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5 18:05:01Aher

【斯卡羅酋邦】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潘文杰

【斯卡羅酋邦】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潘文杰
潘文杰(1854-1905,清咸豐4年至明治38年)。清末和日治初期臺灣南部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1854年4月出生於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一個林姓漢人之家,母親是滿州鄉斯卡羅族豬朥束社大頭目的妹妹。出生後被大頭目的弟弟卓杞篤收養,長住豬朥束社,名叫Jagarushi Guri Bunkiet。
  清同治6年(1867年),美國民船Rover號在恆春半島南灣外海七星巖觸礁沉沒。龜仔甪社人殺害船長夫婦與船員,引起駐廈門美國領事李善得(Charles W. Le Gendre)到臺灣向臺灣鎮台進行強硬交涉,美國派遣軍艦砲轟,士兵登陸與龜仔甪社人交戰。之後李善得多次與對龜仔甪社有管轄權的豬朥束社大頭目交涉,當時由大頭目的弟弟卓杞篤(Toketok)接受訪問,年輕的潘文杰也在身邊觀摩義父談判。卓杞篤以優越的外交手腕與李善得簽約,圓滿解決了這件引起國際矚目但清廷束手無策的爭端。卓杞篤從此繼承了大頭目的地位。
  同治13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3,658名日軍登陸,展開攻擊牡丹社與高士佛社的行動。潘文杰在整個事件中奔走於各社與日軍之間,促使雙方早日停戰,最後日軍於12月撤軍,結束了7個月的占領。
  光緒元年(1875年),清廷在恆春猴洞築城,當時已繼承豬朥束社大頭目兼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的潘文杰,率眾參加築造恆春城有功,被清廷賜姓「潘」,漢名「文杰」。光緒16年(1890年)2月與18年(1892年)6月,「恆春下番社」(即瑯嶠十八番社)與「恆春上番社」相繼發生動亂時,潘文杰為清廷出力招撫各社,因而被清廷敘勳,賜五品官位。
  潘文杰所統領的瑯嶠十八番社,分布於楓港溪以南的恆春半島,叫做斯卡羅族。其祖籍是東海岸知本社的卑南族,在舊年代中舉族南遷時,語言與習俗排灣化,最後定居於牡丹鄉、滿州鄉和部分的車城鄉與恆春鎮,形成頭目與貴族,亦即所謂統治階級。潘文杰是豬朥束社群屬下各部落的大頭目,也是統領其他射麻里社群和龍鑾社群的大頭目及各小頭目的總頭目,威震南臺灣。
  明治28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軍於同年11月在恆春設立臺南民政支部恆春出張所,潘文杰被委任「事務囑託」,他以十八番社總頭目和囑託身分,排解日治初期各社之間的糾紛,也解決南部各部落歸附日本政府問題。
  次年(1896年),殘留於臺東地方的清兵,在劉德杓率領下抗拒日軍接收東部。臺灣總督府派兵掃蕩,潘文杰隨同恆春撫墾署長相良長綱前往臺東,就地組織以卑南王的兵為主的「土番義勇軍」參戰,肅清了清軍殘餘部隊。同年(1896年)9月,全島第一個「國語傳習所」開設於恆春豬朥束社(今遺有紀念碑),潘文杰協助各社勸導子弟入學,接受新式教育,他對於地方安寧,教育與殖產事業的推廣,不遺餘力。
  曾於1874年牡丹社事件中,在日軍中以通譯官身分,透過潘文杰的關係招撫恆春平埔族與斯卡羅族各社獲致成功的水野遵,21年後升任臺灣總督府首任民政長官,水野於就任後次年(1896年)前往恆春半島巡視之際,特別訪問老友潘文杰。當時潘文杰43歲,但是已顯得老邁而且雙目失明。在悲喜交集中,目盲的潘文杰伸出雙手撫摸水野遵,兩人談起往事,不勝唏噓。
  明治30年(1897年)12月,潘文杰已44歲。日本政府為報答他終身為地方和平與繁榮鞠躬盡瘁的功績,由賞勳局頒送他一枚勳六等瑞寶章以及天皇御賜的禮品,並於明治34年(1901年)委任他「恆春廳參事」公職。
  潘文杰有斯卡羅貴族與漢族的血統。他身為瑯嶠十八番社的總頭目,而且活過清、日兩個紛擾的時代,成為中外人士一至敬仰的顯赫英雄人士。潘文杰身體魁偉,思慮細密,處事穩健,為謀求地方安寧,不惜屈身周旋於侵臺的外國強權之間,南部各部落因此受惠而能在戰火頻仍的年代,維持安身立業的局面。
  大頭目不幸於明治38年(1905年)12月12日病逝於豬朥束社自宅,得年52歲。
  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潘文杰的後代,早年在長子潘阿別(曾擔任巡查捕獲勳八等瑞寶章)舉家遷居於牡丹鄉旭海以後,業已開枝散葉而幾乎被世人遺忘,但是這位臺灣史上顯赫人物的遺跡與功績,仍然留存於南臺灣熱帶風土中,讓人永遠懷念。

參考資料來源【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1855&keyword=%BC%EF%A4%E5%A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