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大武發現傳說中「矮黑人」文化遺留「骷髏人頭」圖騰陶片?三和文化的舊香蘭遺址也曾出土過
〔中時電子報 2010/10/26〕「骷髏人頭」出土 見證矮黑人傳說?
大武山真有矮黑人存在?一塊刻印有「骷髏人頭」的陶片(見圖,莊哲權攝),最近在台東縣大武鄉的「工作地遺址」出土,由於該處為傳說中矮黑人的最終棲息地,此陶片是否有可能是矮黑人所有,史前館專家認為值得深入研究。 神祕的矮黑人普遍存在於許多原住民族群的口傳歷史中,其中,在大武鄉排灣族工作地部落(Kavayavayan),傳說過去有許多矮黑人居住,後來不明原因憑空消失,只留下一片佇立的石板遺址;另一傳說則是當地排灣族的祖先懷疑矮黑人在溪流中下毒,所以將他們殺光。 大武鄉大竹村工作地部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徐志堅,日前在一處石柱下,挖掘到多片刻有「骷髏人頭」圖騰的陶片,他研究了十三個原住民族群歷史文獻及出土文物,發現都沒有相關的骷髏頭圖騰。 徐志堅認為,排灣祖先刻在陶甕上的圖騰全都是百步蛇或太陽,其他族群也從不會去刻印不祥的骷髏頭圖騰,他直覺認為,骷髏頭圖騰應該就是矮黑人曾經棲息此地的最新佐證。 徐智堅強調,工作地遺址過去被族人視為禁地,直到民國八十七年他開墾種植釋迦,發現許多陶甕碎片。 而史前館考古研究專家李坤修則表示,有些地方的排灣族相當敬神,這些圖騰應該是「神」,而不是「人」,過去在舊香蘭遺址也曾發現骷顱圖案,屬於三和文化末期。 李坤修說,「矮黑人」遺址應該在更深山裡面,傳聞金崙山區有疑似「矮黑人」遺址,最近將入山研究。
〔台灣立報2010/10/25〕神秘矮黑人遺址 現骷顱圖騰
排灣族口傳歷史矮黑人最後居留地台東縣大武鄉「工作地遺址」,最近出土「骷顱頭」圖案的陶甕,當地文史工作者認為是「矮黑人」圖騰;也有考古專家認為,應是排灣族文物。 台東大武鄉排灣族愛國埔部落,口傳歷史過去有許多「矮黑人」居住在部落內,後來在一夕間全部消失,只留下一片佇立的石板遺址。 76歲鳩谷阿嬤說,老人家告訴她們,「矮黑人」喜歡在溪流裡「跑來跑去」,族人懷疑他們下毒,才殺了「矮黑人」,舊部落祭拜的骷髏頭比排灣族人還小,有可能就是「矮黑人」。 另一說法,「矮黑人」其實很善良,排灣族祖先遷居到愛國埔部落時,將矮黑人趕進深山,但還有些「矮黑人」留下來,和排灣族通婚。 當地文史工作者徐志堅最近在愛國埔部落的「工作地遺址」挖掘出骷顱頭圖案的陶甕碎片。徐志堅表示,原住民、尤其是排灣族,對骷顱頭相當忌諱,不可能將骷顱頭當做圖騰,也未發現其他原住民將骷髏頭圖案當作圖騰,有可能是「矮黑人」文化。 但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坤修表示,舊香蘭遺址也曾發現骷顱圖案,屬於三和文化末期;另外,有些地方的排灣族相當敬神,這些圖騰應該是「神像」,代表神,而不是「人臉」。
矮黑人遺址 挖出骷髏陶片
台東縣大武鄉工作地部落傳聞是「矮黑人」最終棲息地,最近遺址內挖出刻有骷髏人頭圖騰的陶片,此一重大發 現為矮黑人的存在,多了一項新證據。 大武 鄉排灣族工作地部落(Kavayavayan)傳聞是矮黑人遺址,但矮黑人不知何故一夕消失,只留下一片石板;另一傳說,排灣祖先遷入大竹部落,將矮 黑人趕盡殺絕。 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博士做過研究,工作地遺址應是距今超過一千年前最晚期的史前遺址,就出土文物板岩片和陶甕碎片,及零星石輪和許多穿孔巨石看,並非矮黑人所有,應屬不同期「巨石文化」遺址。 不過,Kavayavayan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徐志堅日前考察部落遺址,在一處石柱下挖到刻骷髏人頭圖騰陶片,他第一個反應「這是矮黑人留下的東西」, 因為「沒有原住民族會刻印不祥的骷髏人頭圖騰」。研究台灣原住民十三個族群出土文物,和骷髏圖騰沒關係。 徐志堅指出,工作地遺址是族人禁地。民國八十七年開墾釋迦園,發現地底幾乎是陶甕,表面雕刻動物圖騰;他曾挖到兩具寬卅公分長一公尺的短小石棺,裡面東西已灰化。 台灣史前博物館考古專家李坤修表示,骷髏人頭圖騰是否為矮黑人所有?尚無法證實,必須做進一步研究。
【新聞稿來源】台灣立報、中時電子報
雙效希愛力:http://www.hamertw.com/shop/super-tada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