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0 08:09:00客家達人
東勢客庄成長禮 向石母神求帶絭
2013-09-20╱台灣時報╱第9版╱中彰投綜合╱黃玉虎
東勢客庄成長禮 向石母神求帶絭
〔記者黃玉虎東勢報導〕東勢區公所昨在鯉魚伯公廟,舉辦「東勢匠寮文化街-鯉魚伯公成果展」,東安社區發展協會製作「鯉魚造型的大米糕」供民眾品嚐;信眾也到廟前「石母神」為子女求「帶絭」、「換絭」或「脫絭」,成為東勢客家庄居民重要的傳統成長禮俗之一。
東勢區東安里「鯉魚伯公廟」又名永安宮,用石頭堆砌成鯉魚形狀,具有傳奇的色彩,全台罕見。「鯉魚伯公廟」有一項傳承百年的文化習俗「戴絭祈福」,當地客庄居民祈求神明護佑,讓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能順利平安長大,在每年鯉魚伯公生日當天(中秋節),會帶家裡的孩子到神明前「石母神」,為子女「帶絭」、「換絭」或「脫絭」,成為東勢客家庄居民重要的傳統成長禮俗之一。
「鯉魚伯公廟」中供奉的主體是用石頭砌成鯉魚形狀,客家庄稱土地公為「伯公」,因而又稱為「鯉魚伯公廟」。廟前設有「石母神」,奉祀石母娘娘。區長葉玉錦說,石母娘娘是地方孩童的守護神,每年中秋節也是石母娘娘的誕辰日,信眾都會與子女帶著豐盛供品前往膜拜祝壽、求「帶絭」、「換絭」或「脫絭」。
「絭」的外型是用早年雍正、乾隆、順治、道光、嘉慶通寶等硬幣,中央有正方形或圓形的孔,用紅棉線穿過並掛在脖子上保平安,形同一般廟寺的平安符。紅棉線必須每年中秋節更換,稱為「換絭」,直到十六歲成年禮或二十歲弱冠之年,再到神前謝恩,拿下絭,稱為「脫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