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6 02:27:18twcatart95’s

簡介「景泰藍」

簡介「景泰藍」~~~~~~網路資料整理


景泰藍,學名「搯絲琺瑯」,是將各種顏色的琺瑯附在銅胎上,燒製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

這種最初由西方傳到中國的工藝技術,由於中國工匠的潛心研究,曾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中國景泰藍於是成為世界搯絲琺瑯鑑定和審美的標準。
這也是中國工藝家對世界美術的重大貢獻之一。


大約在中國的元朝時,搯絲琺瑯就由傳教士自中亞傳入。
中國人吸收了這種琺瑯器的製造技術,並幾經改良、發揚光大,成為中國特有的一項工藝技術。

明朝景泰年間,這種琺瑯的製造盛極一時,製品多,也最精美,當時的成品常以一種特有的藍色為基調,「景泰藍」因而得名。

景泰藍傳入中國之後,在短期內能有這樣的成就,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已具備了鑄銅等冶金技術及玻璃、琉璃的製作知識,且懂得控制鍛燒的溫度,具有發展景泰藍的良好條件。

另一方面,琺瑯顯現出玉的溫潤、珠寶的光輝、瓷的細緻,滿足了中國人的多種愛好。


景泰藍一般的做法是:
先在銅器外面用細銅絲焊接成各種圖案和花紋,然後按照花紋的需要填上各種有色的琺瑯。

而琺瑯是用鉛丹、硼酸鹽、玻璃粉等原料化合熔製而成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澤物質,它加上不同的氧化金屬,就變成不同顏色的琺瑯,也就是琺瑯彩。

熔製成的琺瑯冷卻後,變成固體,在填用之前,再磨成細粉,摻水調和。

然後用銅絲焊成的各種圖案,表面塗滿了琺瑯以後再加溫。

加溫一次,琺瑯質便收縮一次,導致表面凹凸不平,所以需要用同樣顏色的琺瑯多次填充。

經過多次填燒,直到每一小部分都已充滿而毫無凹坑,加溫的程序才算完成。

當琺瑯器燒成之後,還必須把表面磨平,使銅絲焊接的圖案和琺瑯質渾為一體。

最後,還要把顯出銅絲的斷面花紋,和沒有塗琺瑯的器口、器底鍍上一層金,一件景泰藍藝品就算完成了。


通常琺瑯依照技法的不同,分為掐絲琺瑯、內填琺瑯與畫琺瑯三種。

其中掐絲琺瑯技法最早引入中國,約在元代晚期傳入中國。

內填琺瑯與畫琺瑯則比較晚,一直到清初的時候才傳入。

而稱「景泰藍」的則是十五世紀中期,明代景泰期間所製的精細琺瑯器。

琺瑯製作因為清初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偏好,加速了工藝的高度發展,至乾隆時達到技藝的巔峰。

清宮琺瑯器多半用於宮殿廟堂陳列,如果是飲食用皿,也唯有皇帝才能使用。地位來說可以說比瓷器還來得重要。


精美的景泰藍製品必須是色彩潤澤鮮明,胎骨厚重堅實,搯絲整齊勻稱以及鍍金燦爛光亮。
它玲瓏的造型,千變萬化的圖紋,散發出一種古雅的溫馨,使人目眩神迷,愛不忍釋。

近年來,這種傳統的工藝品在台灣,再度受到矚目與重視,許多人運用現代化的機器與工技,融合藝術家創作的心靈,製造出各種精美絕倫的景泰藍飾品、藝品與器具等。
使得這種具有古雅之意的傳統工藝品,不但與現代生活結合、點綴並豐富了生活的內容,而且使得傳統的技藝薪火延續並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