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1 23:24:44公主

泡麵好毒,吃一包肝要花32天解毒?你該知道的4個「危險真相」

泡麵好毒,吃一包肝要花32天解毒?你該知道的4個「危險真相」

撰文者雲無心  


2015-01-07


















































































來源:mdid@flickr, CC BY 2.0

流言一:【吃一包泡麵需肝臟解毒32天】麵都經過油炸,油中添加了BHT,可怕的是碗裝泡麵,碗的材質是聚苯乙烯,為防止加熱變形,添了BHT,但在沖泡過程遇到高溫,這些物質就會溶解出來,人體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聚苯乙烯的危險量是0.001毫克,一個碗裝泡麵所溶解出來的是0.015毫克!轉給你身邊愛吃泡麵的朋友。 

流言二:浙江大學諾特營養中心營養師張老師說,網友的這個說法是科學的、有根據的。但不是說泡麵有毒,而是泡麵的調味料含有很多人體不需要的物質。「肝臟是人體的排毒器官,只要人體攝入不需要的物質,都會由肝臟整合排出去,一般32天為一個週期。人們吃泡麵、油炸膨化食品等食品,那些人體不需要的物質被肝臟整合後排出,都需要這麼一個週期。」[1] 

真相:關於吃泡麵不能吃的說法,謠言粉碎機之前曾有文章解析過(參見  《吃泡麵要當心?》)。此次的流言可以算是之前的升級版。下面對流言中涉及到的「危險因素」分別解析。 

一、BHT有多危險 

BHT全名叫做2,6-二叔丁基對甲苯酚(Butylated Hydroxytoluene),是一種抗氧化劑。在食品中,它被廣泛用於油脂的抗氧化。食用油中都含有一些不飽和鍵,在空氣中會被氧化,產生通常所說的「走油味」。實際上,在走油味出現之前,氧化就已經發生了,走油味是某些氧化產物多到一定地步才產生的。有一些氧化產物,對於人體有害無益。 

BHT的作用在於在油面臨氧化威脅時,挺身而出先被氧化,從而保護油脂。作為食品添加劑,其安全性經過了廣泛審查。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把BHT的每日容許攝入量定在每公斤體重0.3毫克。對於成年人,大致相當於每天20毫克左右。 

按照現行的中國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BHT在不同食品中(包括油炸麵)的用量一般為每公斤油脂0.2克。按照每包泡麵100克、通常含油量20%來計算,每天吃5包泡麵,長年累月地吃,其中的BHT也不會危害健康。當然,BHT還可能來自於其他食物,不過如果一個人每天吃5包泡麵,大概也就吃不了什麼其他的食物了。 

大量的BHT是否影響健康的確有所爭議。但國際上,中國、美國和歐盟等都允許它的使用。它也並不是唯一可用於油脂中的抗氧化劑。在食品工業界,也有使用其他抗氧化劑來代替它的趨勢,比如維生素E。 

二、泡麵碗中的聚苯乙烯有多大危害 

對泡麵「毒性」的另一說法是泡麵的碗是用聚苯乙烯製作的,在加熱中會釋放出單體苯乙烯,而苯乙烯有致癌性。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等機構2002年在《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B》發表了一份苯乙烯對健康的潛在風險的綜合評估。相關的結論簡述如下: 

1、苯乙烯是一種用途很廣的工業原料。由於現代工業的發展,它在空氣中也存在,典型值在1ppb的量級(1ppb等於十億分之一)。實際上,它在一些食物中也天然存在,比如草莓、牛肉與辣椒等。在葡萄酒和奶酪的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一定量的苯乙烯。 

2、關於苯乙烯的安全性也做過許多研究。致癌性方面,大劑量的苯乙烯在老鼠中顯示了致癌性。這個「大劑量」在每公斤體重幾十毫克的量級。其他方面的健康危害方面,比如神經、呼吸系統損傷,也需要很大的劑量。 

3、環境中含苯乙烯最高的地方是強化塑料廠。有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廠裡工人的肺癌和呼吸道癌發病率要高一些。不過,進一步分析數據發現,這一升高卻是來自於廠中暴露於苯乙烯最少的工人。這說明,該調查中癌症率發生率上升的罪魁禍首不是苯乙烯,而是另有它物。 

4、目前的實驗和統計數據不支持苯乙烯在常規劑量下致癌或者危害健康的結論。但是由於統計數據和實驗結果的局限,也還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的存在。 

按照「萬物皆有毒,只要劑量足」的常理,需要關注的還是攝入量和安全量的差別。JECFA制定的安全攝入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0.04毫克。美國FDA認為從聚苯乙烯包裝材料中釋放出的苯乙烯不可能達到這一有害劑量,所以允許用它來盛裝食品。而歐洲、日本也都允許它的使用。 

在中國,情形比較複雜一些。按照《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樹脂衛生標準(GB9692~1988)》以及《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GB9689~1988)》,聚苯乙烯發泡塑料可以用於製作一次性餐具。不過,因為「聚苯乙烯在高溫下可能釋放有害物質」、「造成白色污染」以及「非法企業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等原因,包括聚苯乙烯餐具在內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2005年起被列入了「淘汰產品」名單。一起地區實施了禁用這類餐具的地方法規。考慮到國外狀況、安全性分析以及使用它所帶來的好處,近來也有把它從該淘汰產品名單中除去的呼聲。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只是泡麵碗的一種選擇,目前市場上的泡麵碗是什麼材料製作的,還需要根據具體的產品來判斷。不過,無論如何,流言中「人體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聚苯乙烯的危險量是0.001毫克,一個碗裝泡麵所溶解出來的是0.015毫克」都沒有根據。 

三、調味料中有什麼「不需要的物質」 

浙江大學諾特營養中心營養師張老師說「泡麵的調味料含有很多人體不需要的物質」。這位張老師沒有說明泡麵調味料中有「哪些」人體不需要的物質,但這樣籠統的說辭其實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泡麵的佐料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跟其他方便食品的輔料一樣,主要都是鹽、油等「常規調味品」,一些香精、色素、抗氧化劑、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許多人把食品添加劑當作「人體不需要的物質」。從營養的角度,這些物質通常確實是不需要的。但是它們在食品中各自有特定的作用。比如說,抗氧化劑,如果沒有它,調料中的油可能很快就變味了。不同的泡麵廠商生產的調味料不完全相同,但只要用料符合國家標準,就不會危害健康。 

來源:Ruocaled@flickr, CC BY 2.0

多數的泡麵調味料中都含有比較大​​量的鹽。從控制鹽攝入量的角度說,泡麵的調料確實不利健康。有人主張不要加入所有的調味料,從減少鹽攝入量的角度也是合理的。 

四、肝臟有32天的排毒週期嗎? 

食物中有各種各樣的成分。不僅是加工食品,即使是「天然食品」,其中都有一些成分是「人體不需要的」。這樣的物質進入人體,會有以下幾種可能: 

1、沒有被吸收,經過胃腸道直接排出體外。比如不可溶的膳食纖維,或者在胃腸內沒有溶解的固體食物。 

2、被吸收進入血液,在肝臟被代謝成其他物質,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解毒」。 

3、在肝臟內被分解的產物,或者沒有被分解的物質,主要經過腎臟過濾隨尿液排出體外(少部分隨膽汁排出)。 

4、有一部分隨著血液循環到達身體某些部分,在那裡危害細胞正常活動而產生病變。 

前三種情況對健康不會產生危害。如果攝入量過大,超過了肝臟和腎臟的處理能力,第4種情況就會加劇。 

對於泡麵來說,合格產品和正常食用不會出現第4種情況。而第2、3種情況,分解和排出的速度都是由具體物質決定,而不是遵循所謂肝臟的「解毒週期」。也就是說,有的物質排出得很快,有的物質排出得比較慢。通常用排出50%或者90%的時間來衡量一種物質的排出速度。 

在某一組織中濃度下降一半的時間,被定義為「半衰期」。如果這個時間很短,比如幾個小時或者一兩天,就認為這種物質「不累積」。各種食品添加劑,都是這樣的情況;如果這個時間很長,比如幾個月甚至幾年,就認為這種物質會在體內「累積」。許多重金屬污染物,就是這樣的情況。 

舉例來說,以代謝產物在尿中濃度計算,苯乙烯的半衰期在8到9個小時;以脂肪組織中的濃度計算,則在2到4天。BHT的代謝動力學比較複雜,單次餵食小鼠之後的半衰期在9到11個小時之間。其他的食品添加劑,大致也是類似的時間範圍。不管按哪個數字,都不會有「32天的解毒週期」。 

JECFA在制訂安全攝入量的時候,都考慮了該物質在體內可能達到的最大含量對健康的影響。所以,只要符合安全攝入標準,就可以認為對健康沒有影響。 

結論:謠言粉碎。泡麵本身不是一種「健康食品」,它的問題是熱量高,營養成分單一,往往還有比較多的鹽。作為方便食品,它應該只是作為一種臨時應急的食物,而不應該作為常規主食。但是,這些「泡麵有毒」的流言,都是用於製造恐慌的臆測,沒有科學依據的支持。

參考資料:[1] 吃一碗泡麵需解毒32天?康師傅發來電子郵件解答

作者簡介_雲無心

清華大學生物學碩士、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長期在美國從事蛋白質應用方面的研究。科學松鼠會最受歡迎的作者之一,長期為《新京報》、《新知周刊》等媒體定稿,並在《瞭望東方周刊》上開設「食色物語」專欄。

專欄簡介_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彙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http://songshuhu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