化不同的特色,這些教育工作者,從歷史文化著手研究,找出特色亮點,來美化校舍空間,並活化利用,讓偏鄉學校在面臨少子化、學校兼併的衝擊下,開創新契機。 (201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