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5 12:07:52Aher

臺灣の今昔

過度訴求單一史觀造成歷史記憶錯亂的荒謬現象,昨日「日本時代防日軍空襲防空洞」新聞還是有人說「只是特例」。那麼今天來看另一則新聞:
這則新聞是感動無數人的10元自助餐「艱苦人守護神」莊阿嬤報導,但仔細一看「阿嬤16歲從澎湖嫁到高雄,民國30年丈夫被派去當對日抗戰的軍伕」你發現哪裡怪怪的了嗎?
民國30年也就是1941年,當時臺灣是日本時代,阿嬤在高雄的丈夫為什麼會被「派去當對日抗戰的軍伕」?

過度訴求單一史觀,多數人真實的歷史記憶就這樣被忽略了。所以一講到轟炸反應就是「日軍轟炸」,一提到戰爭就是「對日抗戰」「抗戰勝利」,連專業的新聞媒體都能密集出錯,更何況是一般大眾呢?
要特別強調的是,用「臺灣被日軍轟炸」作為單一史觀後遺症的例子,常會被有心人把話題引導為「媚日」或「支持軍國主義」。
經歷過日本時代的人,就一定認同日本統治?若是如此又怎麼會出現戰後滿懷希望歡迎國民黨軍隊的場面呢?因單一史觀而被忽略掉的,又豈只是日治時期而已?
不管對於某個時代是否認同,歷史記憶還是歷史記憶,當時生活在臺灣的人,一樣有喜、有悲,曾經發生過的點點滴滴,不管是美好或是痛苦,都應該成為作為後輩的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不該讓目前單一史觀罷凌的現象,把前人用生命留下的寶貴記憶忽略掉。若任憑這種現象持續下去,這才是真正的數典忘祖!



22sdfg3912se_2015-03-12_21-37-40.jpg


臺灣





 2015年2月4日發生復興航空B22816民航機墜落基隆河事件,正駕駛廖建宗、副駕駛劉自忠、洪炳衷在飛機失去動力的情形下,避開住宅區後最終墜毀在河道,避免了原先可能更為重大的傷亡,令人敬佩。在臺灣自1914年邁入飛行時代以來,飛行員為了保全住宅區居民性命而延誤逃生犧牲自己的事件也發生了不少次。光是最近幾年,就有2014年發生在高雄梓官的雷虎小組莊倍源中校駕駛AT-3教練機與僚機擦撞後,為了將飛機帶離民宅區域而延誤跳傘時機喪生,以及2012年王同義中校赴法國受訓時,所駕駛的幻象2000在民宅上空失控,飛行員將飛機帶離現場後墜毀樹林。而最早的一起可能是發生在1944年10月海軍航空隊飛行員 杉浦茂峰 駕駛零式戰鬥機為避開民宅墜毀在臺南海尾寮的事件。

1944年10月,美軍航空母艦艦隊逼近臺灣,與臺灣駐軍爆發激烈空戰,史稱「臺灣沖航空戰」。傳說時為兵曹長的杉浦茂峰駕駛零式戰鬥機32型於臺南上空與美軍纏鬥,機身中彈起火,為避免戰機掉落民宅而延遲逃生,最後墜毀於海尾寮不幸喪生。戰爭結束後民眾建祠祭祀,後來成為今日的「鎮安堂飛虎將軍廟」。附近的安慶國小、古都木偶劇團也以此為主題演出話劇與布袋戲。

為了保全眾人生命而犧牲自己的前輩們,謝謝你們。

圖:「飛虎將軍」杉浦茂峰,翻攝自飛虎將軍廟


  臺灣の今昔

 

22sdfg3912se_2015-02-05_21-45-04.jpg

1944年友人陳柏棟夫婦鄰居的父親(美軍)在菲律賓與日軍作戰,自一戰死日軍身旁拾獲小筆記本,內容有從軍的每日日記,家庭及同僚資訊。



twmemory_005840.jpg






臺灣

前幾天分享了 『鬼島現代化!劉銘傳與蔣經國,的中間。』臺灣吧-Taiwan Bar 第1集 ,提到臺灣現代化的歷程中被刻意忽略的日本時代歷史。
日本自1895取得臺灣後,經過篳路藍縷的經營,到了兒玉源太郎總督時期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施政下,快速的奠定了臺灣現代化基礎。爾後報章雜誌書籍就可以常常看到如圖這樣的今昔對照,來顯示日本治理的績效。
圖「臺灣の今昔」出自1927年出版的<自由通信 第二卷>,左圖為當時的「現貌」,右圖為日本剛治理臺灣時的樣子,你可以認出幾個地方呢?
感謝團友 Silvia Hsu 分享


延伸閱讀:
這麼有趣的歷史課,不看嗎?
https://www.facebook.com/twmemory/photos/a.322084677912223.75973.319875468133144/642947889159232/?type=1

1895年日本依馬關條約取得臺灣後,派兵來臺接收,遭到臺灣民主國等反抗勢力的抵抗,史稱乙未戰爭或征臺戰役。
日軍由北往南推進,到了戰役後期逐漸到達臺南,並在枋寮及布袋嘴又增援兩隻部隊上岸,預計在該年10月23日於臺南周邊集結後三方包夾搭配安平港外的艦隊對臺南發動總攻擊。而駐守在臺南的臺灣民主國領袖劉永福於10月19日搭船逃離臺灣,臺南、安平陷入一片混亂,人人自危。
臺南仕紳於是委託宣教師巴克禮博士、宋忠堅牧師前往與駐紮在二層行溪畔(今嘉南藥理大學對面二行社區一帶)的日軍第二師團交涉勿使用武力和平入城,在當天日軍與民主國部眾在臺南城外激戰子彈滿天飛,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開槍的情境下,
兩位英國籍宣教師,帶領17名信徒,在10月20日晚上冒險拿著兩面英國國旗及火把,一路唱著聖歌由小南門(今大同路開山路口一帶)出城,約沿著今臺一線往南徒步走向日軍營區。
最終巴克禮博士與日軍第二師團長乃木希典交涉成功,隔日和平由小南門入城,使臺南城免於一場浩劫。

就如臺灣諸多現況一樣,這段重要的歷史事件,臺南在地人恐怕知道的也不會很多。如果能把這段過程在10月20日當天晚上,照著當時的情境扮演對應角色與路線重演一次,除了紀念這起歷史事件,也希望更多人參與這個活動,應該相當有意義。
籌備工作展開後,我們開始尋求各方資源加入,非常幸運的,得到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葉重利執行長大力支持並由基金會作為主辦單位,讓這個活動有了原先無法想像的發展。
在幾次籌備會議後,與基金會評估10月20日要讓許多環節到位有所困難,因此今年將先舉辦一場規模較小的「宣示活動」並開始招募想一同參與的朋友們。接下來則用一整年的時間進行完整的一系列規劃,於明年10月正式將重演活動上路!如果您對參與這樣的活動有興趣,也請密切注意後續消息哦 :)

今天(10/5)是巴克禮博士逝世80週年紀念。一起來懷念這位一生奉獻在這裡,葬在這裡,來自蘇格蘭的正港臺灣人。

巴克禮博士在臺重要經歷年表:
1875 來到臺灣打狗(今高雄)
1876 於臺南創辦「大學」(今臺南神學院)
1884 於臺南新樓醫院角落的房舍開始進行印刷事業,為台灣第一間印刷廠「聚珍堂」。當時使用的臺灣第一台新式活版印刷機現在還放在臺南長榮中學內收藏著。
1885 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為臺灣第一份民間報紙。
1892 具護士背景的巴克禮夫人隨夫來臺宣教,以西方醫療知識服務台灣民眾
1895 受臺南士紳委託前往與日軍交涉,臺南免去一場浩劫。
1913 開始翻譯白話字新約聖經,1916初版完成
1919 翻譯白話字新約聖經獲格拉斯哥大學頒發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1923 完成修訂原為杜嘉德所著之「廈門音英漢大辭典」
1933 白話字舊約聖經翻譯完成
1935 10月5日病逝於臺南新樓醫院,葬於臺南基督教墓園。


11.jpg








unnamed (4).jpg


1895年,大清帝國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讓予日本。5月,日軍由臺灣北部上岸,進行接收。經過與中北部客家人的激烈戰鬥後,終於在10月初推進到嘉義,並分別於布袋嘴及枋寮增援部隊上岸,目標直指征臺戰役最終目標-「臺南」。
駐守臺南城內的臺灣民主國領袖劉永福,見大勢已去,於10月12日委託2位英國人Alliston、Hastings代為轉交議和書給日方,內容大意是「樺山資紀總督七月曾來信說只要劉願意撤兵回對岸,日本會以禮相待送他回去,現在他願意了。在彰化雲林發生的戰事是「臺灣土人因受大清帝國皇帝感召的自發行為」,和他沒有關係,雖然他把兵一路調回,但想日方應該不知道其中緣由依然交戰,但他講信用七月就撤兵了,日方現在還來打嘉義已經違反萬國公法不守信用,希望趕快停戰進行和談絕不食言。」,但日方已不接受。
10月19日,劉永福以巡視安平防務為由,出臺南城前往安平,抵達後拋棄自己的部眾,跳上輪船「Arthur」號易容潛逃。消息傳出,臺南、安平陷入一片混亂。此時臺南城內傳來英國領事的消息,指出日軍將於數日後合同安平外艦隊對臺南安平展開砲擊,臺南仕紳集會後做出與日軍交涉和平入城的決定,但臺南城周邊正處於激烈戰鬥狀態,無人願意前往。最後委託英國籍宣教師巴克禮博士前往交涉,於是在10/20晚上,巴克禮博士、宋忠堅牧師與19名隨行者,持火把、英國旗,唱著聖歌出城冒險徒步前往日軍軍營交涉,與日軍第二師團長乃木希典見面。隔日日軍和平進入臺南,免去一場災難。

也許有人會苛責劉永福為何落跑,「阿婆仔弄港」(傳言劉永福扮成阿婆上船躲避追緝,但小編在當時文獻並沒有看到相關記載,頂多只寫「易容」),但其實以一個來臺助拳的外人來說,他做的真的已經夠多了。

不管來自何方,身上流什麼血,認同臺灣的人,就是臺灣人。反之,就是外人。
把希望寄託在外人身上會怎麼樣,歷史故事告訴你。

延伸閱讀:
交代劉永福在臺心路歷程書籍推薦:《「小的」與1895》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542842018265


1895巴克禮博士臺南和平交涉,歷史場景重現活動
https://goo.gl/gLGWDX


圖左:劉永福圖像(wiki)
圖右:日本海軍接獲劉永福逃逸情資之電報。


11111.jpg






 

 

臺北榮町的今昔對照圖

(約今臺北重慶南路與衡陽路交叉路口)。

https://plus.google.com/u/0/+TwmemoryOrg/posts

左:1894淡水關租約附圖(總督府檔案000000320110288)
右:1897臺北大稻埕艋舺平面圖。
依照1894年淡水關在大稻埕租地設稅務司署的文件(總督府檔案000000320110286),租用地點選在「火車路口,舊接官亭南」。同時這份文件附上接官亭位置圖(圖左),夾在「火車路」、「火車分路」、「沿河大道」間。若與1897年的地圖(圖右)對比,接官亭的位置可以定位出來-大約是今天忠孝國中校園內。

有趣的是,這份1894淡水關的租約文件是清朝淡水縣與滬尾海關的官方文件(注意圖上兩枚官印都是清代官印),稱該地為「舊接官亭」,圖上也稱「接官亭舊址」。因此有兩種可能:1.至少在1894已有新的接官亭,但地點未詳。2.該處曾為接官亭,但在1894前已廢除。是否有新的接官亭不得而知。 無論如何此處曾為接官亭,或許和台南的一樣都是考量上岸方便吧。至於為何要廢除或改位置?新的接官亭在哪?也許該把火車通車考慮進去,可能在圖右出火車站後往北門間的主要道路上:清末官員從福建乘輪船到基隆,再搭火車來台北上任也是挺有派頭的!



1.jpg





臺灣日本時代林本源園邸

林本源園邸為板橋林本源家族興建的宅抵花園,是目前臺灣僅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建成年代約1847年(清道光27年),直至日本時代還大抵保留原貌,唯戰後來臺人士眾多,遭民眾自行增建的違建占據、破壞,直到1986年完成重建修復。

註:林平侯生有五子,依次為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英、林國芳,分別管理林家的五個家號(商店號):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意為「飲水本思源」,並以「本源」為總家號。
(摘自林本源園邸官網)

 

 

國姓爺侵臺時,於熱蘭遮城北方沙洲北線(汕)尾爆發4000鐵甲戰士(國姓爺軍) vs 250火槍兵(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軍)的經典戰役

前幾天介紹了國姓爺侵臺時,於熱蘭遮城北方沙洲北線(汕)尾爆發4000鐵甲戰士(國姓爺軍) vs 250火槍兵(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軍)的經典戰役。那麼究竟國姓爺攻臺帶來的總數約25000大軍到底是什麼樣貌呢?在《被遺誤的台灣》一書中提到以下描述:
1.火砲部隊
2.弓箭手,號稱是國姓爺部隊中最精良的軍種,幾乎可媲美火槍兵
3.盾牌兵,書中對此有很生動的描述,指出盾牌兵10人一隊,躲在盾牌後衝鋒毫無畏懼「好像本尊其實在家裡一樣」,即使同伴被射殺也不會停止。
4.長刀手,有些文獻顯示所持長刀為「雲南斬馬刀」,用來阻礙敵人前進維持己方陣型用。
士兵身著鐵甲,可以保護上半身到膝蓋,並使用多種武器。
看到這裡,不禁想像如果玩世紀帝國遊戲的話,要怎麼重現當時4000鐵甲兵 vs 250火槍兵的情境…XD

圖為《東印度旅行短記》中出現的國姓爺大軍圖繪,可看到身披鐵甲的戰士手持弓箭及大刀。也可看到隔海相望的普羅民遮城(左側,今赤崁樓)及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所在)與大員市鎮。

 

 


 

1903年,台灣各城的城牆逐步拆毀。而由一些記錄來看,這些拆毀的石材轉作各種用途,作為學校、機關、道路、建材…等等使用。(出處:臺灣總督府檔案)

 



圖為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的防空偽裝及當時保險廣告中的敵機識別資訊。

在臺灣,大家有著不同的過去,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情境。
用「抗戰勝利」當做官方唯一主張的訴求,不但是史觀罷凌,更是殖民進行中的現象之一。

每當提起這議題,就會有人自動腦補認為不認同自己是「抗戰勝利」一方的人是「皇民」、「緬懷軍國主義」..等等。套句版上某位團友的回文:「不管我認同中華民國、日本、臺灣、甚至對岸的中國,當有人竟然在我祖父母輩遭遇空襲的日子以勝利者之姿大肆慶祝,我有權對此表達不受尊重的憤怒。」

尊重不同的歷史記憶,邁向真正和諧的未來。請支持「抗戰勝利70年紀念活動」改為較中性的「二次世界大戰(或大東亞戰爭)結束70週年紀念」,紀念活動應不同情境、史觀並陳,增進族群間彼此了解,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



unnamed (1).jpg





臺北府城小南門

臺北府城小南門(重熙門)建於1879年(清光緒5年),是當時臺北府城五座城門中唯一一座廊檐式城門,日本統治臺灣後,實行「市區改正」(都市計畫),拆除臺北府城城牆作為三線道路,並在1905年(日明治38年)拆除西門,原本也要將剩下的北、東、南與小南門一併拆除,但後來在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及其他學者請命下,加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支持,四座城門免於被拆除的命運,並在1935年(日昭和10年)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列入史蹟(古蹟)加以保護。

戰後初期,政府並未正視這些史蹟,城門年久失修破損狀況日益嚴重,1966年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從閩式城樓全面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原本北門也在改建之列,但因為即將新建的高架道路直接通過北門,預計將直接拆除而不再改建,後來再學者的爭取下,改變高架道路路線保留了北門,北門也因禍得福得以維持清領時期的原貌至今。

 清國政府最清楚台灣人都是賜籍從姓漢化的熟番與生番而不是漢人了!

1683年清帝國消滅鄭氏王朝,實施驅漢政策,把鄭式王朝的漢人通通驅離台灣。 1684年施琅「諸羅減租賦疏」說得很清楚:「自臣去歲奉旨蕩平偽藩,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還籍,近有其半」。可見1683年滿清入台後約僅一年,就將鄭氏軍民趕回約有一半。到了1688年,「華夷變態」上記載:「以前台灣人口甚為繁盛,漢人民兵有數萬人,自隸清以後,居民年年返回泉州、漳州、廈門等地,現僅有數千漢人居住」。可見,從1683年的數萬趕到1688年,只剩幾千漢人在台灣,而驅漢行動並未因而停止。

台灣通志卷8同冑志第3冊第60頁敘述:「為表示歸附,曾於乾隆23年(1758)令歸附平埔族薙髮結辮並實施賜姓政策,亦令改用漢名」。賜姓令一出,雍正8年歸附的60多萬立即改用漢姓名,血統隨姓接到中國族譜。乾隆48年(1783) 歸附人數增加,賜姓增為91萬,血統大亂。

日本政府最清楚台灣人都是原住民而不是支那(漢)人了!日本政府後來改稱熟番為平埔族!改稱生番為高砂族!
台灣日日新報1915-06-28的新聞『臺灣發達比較』非常精彩,林炳炎寫道:大正元年(1912年)台灣有熟番321萬人,生番12.2萬人,外國人(首為支那人)1.7萬人。
 <iframe width="506" height="28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DS5z6DSHTNA?list=FLQF23ScDd94VrNA63GtZhVw"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今屏東縣枋山鄉加祿村

1684~1722左右的「台灣地里圖」(局部,出自美國國會圖書館),圖中加六堂一帶(今屏東縣枋山鄉加祿村)好像在進行某種圍補牛群的活動。

 

1935年舉辦了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會員選舉

日本時代地方自治制度歷經變革,各級議員原為官方派任,在歷經許多民主前輩不斷爭取下,臺灣總督府終於在1935年舉辦了「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會員選舉」。雖然投票資格限制頗多,並且僅開放半數的代表名額由選舉產生,但卻是臺灣史上第一次官辦民主選舉。圖為當時報紙(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臺北市會議員第一高票由臺灣人蔡式穀當選。可怕的是當時全島總投票率竟高達92%!


 日治時期,初派來臺的日本人地方官吏與警察,得先學台語與客語,陸續出版的《日台會話》書籍即成了日本人學習台灣話的常用本。 


連結網址為明治32年(1899年),日本領台第四年印行的《日台會話新編》,作者杉房之助,共310頁,由片假名標註台語發音,內容有介紹台灣的風土習俗,和對台灣人的循循善誘、導正觀念,算是進階版的台語文參考書吧。


25 - 1.jpg




 






台北北門承恩門

臺灣日本統治初期,台北北門(承恩門)一帶老照片。
照片拍攝的方向應由城外往北門拍攝,拍攝的位置大約是在今天台北北平西路與延平北路交叉路口附近,
老照片中,北門的甕城清晰可見,但和中左側的牌樓一樣都已不存在,老照片往右方向可以通往當時的機器(械)局。



 日本時代高雄郵便局明信片。

這棟高雄郵便局原位於今臨海一路與臨海二路交叉路口,二戰時遭美軍空襲炸毀,戰後在原址設立鼓山郵局。


twmemory_006995.jpg



日本時代澎湖郵便局影像。
澎湖是1895年日軍征臺戰役的序曲,該年三月就在澎湖開辦野戰郵政業務。之後郵便局歷經數次搬遷,於海岸通和棧橋通交叉路口處建新館,1925年8月31日舉辦落成式,所以今年應該是90歲生日了。目前部分建築尚存,由文化部委辦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規畫再利用。


twmemory_007300.jpg


1934年演習中的新竹東門影像
1934年日本時代臺灣軍舉行特種演習,規模遍及新竹,桃園,臺北地區。演習內容著重空襲的各種情況,重要建築物佈滿了偽裝與防護、模擬疏散及損害復原等等項目。

今天(3/14)是日本本土第一位臺籍檢察官,王育霖先生,在1947年人間蒸發的日子。

王育霖1919年(大正8)生於臺南,日本時代臺北高等學校畢業,赴東京帝國大學深造。成績優異取得司法官資格,於京都擔任檢察官,為日本本土第一位臺籍檢察官,並於二戰後回臺於新竹擔任檢察官。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官派河南人郭紹宗擔任新竹市長,涉嫌貪汙民生物資,將糧食囤積運出臺灣。王育霖偵辦此案,竟遭警察局長率眾持槍搶奪辦案卷宗,王憤而辭職。228事件爆發後,如同臺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一般,當著妻兒面前遭持槍人員帶走,傳聞遭囚禁於東本願寺酷刑凌虐棄屍淡水河,至今下落不明。
右圖為王育霖與妻子陳仙槎結婚儀式合影。王育霖人間蒸發後,陳仙槎失去摯愛,家中也失去經濟支柱。在白色恐怖時期受到中華民國政權監視、遭社會排擠,她依然獨力撫養年幼的兩個孩子長大,這也是那個年代臺灣人苦難的冰山一角。

究竟王育霖為何遇害,和當時新竹市長郭紹宗扮演什麼角色?又為何在那段時間臺籍菁英一個接一個消失?是個案謀殺的巧合?還是更高層有計畫的剷除?這些謎團,都有待落實轉型正義給我們一個交代。
有真相,社會才能真正走過傷痛。假裝什麼都沒發生,只會讓傷口永無止盡延續下去。
 1930年代的基隆港規模好像很小?



4.jpg





圖為1935年(昭和10)金子常光繪製的「基隆市大觀」(局部),曾作為臺灣門戶的基隆

 

 

kl.jpg


戰後初期基隆港的老照片

出自於LIFE雜誌,戰後初期基隆港的老照片
照片的遠處還可以看到二戰時遭美軍爆擊損毀後,簡單修復過的原基隆郵便局。


 

 景福門創建於清光緒年間

 景福門創建於清光緒年間,原本是閩式風格建築,在1935年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指定為史蹟予以保存,一直到戰後1960年代都還大致維持原本的外觀,到了1966年,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城樓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於是景福門就被「文創」成現在的樣貌。

 

日本時代初期澎湖媽宮城

日本時代初期澎湖媽宮城老照片,城牆城門十分完整。若現代還能在城牆上漫步,欣賞古樸的市鎮,應該會是一大樂事吧

 1937.4.1 臺灣報紙漢文欄全面廢止。

1930年代中後期,隨著戰爭氛圍愈來愈濃,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愈演愈烈,1937(昭和12)年四月一日,臺灣報紙漢文欄全面廢止。三個月後,日本與中國戰爭全面開打(支那事變/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

圖為當天的臺灣日日新報「國語普及。紙面刷新紀念號」,當時的「國語」就是日語。


 

1.jpg



日治初期新竹東門

日治初期新竹東門影像,城牆還殘留一部分與城門連接




twmemory_005785.jpg






unnamed.jpg


北投大砲岩因大屯山南彌陀山改中正山
將大砲岩炸掉,


595367631_m.jpg







支那古籍"大清一統誌"明載,台灣自古屬於日本,是大日本帝國神聖領土。



大青衣統治.jpg








unnamed.jpg







臺南火車站設於1900年日明治33年

臺南火車站設於1900年(日明治33年),在1910年代曾進行擴建工程,成了老照片中的樣貌,是第二代臺南火車站,目前現存的臺南火車站站體是1936年(日昭和11年)所改建。

 

 多元族群的臺灣,只能有一種史觀?


臺灣自古以來,歷經多次大規模住民變遷,豐富的族群文化,不但已是臺灣特色,也是珍貴文化資產。每個族群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記憶,各族群當然有權利訴求屬於自己的觀點,但同時,也應該互相尊重各自的歷史記憶,這勢必是臺灣要邁向成熟社會的重要課題。但弔詭的是直至今日,官方依然用單一史觀來強迫所有人接受。從最基本的教科書課綱,到各種紀念日、節慶,這類史觀罷凌的現象無所不在。例如空軍之前擴大舉辦慶祝二戰中美混合團轟炸新竹事件,或是現在內政部在「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都是典型的例子。
請問臺灣有多少比例的人口,本身或其祖先在二戰中是屬於「抗戰勝利」的一方呢?當多數人的真實歷史記憶,是祖先、親戚、長輩在空襲中飽受恐懼甚至因此喪命的情境,難道沒有更持平合宜的方式來紀念這些歷史事件嗎?
例如改用「紀念二戰結束七十週年」作為主題,除了講述在中國的戰史,也一併講述當時在臺灣各族群人們的歷史記憶,對多元族群的臺灣來說,這樣處理應該會比現在的方式來得合理吧?

希望臺灣能早日邁向成熟穩定的正常社會。


二戰時被轟炸過的臺灣總督府.jpg


臺灣

台北政壇最近因”簽名”與”簽名章”的爭議鬧得沸沸揚揚,其實在120年前在簽定決定台灣命運的馬關條約(正確名稱應叫中日或日清〈講和條約〉)也出現類似的爭議。
    李鴻章在下關與伊藤博文協商後,將條約帶回中國,經過朝中主戰主和兩派激烈討論,光緒皇帝在極為痛苦的情況下批准蓋用玉寶。帝師翁同龢在日記上生動紀錄了當天的情形:
初八日。晴朗。……見起三刻,上意幡然,有批准之諭。臣對以三國若有電來,何以處之?上曰須加數語於批後,為將來地步。於是戰慄哽咽,承旨而退。書齋入侍,君臣相顧揮涕。此何景象耶。
後來雙方分別派出伍廷芳與伊東已代治在煙台換約,伊東出示日方簽署的〈講和條約〉,其上除蓋有「大日本國璽」,天皇並於國璽上方簽下「睦仁」(明治天皇之名)二字。但中方的〈講和條約〉上僅蓋「皇帝之寶」而無皇帝的簽字。對此,伊東耿耿於懷,要求另給照會一件,「聲明向例不用御筆之故」。伍廷芳同意給照會,條約的爭議才落幕。
圖上為〈講和條約〉日方簽署本,可以看到日本國璽與天皇的簽名。圖下為中方簽署本,僅見皇帝之寶而沒有光緒的簽名(載湉)。
其實蓋印是很麻煩的一件事,尤其是越大的印章,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蓋得好,所以通常會有專人幫忙代鈐。但就算不是親自動手,有蓋印的條約就會生效,光緒絕對不能說因為沒有他親筆簽名所以他不知道條約內容~


11087180_819773258112135_993758452_o.jpg


日本紀元昭和10年時,為了要紀念日本帝國在台灣的統治屆滿四十周年,同時也想藉一個機會向其他亞洲國家宣揚日本殖民台灣之後所帶來的一連串現代化公共建設與文化素養提升之成果,因此在日本駐台最高行政機關『台灣總督府』的編列特別預算與全體號召動員之下,於同年的10月10日這一天起,展開了為期長達50天,會場遍及全台各地的超大規模施政成果展覽會,那就是當時轟動了整個亞洲太平洋地區,堪稱百年難得一見的盛會:『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

由超過兩千七百名日本駐台各地機關官員統合各轄下組織,並且號召超過數萬名工作人員所共同投入協辦的這場台灣博覽會,除了將主展覽會場設在台北城之外,也依據著當時全台各地風土民情的不同而分別設置了專屬的會場,像基隆是海生水族館會場、台中是山岳館、台南是歷史文物紀念館,而高雄則是以介紹西子灣海水浴場為主的觀光館;至於東部的台東與花蓮港兩地,則被安排為原住民鄉土文物館,可以說將台灣各地的優點與特長一一呈現出來。

在台北的總主場館部分,雖然因為預算的限制而讓總督府放棄了鋪設市區地面輕軌鐵路的計劃,但日本方面依然為了展場運輸之方便與民眾旅遊之舒適,分別添購了新式巴士,增開日台海運航線,更從日本本土引進了當年最新世代的C55型蒸汽火車頭與鋼體客車,希望能夠提升全島的交通動能…同時更用心依產業與地域的不同,一方面展示出日本帝國治台後的全面性成效,像糖業館、礦山產業館、台灣茶葉特設館;另一方面,則也將日本和其他殖民地區的物產拿來介紹給台灣民眾,舉例來說,就有著東京館、京都館、北海道館,以及泰國館、菲律賓館、南洋館等設置。

此外,令人感到十分有趣的是,總督府也為了想提升博覽會的熱烈氣氛,並且拉近與台灣人民的距離,因此也舉行了多場體育競技或物產交流活動,像日本帝國各殖民地區棒球錦標賽、全台角力大賽、全台茶葉大賽,還有極為難得的全台佛教徒大會、全台基督教徒大會!
而10月16日到11月15日期間,更請來了全台各原住民族進行七次大規模的歌舞表演,11月17日甚至還有北港媽祖的繞境北台灣大遊行呢!



12079565_1099008900109212_3548984809306325917_n.jpg






12088508_1099008946775874_8754802868025857523_n.jpg






12105741_1099008996775869_2473240864891814259_n.jpg






12115721_1099008913442544_2782858158787382375_n.jpg






12115965_1099008960109206_7848280288807902268_n.jpg






12119022_1099008930109209_3741998799131563726_n.jpg






12143319_1099008980109204_3683700438168042936_n.jpg






1931年的「中華民國在臺北」
圖為1931年(昭和6),中華民國在日本治下的臺北設立領事館新聞(出自臺灣日日新報)。
當時臺灣隸屬於日本,和中華民國當然是不一樣的國家,中華民國甚至還需要在此設立領事館,服務臺灣境內中華民國籍的僑民。

今年是二戰結束70年,中華民國官方一再只以其遷台前的脈絡視為現今整個臺灣的史觀,讓許多人以為自己的歷史也是跟著在對岸革命北伐抗戰,也因此衍生了臺灣人有無「對日抗戰」、「抗戰勝利」..等等的爭議。
先人用生命歲月寫下的歷史記憶,不管認同或厭惡過去的哪個時期,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將其抹去。




twmemory_006586.jpg





臺灣

身分證字號 Y的故事
Y開頭的身分證字號屬於北投、士林人出生的。
天字第一號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先總統蔣中正,因民國54年4月17日時, 蔣公的編號0001號身份證,是由陽明山管理局核發的,也是該地區的第一張身分證,由於當時尚未成立戶政事務所,因此才由管轄士林、北投一帶的陽明山管理局負責戶政事務,其戶籍在官邸屬士林鎮。
民國57年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陽明山管理局劃歸台北市,因當時潘其武局長與第一任民選高玉樹市長之間爭執故事,致使身分證發給權延後至64年以後才歸台北市給發給。因此64年之前士林、北投所出生的人仍是屬Y字,64年以後者屬A字。

陽明山管理局
草創時期借用台北商專處所成立草山管理局籌備處,之後第一任局長為施季言,施季言局長1952~1954年轉任東吳大學校長,第五任局長潘其武時期由台灣省劃歸台北市管轄。

行政效率
由一張老舊土地所有權狀得知,收件日期為39年10月30日,登記日期為40年5月22日,相隔6個月又22天,實不知原因為何? 行政效率低抑或管理局審查嚴格?




土地.jpg



1898年,大稻埕開始出現販賣冰淇淋的記載。
隨著製冰產業逐漸發達,到了1910年代進入了製冰業的戰國時代,除了應用在漁業以外,也連帶使得冰淇淋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1911年,對岸鄰國發生了大暴動革命,臺灣這邊卻是在進行冰淇淋大戰。
圖為該年6月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艋舺大稻埕區域的冰淇淋商人規模竟達500人之譜。



11111.jpg







圖為二戰時,遭美軍空襲毀損的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 (出處:wiki)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是臺灣最早的博物館之一,照片中的建築在1915年(日大正4年)完工落成,坐落在臺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北側,最初原為紀念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而建,後來捐贈給總督府,作為博物館使用,戰後幾經更迭,改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至今。


1908年(明治41),隨著阿緱(屏東)地區產業逐漸發達,設置醫院的需求大增,臺灣總督府研議在當地設置醫院。在當局播付預算與當地有力人士及臺灣製糖會社協同出資後,於1909年末~1910年初確定在阿緱街東側的郵便局及血清研究所旁興建(約在今中央市場一帶)。
1910年(明治43)9月阿緱醫院落成,此照片應拍攝於落成後不久,非常珍貴。除了醫院本身充滿美感外,街道、路樹及街燈,很難與現貌產生聯想。可惜建築於1955年(民44)被大火吞噬,現已不存。

22-5.jpg


臺灣


台南的行政中心台南州廳

二戰時期,台灣也被捲入戰爭,遭到以美軍為首的盟軍瘋狂轟炸,當時台南的行政中心「台南州廳」自然是轟炸的首要目標,老照片可以看出州廳的屋頂已經因為轟炸整個消失,僅剩牆垣。
戰後原州廳建築曾簡單修復後,先後供空軍供應司令部與台南市政府使用,目前的樣貌是在2002年時按照日本時代的原貌重建而成。



臺南公園西側的321巷藝術聚落及旁邊的大停車場曾為日軍營區,二戰後改為兵工配件廠。這個區域竟然可以在300年前的古地圖上面看到以前的樣貌.....



fb總鎮衙署.jpg



登革熱疫情來襲,全臺各地開始防蚊大作戰!

而在百年前的臺灣曾被稱為「瘴癘之地」,疾病成為日本治臺初期的棘手問題。後來在公共衛生基礎建設及各種防疫措施實行之下,才逐漸受到控制。
圖為日治時期臺灣營區哨兵的防蚊裝備,長袖長褲手套外加像捕蜂者的頭套,可以想見當時蚊子的威脅有多可怕。

 

twmemory_006827.jpg





970年代的某一天,一位松添節也先生在東京神田古書街發現一本1904年一位日本兵駐臺南時寫下的日誌。


彷彿命運的安排,松添節也先生是日本時代在臺灣出生的「灣生」,看到前人日誌用日文片假名拼音而成的臺語詳述了臺南地區地名、街道,感觸特別深,立志要以臺語文翻譯。於是他退休後花了二十年時間,來臺學習臺語,探查路線,想像當年那位日本兵每日走的路、做的事、周遭情境及氛圍.....
幾年前松添先生造訪台南市文化協會請教相關資訊,就這樣促成了將此書出版的契機,讓我們得以透過這本日誌,一窺當年臺南每一日的天氣、氣溫、街景、人文活動到底是什麼樣子?



1.jpg


臺灣

日本時代的綠川水質可以洗衣服?! 1930年代的街道是什麼風味?
快來看看一系列約1936~37臺灣各大都市、玉山、阿里山影片。


twmemory_005342.jpg





戰前日本時代的排灣族祭典服飾的老照片

 日本政府最清楚台灣人都是原住民而不是支那(漢)人了!日本政府後來改稱熟番為平埔族!改稱生番為高砂族!

台灣日日新報1915-06-28的新聞『臺灣發達比較』非常精彩,林炳炎寫道:大正元年(1912年)台灣有熟番321萬人,生番12.2萬人,外國人(首為支那人)1.7萬人。
(拜託好友們幫忙分享擴散!!!)
 
 
台灣平埔族原住民族分佈圖 看看你自己是哪一族(本圖)
清國侵台初期台灣平埔族分佈圖
http://www.pro-classic.com/ethnicgv/maps/taiwan%20pinpu%20area%20in%20Qing.gif
日本政府最清楚台灣人都是原住民而不是支那(漢)人了!日本政府後來改稱熟番為平埔族!改稱生番為高砂族!
台灣日日新報1915-06-28的新聞『臺灣發達比較』非常精彩,林炳炎寫道:大正元年(1912年)台灣有熟番321萬人,生番12.2萬人,外國人(首為支那人)1.7萬人。



unnamed (1).jpg


臺灣


約1910臺灣原住民男子會所老照片。
圖中架高的茅草屋原圖說明為男子會所,未婚男性居住於此。有沒有團友知道這是哪一族的男子會所呢?



twmemory_004848.jpg


百年前的原住民就在使用美造的溫徹斯特(Winchester)連發槍。

最近布農族獵人因使用「拾獲」的槍枝狩獵遭判刑三年準備入監服刑,引發爭議。
現行的法律規定,原住民可以在登記許可的情形下自製槍械狩獵,但一直以來限制重重,之前內政部認定原住民製造的槍械必須是前膛槍(即由槍口填入火藥及彈頭的傳統方式),而此一方式裝填不便並容易衍生膛炸或走火誤傷人的風險。許多族人為了安全及方便改製由後方裝彈的後膛槍,因而遭到起訴或判刑。一直到去年六月,才放寬為可以使用「口徑為零點二七英吋以下打擊打釘槍用邊緣底火之空包彈引爆(喜得釘)」。當然顯而易見的,不是「自製」(拾獲就不行)、使用正規的制式槍械、或使用正規的子彈,都會被以違反槍砲彈藥管制條例送辦。對照百年前原住民就在使用美造溫徹斯特(Winchester)連發槍(圖:百年前的太魯閣族威里社頭目Pisaw Pawan),作為原住民生活工具的槍枝,不但沒有隨著時代演進而得以提昇,反而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遭受安全上的威脅或落入法律陷阱。

由此一事件也不難看出,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不管是有形無形,許多層面還是受到外來者的規範。雖然在許多人的努力下,10年前已經有原住民族基本法立法,但參選平地原住民立委的馬躍·比吼這樣說:「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論做什麼都違法,居家護理所無法成立、不能蓋母語幼稚園等等,甚至連蓋教會都會被判罪。原住民鄉鎮有許多部落的工作,都因為土地難取得、建築不合法沒辦法正式立案等等的問題被卡住。如果沒有有力人士推動,這更本就不太可能進行下去。」
當然多元族群要共同生活,一同定義清楚一些基本規則是必要的,但目前的現況,原住民究竟有多大的實質空間得以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還是在語言、文化消逝下,最後在不知不覺中畫下句點?再將視野放大到整個臺灣,目前在臺灣運作的「憲法」,制定時根本與臺灣毫無關連,卻箝制了所有人的命運,我們的語言、教育、價值觀、歷史記憶,能否尊重多元族群不同的觀點,還是只能接受外來統治者的單一價值?

原住民的命運,就是臺灣、也是你我命運的縮影。





11.jpg






1917年臺北景尾公學校三年級生農業實習課程老照片,出自台灣日日寫真畫報。

日本時代為了改變本島(臺灣)人較喜文書看輕勞動的傳統觀念,故特別在公學校加入了農業實習的科目,期望能普及農事及建立農業神聖的觀念。之後在許多日本時代的畢業紀念冊,都能看到學生進行農事或耕作的紀念照。小編曾不只一次聽到長輩提到日本時代去上農業實習(或奉仕)的回憶,有些人覺得自己被逼不情願,有些人覺得很好玩,但更常聽到的是親眼看到自己種植的植物從土地上成長感到很感動。當年類似模式的活動還有很多,例如頻繁的植樹活動與儀式,不但綠化了生活環境,也讓參與的人留下長時間的記憶。
這樣子的活動,有形無形中讓參與者建立了與土地的連結,以及對自然感恩敬虔的心。以現在臺灣普遍歷史記憶斷根,在地感情淺薄,也許更該思考有沒有什麼方法來增進土地認同。

當然這樣子的回憶,免不了又會有特定人士冒出來痛罵「皇民餘孽」或是開始膨脹日本治臺殺過多少人。
只是希望讀者思考一下,
我們要積極了解歷史,學習前人在這塊土地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壯大自己,當一個自信昂然挺立的臺灣人,臺灣



twmemory_006549.jpg




329青年節 與 黃花崗72烈士的故事。但應該鮮少有人告訴你,此事件發生時,臺灣人在做什麼、過什麼日子。若沒特別說明,不少人應該會以為自己及祖先的歷史記憶,是跟著在對岸拋頭顱灑熱血了,而對臺灣現今多數人來說,這顯然不是事實。

直至今日,臺灣依然是被迫以中國國民黨為核心的史觀作為主要史觀。


unnamed (1).jpg


臺灣


1943年(昭和18)7月落成的虎尾郵便局老照片,建築周圍的拱型裝飾非常吸睛,



twmemory_005516.jpg




 

清廷海禁,反叛者處斬立決

大約從明朝開始,中國沿海的人民,結夥隨貿易商船到南洋各地工作。清初,滿清政府嚴禁人民出洋。據李長傳所著「南洋華僑史略」所述,「明亡於清,遺民多亡命海外,而福建之漳泉兩郡人多附鄭成功抗清,其逃亡於海外者,尤多於粵人及他省之人。故清廷…遂有出海之禁。」『大清律例』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一切官員及軍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經商者,或移往外洋海島者,應照交通反叛律處斬立決。府縣官員通同舞弊,或知情不舉者,皆斬立決。僅屬失察者,免死,革職永不敘用。道員或同品官員失察者,降三品調用。督撫大員失察者,降兩級留任,如能於事後拿獲正犯明正典刑者,得免議。

這些海外華人多被視為反清的明朝遺民。浙閩總督高其倬於雍正五年(1728年)奏報華工出洋情形; 他的奏摺中提到噶喇巴(今日印尼雅加達)有華人萬餘,「但彼處俱系蓄髮,我國工人非照彼蓄髮,不能久留其地。噶喇巴米糧甚賤,工藝之人易於獲利,是以蓄髮居住,婚娶生育,竟不作故土之想。」海外華人蓄髮,被滿清官員視為忠於明朝的表現,因滿清入關後,厲行剃髮,「留髮不留頭」,一般男子剃了前額頭髮就表示降清。閩浙總督高其倬的奏摺中,又提到「嗜利船戶只裝些須貨物,竟將遊手好閒之人,偷運四、五百人之多」且「到彼即留住」。

反叛清律,冒險出洋求生

浙閩總督高其倬調查的是十八世紀初期荷蘭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急需勞工建設之際,流民冒險到外地求生的情況。

為什麼中國人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願意冒險出洋?筆者在前期『早期來美洲的華人』一章中提到中國人出洋意在謀生,別無他志。中國人的民族性是「安土重遷」,經濟不景氣是中國人向海外移民主要原因。

經濟因素之一是人口過剩。根據研究統計,在1700年左右中國人口大約是一億五千萬。1794年,中國人口增加至三億一千三百萬。五十多年之後,中國人口增加至四億三千萬。個人耕地自乾隆年間3.86畝,至道光年間縮減為1.86畝。在農業社會中,如果農作物供不應求,自然而然產生物價上漲。米價自乾隆年代以後一百年內漲過十倍。

經濟因素之二是洪水和乾旱。根據統計,清朝統治267年中有92年受到旱災影響,190年水災的影響。水災和旱災的下一步影響是饑荒和瘟疫。因此內地的人遷移至南部省縣,福建和廣東兩省的人民,大量的向南洋及其他外地移民。

經濟因素之三是鴉片走私進口。自十八世紀起,清朝嚴格控制鴉片入口,只有廣東的「公行」可以進口鴉片。但是鴉片走私利潤豐富,於是官商勾結,進口數量劇増。道光十八年(1838年)估計有四萬餘箱鴉片走私進口,時價一千六百萬英鎊。清朝的貨幣以銀錢和銅錢為主:稅金、租金、政府官員糧餉、政府支出及對外貿易均以銀兩計算;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交易以銅錢為主。大量的白花花銀子從鴉片交易流出中國,造成中國內部銀荒,國庫空虛,嚴重影響財政系統。銀錢和銅錢的內部兌換率由12增至13。一般平民以銅錢為收入卻須以銀錢繳納稅金及租金,嘗到了通貨膨脹的苦澀。

經濟不穩定往往造成內政不穩定,內亂通常始於饑荒。乾隆六十年(1796年)至嘉興九年(1804年)的川楚白蓮教起義;咸豐元年(1851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內亂蔓延數省,十四年後,才被壓制;同期的捻子(1853年-1868年)活躍於長江以北安徽北部及江蘇、山東、河南三省部分地區。逃避天災人禍,也是中國人往外地求生的主要原因。

十八世紀中期,歐洲列強在東南亞各自建立殖民地。1785年英國佔領馬來亞的檳榔嶼(Penang Island)之後,有更多的華工前往檳榔嶼。1800年至1820年間,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駐在廣州的洋行,從黃埔、金門和澳門多次偷運中國工人到馬六甲(Malacca)、檳榔嶼、聖赫勒拿(Saint Helena)島等地;甚至販賣到其他地方。1819年英國佔領新加坡,羅致華工建設開發,迅速的繁榮新加坡和今天的馬來西亞。

奴隸制度廢除,中國苦力代替黑奴

早在1542年,西班牙政府制定歐洲第一條廢除殖民地奴隸法律,這法律中所指的奴隸是非洲黑奴。但是西班牙政府並沒有普遍執行這條法律。十七世紀中,反奴隸制度人士譴責使用非洲黑奴是非基督徒的行為。十八世紀中期,雖然反奴隸制度的輿論普及大眾,但是法國及英國在西印度群島(位於南北美洲之間,加勒比海中的一群島)、南美洲及北美洲的殖民地還是繼續使用非洲黑奴。

十八世紀末期,法國革命政府1794年廢除奴隸制度,可是拿破崙在1802年又恢復奴隸制度。1807年英國政府禁止殖民地輸入非洲黑奴,同年美國認定國際買賣奴隸為非法行為。英國1833年正式廢除大英帝國奴隸制度,法國殖民地1848年廢除奴隸制度,美國也於1865年廢除奴隸制度。

解放非洲黑奴,廢除奴隸買賣制度是人道人權支持人士、道德改革人士及教會的極大勝利。但是北美洲新大陸、中南美洲、澳洲及紐西蘭殖民地的開發還是需要廉價勞工。築路、開礦、果園、蔗田、煙草田、咖啡園及其他作物都需要大量的低技工人。因此從西方白人殖民國家關點來看,廢除黑奴制度的條約等於是自己踩自己。解放黑奴改變了黑白勞資雙方的關係及作業,影響殖民地開發的淨利。英屬西印度群島農作物園主向英國政府嚷嚷要求「經濟正義」(economic justice)。歐洲殖民國家必須在非洲之外找出另一個可靠的廉價勞工來源以鞏固它們的經濟成長與成果。左顧右盼之後,它們的眼光停留在上億的神秘黃種東方人:中國人。

鴉片戰爭打開中國門戶

在鴉片戰爭之前,只有廣東的『公行』可以對外貿易。英國因為急於打開中國港口以便通商,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為導火線,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開始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不敵求和,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簽下「南京條約」。除了兩千一百萬銀圓的賠款外,「南京條約」的重點是五口通商(Treaty Ports)及割讓香港。五個通商口岸是廣州、福州、厦門、寧波及上海。五口通商之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國商人於厦門設立苦力貿易中心,頓時解決了西印度及中南美洲殖民地勞工不足的問題。這時機太巧妙了,令人懷疑英國第一次鴉片戰爭真正的原因是為了英國官方標榜的通商,還是私下為利潤豐富的人口買賣舖路?

清庭一貫政策是禁止中國人出洋,抓到了拐誘中國人出國的人,嚴刑重辦,砍頭或絞決,從不寬貸。厦門通商口苦力貿易始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從道光二十五年至咸豐九年(1859年)的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清庭還是實行傳統的海禁政策,不肯面對當時中國人從通商口岸移民出洋的現實問題。但是在南京條約內通商口岸的地方官並沒有執行清庭禁令,一則他們在條約通商口岸沒有完全的主權;二則他們看到林則徐因禁煙及銷煙事件被貶職的下場,也不願意因執行禁令而得罪洋人。據說厦門最大的苦力臨時監禁營(barracoons,本地人稱之豬仔館)距清庭海關只有幾尺距離,幾乎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地方官為明哲保身,視而不見,只要苦力買賣不影響地方治安,他們就不聞不問。如果不幸遇到洋人和苦力有紛爭時,地方官就上下聯合,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厦門苦力貿易中心

最早的苦力貿易中心是在厦門通商口岸。厦門是一個非常優良的港口,根據1843年的測量,它的外港沒有強風,內港可以容納60100艘船。厦門港的優點有利於苦力船隻進出。第一批苦力出洋於1845年,由一艘法國船從厦門出海抵法屬波本島(Island of Bourbon)。1847年,有一家西班牙商行自厦門招募了612名苦力去古巴(Cuba)。1847年至1853年之間,估計厦門出口了8281名苦力。

在厦門苦力貿易全盛時期,有六大歐洲人開設的苦力買賣仲介行,其中五家為英國仲介行,一家為荷蘭仲介行。仲介行供應國際客戶苦力需求,按苦力數目向客戶收佣金。它們僱用本地的人頭掮客,福建話叫「客頭」,招募願意簽契約的華工為苦力。在碼頭附近設立苦力營,暫時監禁、體檢、編制募集來的苦力,以便登船出洋。厦門的兩大苦力買賣仲介行:其一為英國商人泰特(James Tait)開設的「德記洋行」(Messrs. Tai & Co. ,本地人謔稱「德記賣人行」);其二是英國商人塞姆開設的「合記洋行」(Messrs. Syme, and Muir & Co.);兩洋行共同包攬大多數廈門及其附近地方的苦力買賣。這些仲介行是私人商行,它們不僅藐視中國法律,也不隱藏它們的不法招募苦力及販賣人口的惡行。合記洋行公然的在洋行大門前搭起苦力棚監禁拐騙來的中國人。德記洋行則使用一艘名為「移民」(The Emigrant)的大船為苦力監禁營。德記洋行的泰特是當時最有權力的苦力買賣商,他還擁有官方的影響力。在商務領事(merchant consulship)制度下,英國政府下一道特准令准許泰特兼任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三國的駐廈門領事。他利用領事的職位直接和厦門地方官打交道。厦門地方官不了解商務領事制度和職權,泰特就利用地方官的弱點而橫行無阻。

仲介行的人口買賣行業為仲介行的母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得到母國非常的認可、支持和保護。根據英國貿易部長及香港總督戴維斯(John Francis Davis)報導,1847年英國在厦門的交易量超過七萬兩千英鎊,大部份的交易來自於供應西印度及古巴客戶的苦力需求。厦門的交易量是其他四個通商口總交易量的三倍以上。雖然香港總督戴維斯認為苦力買賣是不道德的交易,稱之「虛擬式奴隸買賣」(virtual slave trading),但是他並不阻止苦力買賣。英國政府也認可苦力買賣事業在厦門發展與成長,因為英屬殖民地,如西印度的蓋亞那(Guiana)、千里達(Trinidad)及牙買加(Jamaica)的勞工短缺給英國政府很大的壓力。

列強為殖民地 競相爭取中國苦力

英屬殖民地不是唯一有勞工短缺問題的地方。因為奴隸解放,西班牙屬地古巴損失了百分之25的奴隸勞工。1835年,西班牙政府和英國簽約停止買賣非洲黑奴之後,更嚴重的打擊古巴的經濟,古巴的糖業生產大量減少。1847年,西班牙政府在古巴的壓力下只好允許「契約勞工」進口。同年6月,第一批自厦門前往古巴的苦力船帶著六百名左右的中國苦力進入哈瓦那(Havana)港。

秘魯獨立國於1825年解放了一萬七千名黑奴,並且禁止進口黑奴。這政策引起了嚴重勞工不足的問題。1840年左右,全球市場對海鳥糞(guano)需求量劇増,興起了秘魯肥料工業,海鳥糞出口成為秘魯主要外匯收入。挖掘海鳥糞是很費人力的作業,因此秘魯必須找到代替黑奴的勞工。於是秘魯在1849年通過移民法案,開放中國苦力移民到秘魯工作。

澳洲新南威爾斯(New South Wales)自1840年停止引進英國囚犯流放移民之後也發生了勞工短缺的問題。囚犯勞工的減少,嚴重的影響羊毛生產率,更威脅殖民地的繁榮。但是進口中國及印度勞工的建議卻遭到當時的新南威爾斯殖民政府的反對。1845年,國際羊毛市場價格上漲,刺激澳洲的羊毛業,當時招募歐洲勞工的計畫不可行,進口亞洲勞工成為迫在眉睫的選擇。澳洲的投資家經過德記洋行的仲介,在1848年十月第一批一百二十名中國苦力在雪梨(Sydney)進口。自1848年至1852年間,澳洲大約進口了兩千六百六十六名中國苦力。澳洲從此成為苦力市場的大客人。

除了古巴、秘魯及澳洲外,英屬西印度、法屬波本島及西屬菲律賓的八達雁(Batangas)也競相爭取中國苦力。大量的苦力需求造成厦門苦力交易市場的成長與繁榮。

 

 

1950年初國民政府在台北舉行的徵兵遊行,甫結束二戰夢靨的台灣人,又再一次莫名被捲入了戰爭

「二戰後如果不是國民黨守住臺灣,臺灣早已被共軍佔領」這樣的言論。的確二戰後國民黨全面敗逃臺灣後,共軍就試圖對臺進行多次軍事行動,經歷幾次關鍵戰役(如古寧頭戰役)才逐漸穩住局勢。一直到現在,中國主張臺灣是其不可分割的領土,並施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文攻武嚇,並在沿海部署大量飛彈及軍事武力虎視眈眈。這樣一路看下來,很容易有「要不是當年國民黨守住,臺灣早就被大軍佔領」的想像。
但其實值得去思考的問題是:「如果國民黨沒有佔領臺灣,共軍是否還會對臺進行軍事行動?」
雖然說歷史無法重來,但可以試著去了解當時的局勢與氛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並放棄在臺彭的權利,盟軍將臺灣委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接管。接管臺灣的國民政府施政不當,貪汙腐敗民怨四起,伴隨經濟崩盤,一年多之後引爆228大動亂及後續血腥鎮壓行動。而在海峽對岸,國共內戰如火如荼進行,局勢不利國民黨,戰局不斷惡化,終於在1949年全面失守,並選擇逃來臺灣。自此原先與中共素無冤仇的臺灣澎湖就成為中國共產黨軍事行動的目標,演變到最後變成被宣稱為「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並承受被限縮的國際空間與武力威脅至今。

那麼中共對臺灣的主張,從以前到現在到底有什麼轉變?
從日本時代起,中共就曾主張臺灣應自日本統治下獨立,其扶植的臺灣共產黨,1928年甚至曾在其政治大綱中主張建立臺灣共和國。這樣的主張一直延續到二戰結束初期國民黨尚未全面撤退來台之前,1947年228事件期間,中共解放日報並刊載了毛澤東的演說,提及支持臺灣獨立。由此不難看出,在這個期間中共的確嘗試「赤化」臺灣,方式卻是由臺灣建立國家。之後因國民黨選擇全面撤退來臺,國共之間的恩怨就這樣轉嫁到臺灣身上,幾十年過去,國共逐漸走向和解,無端捲入糾紛的臺灣,卻依然深陷泥淖無法脫身,面臨中國的種種無理打壓與武力威脅。
因此大致可以這樣猜測:若盟軍未把臺灣交由國民政府接管,臺灣應不致於出現共軍武力犯台的局面,但臺灣會不會以其他方式「赤化」?這牽涉了當時國際局勢的複雜因素,就留給讀者去思考吧。

要特別強調的是,此文單純以簡單的方式讓讀者能去體會在數十年前的情境,可能未必如我們現在理所當然的想像。並期待能以客觀或是跳脫國共立場的角度,去看待過去歷史。也期望讀者討論時,能避免過多情緒性的解讀。

圖為1950年初國民政府在台北舉行的徵兵遊行,甫結束二戰夢靨的台灣人,又再一次莫名被捲入了戰爭。(來源:LIFE)

 

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被盟軍委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的臺灣,通用貨幣改用(舊)臺幣,由報紙刊載的物價1945年底大約維持白米一斤五元的水準。1946年逐漸失控,1947引爆228事件及血腥鎮壓,到了1949年,一瓶醬油竟要價萬元。最後發生了四萬舊台幣折換一元新臺幣的血淚歷史。



光復?中國政權初來台時,吃日本政權留下的,奔逃以後又靠美國的援助,台灣才不至於被中國國民黨毀個徹底,但這樣的政權居然還有臉說台灣的「發展」是自己功勞,擺出拯救者的姿態,如果沒有台灣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跟台灣人的豢養,中國國民黨們大概不是在海南島結束殘生就是在太平洋餵鯊魚,真不知道是誰該感謝誰。
---------------------------------
延伸閱讀:國民黨不想告訴你的事 http://goo.gl/VNeSzu


隨著二次大戰的結束,國共內戰開始從中國的東北延燒到華北,到了 1946 年 8 月演變成為全國性的戰爭。熊熊的烽火下,地處邊陲,被中國人認為不應當是祖國發展重心的台灣,卻成了國民黨政府後勤補給的最重要來源,各項台灣出產的物資被源源不斷的運往中國內地。以米糧為例,僅在 1946 年,就有一百多萬石的食米由台灣被運送到中國蘇北和華北充作軍糧。台灣在日治時期,一直都是米和糖的重要產地和輸出地,但是在 1946 年,台灣卻遭受到了前所未見的米荒,當時物資外流的嚴重程度可見一班。

除了各項物資的外流,資金也一樣的被國民黨政府撥轉到中國內地。二次大戰末期,台糖公司原來有 15 萬噸的存糖,是用來當作戰後復員與營運的資金。但是國民黨政府下令「接收所有日人存糖,撥歸中央,集運上海銷售」,所有的存糖都被無償的運往上海變賣。台糖失去了復員基金,只得向台灣銀行借貸。這樣的事例並非只有在台糖發生,國民黨政府也透過許多其他的公營企業,將其物資不斷的轉運大陸,再要求台灣銀行擴大放款給這些公營企業作為週轉資金。台灣銀行只有不斷加印貨幣,因而造成了戰後台灣嚴重的通貨膨脹。灣周遭及上空正在上演激烈空戰。

1944年10月12~16日,美軍航空母艦艦隊逼近臺灣,與臺灣駐軍爆發激烈空戰,史稱「臺灣沖航空戰」。經過此一戰役,日本在臺灣的航空力量近乎完全瓦解。隔年(1945)美軍攻佔菲律賓後,開啟了臺灣遭瘋狂空襲的命運。



unnamed.jpg1.jpg


台灣真實歷史!:七十年前,歷史上的今天!台灣總督"安藤利吉",依盟軍最容統帥第一號命令:於台北公會堂向台灣區受降主官"陳儀"投降!依國際法:台灣主權須待戰後的和平條約來決定:1951年舊金山和約!美國總統艾森豪回憶錄:「1951年的對日和約,結束了日本對台澎的所有權,但並未正式讓渡給中國,不論是共產黨人還是國民黨人!」1952年在台北所簽定的"中日和約":重述舊金山和約的規定,也未明定歸屬!
四十四年前的十月二十七日:二七五八號決議:「蔣介石代表」被驅逐!從此聯合國承認的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再也不是中華民國!而台灣國際地位呢?二七五八號決議:「解決的是中國代表權問題,而不是台灣主權問題!」故台灣如果延續"中華民國體制",亦不可能是獨立的國家!必須以台灣或其他,同時經過民主自決的名義加入聯合國!
本圖文轉貼自由時報自由廣埸,原作者:彭孟濤!感恩!另二篇,一篇為:1965年兩岸預言,原作為楊明紋!一篇為:南向政策,國際招生,國際外交實務生存問題,原作者:賴鼎銘!皆值得國際外交困境的台灣,反省檢討!感恩!

 



25 - 1 (3).jpg111.jpg

1945年二戰日本戰敗,10月25日政權交接,由國民政府代表盟軍接管臺灣。
這個日子長久以來被定為「光復節」,但也有不同觀點認為應該叫「終戰紀念日」、「淪陷日」、「再殖民日」、「被奴役日」甚至「臺恥日」,由此也不難看出這個日子背後的意義有多麼複雜。

但如果了解政權交接後的臺灣後續發生的事,相信許多人應該會同意,這個日子應該記住但不必慶祝。因為這一天之後幾年內,發生了這些事件:
1946
國民政府在臺灣施政不當,經濟急速惡化,社會陷入混亂
1947
228事件爆發,國府軍血腥大屠殺及長達數月的清鄉濫捕濫殺
1949
開始了長達38年的戒嚴
四萬塊舊臺幣兌換一圓新臺幣,許多人畢生血汗錢形同歸零
中華民國政府全面遷臺,正式將與仇家(中共)的恩怨帶來臺灣,自此臺灣又再次全面籠罩在戰爭陰影下,至今無解,為此也付出了無法計算的代價
約二百萬難民(將近臺灣原始人口1/3)湧入臺灣島
1950
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冤錯假案、暗殺、滅門事件不計其數

但在發生這些事件之前,當時的臺灣人對未來充滿希望,把夢想寄託在戰後的新中國上。由當時報紙社論不難看出,臺灣人認為自己的文化素養遠優於中國各省,人才輩出,我們將成為「一等公民」,也一定能成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沒想到語言隔閡、文化差異、衝突不斷,重要職位大多被外來者佔據,加上惡性通貨膨脹、經濟崩盤、工業停擺,不久後更引爆了228大屠殺。
夢醒得很快,也引起許多人開始思考:「臺灣是不是只能把夢想寄託在別人身上?臺灣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
這是一堂課,用多少人生命血淚和前途上的一堂課。而70年後的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嗎?

10月25日,一個應該記住但不必慶祝的日子。

延伸閱讀:
《被出賣的台灣》:http://goo.gl/cCKqkP

1946的悲劇:https://goo.gl/HvwBjr

1947的228:http://www.twmemory.org/?p=5079

1949的四萬換一塊:http://www.twmemory.org/?p=8083

1949的政府遷臺:http://www.twmemory.org/?p=4197

1950~的白色恐怖:
臺灣版與妻訣別書 http://www.twmemory.org/?p=8257

丁窈窕樹的故事 http://www.twmemory.org/?p=8229

1953死亡筆記本 http://www.twmemory.org/?p=8203


圖:1945臺北公會堂交接儀式合影(wiki)

本文同步刊載於
http://www.twmemory.org/?p=8537

Facebook:
http://facebook.com/twmemory

☆☆☆☆☆





圖為1944年10月朝日新聞報導,日方嚴重錯估戰果(美方實際僅2艘巡洋艦嚴重受損)。


471134_450293581658659_505276205_o (1).jpg





盟軍空襲台北,被遺忘的二戰歷史

 

16sino-letter03-articleLarge.jpg




 

曾經的日本總督辦公樓、現在的台灣總統府,曾在1945年5月31日的空襲中嚴重受損。

本月,台灣舉行了一場閱兵儀式,參與閱兵的有騎摩托車和山地單車的部隊,還有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編隊飛行,以及在卡車上揮舞着槳片的赤膊蛙人。閱兵結束後,台灣總統馬英九對一些二戰老兵說,他們擊敗日本人的貢獻並未被人遺忘。

「面對歷史,真相只有一個!」他說,「8年抗戰是中華民國政府主導的,抗戰勝利是蔣介石委員長領導全國軍民英勇奮鬥的成果。」

  • 檢視大圖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回憶錄中,退休哲學教授李日章回憶了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的狀況。

    Sean Marc Le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回憶錄中,退休哲學教授李日章回憶了1945年5月31日台北大空襲的狀況。

這個夏天,在台灣紀念抗戰結束70周年的各種活動中,馬英九曾多次以這種或那種方式重申這番話。紀念活動是為了提醒全世界,中國在擊敗日本的戰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領導抗戰的是蔣介石的國民黨,不是毛澤東的共產黨。共產黨人贏得了隨後的內戰,並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則逃至台灣。

但是,儘管國民黨在擊敗日本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認同,台灣仍有一些人抱怨,二戰中台灣遭受的一次毀滅性襲擊——美國轟炸機1945年空襲台北,導致大量傷亡——遭到了無視,官方沒有舉行周年活動來紀念它,也沒為死者樹立紀念碑。

這種認知的缺失是台灣複雜歷史的產物,延續到了目前的政治分歧之中:一些人認為台灣是大中華的一部分,另一些視它為獨立國家。在二戰期間,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清王朝在第一次中日戰爭中失敗後,日本於1895年接管了該島。二戰期間,曾有20多萬台灣人在日軍服役。學者認為,蔣介石的國民黨在戰後控制了台灣,但對台灣人在戰爭中的經歷沒有什麼興趣,尤其是美國盟友空襲造成的痛苦。七十年的時間距離,以及獨裁統治在台灣的結束,也沒能改變這種態度。

「共產黨在敵後打游擊。他們怎麼能代表中國的抗戰?所以,國民黨竭力要澄清這段歷史,」中央研究院的歷史學者陳儀深說。中央研究院位於台北,是政府資助的一所研究機構。 「但是,這與台灣之間沒有聯繫。這是國民黨昔日的輝煌。當時在我們台灣發生了什麼事呢?」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回憶錄中,退休哲學教授李日章回憶了台北空襲的狀況。當時他還是個孩子,由於盟軍的轟炸,他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離開台北。但是,他的一個妹妹留了下來。1945年5月31日下午,美國的B-24轟炸機投下炸彈之後,李日章的父親沖回現在台北太原街的屋子,召集其他人一起挖掘廢墟,但數小時後才找到早已發不出呼救聲的遇難者。

「戰爭結束後,我回來了,看到損壞的房屋,和我妹妹喪生的地方,」李日章在一次採訪中說。 「街道兩邊都有房子。本來是一些兩層的樓房,但那時已被夷為平地。」

相比在德軍倫敦大轟炸中喪生的4萬多英國人,或者在東京空襲和廣島、長崎的原子彈轟炸中喪生的數十萬日本人,預計約3000人的死亡人數並不多。但對台灣來說,這是一個創傷性的事件。轟炸導致逾1萬人受傷,還損壞了一些重要建築物,比如當時的日本總督府辦公廳舍,現在的總統府。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Chester Nimitz)上將在日記中寫道,116架B-24S將316噸炸彈投到台北,當時台北使用的是日文名「台北州」(Taihoku)。根據日記的記載,當天投到宜蘭附近的炸彈「取得了良好的破壞效果」。直到今天,未爆炸的炸彈還不斷在台北被發現,它們仍可能會致人死傷,也提醒了人們那段被埋葬的歷史。

「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需要更多地講述出來,」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被遺忘的盟友:中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在美國境外用的書名是《中日戰爭:1937-1945》)一書的作者拉納·米特(Rana Mitter)說。「兩岸對大中華區的抗戰貢獻進行同等的紀念是有必要的。並不是說沒有提到這一點,但廣義來講,台灣本土所發生的事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台灣政府行政機構發言人孫立群(Sun Lih-chyun)表示,儘管紀念戰爭結束的官方活動中沒有一場是專門為台北空襲舉行的,但紀念活動中會討論到空襲。

5月31日,學者舉行了一場專題討論會,公民社會團體在總統府對面的凱達格蘭大道上組織了一場紀念活動。但歷史學者陳儀深哀嘆沒有對亡者的正式緬懷和紀念。「在台灣,有關於轉型正義(民主國家對過去政府違法和不正義行為的補償,編者注)的討論,但不徹底,」他說。「亡靈無法安息。」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紐約時報》記者。

 父親節大家回家和爸爸團圓,共度佳節。但你是否知道,在60年前白色恐怖時代初期,有位父親寫了五封遺書和妻子兒女訣別的故事。
這張有如「死亡筆記本」的紙張,是二戰後路竹的第一位牙醫師黃溫恭的判決書,因加入匪黨組織罪名而判刑15年。但蔣介石大筆一揮寫上「黃溫恭死刑 餘如擬」,就決定了這位醫師及其全家人的命運。

黃溫恭被處決前四小時寫下五封遺書給妻子、兒子、兩個女兒和小姨。留給愛妻的信這樣寫著:
留給心愛的清蓮 1953.5.19 夜
永別的時到了。我鎮壓著如亂麻的心窩兒,不勝筆舌之心情來綴這份遺書。過去的信皆是遺書。要講的事情已經都告訴過妳了。臨今並沒有什麼事可寫而事實上也很難表現這心情。我的這心情妳大概不能想像吧……

無奈只抱著你的幻影,我孤孤單單的赴死而去了。我要留兩三點,奉達給最親愛的妳,來表現我的誠意。
蓮!我是如何熱愛著妳阿……這是妳所知道的。踏碎了妳的青春而不能報答,先去此世……唉!我辜負妳太甚了!比例著愛情的深切 感覺得慚愧……
蓮!我臨於此時懇懇切切地希望妳好好的再婚。希望妳把握著好對手及機會,勇敢地再婚吧! 萬一不幸,沒有碰到好對手,好機會,亦為環境等而不能再婚的時候,妳也不必過著硬心、寂寞的灰色的生活。我是切切祈禱著妳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總而言之,妳需要邁進著妳自己相信最幸福的道路才好。

我的死屍不可來領。我希望寄附台大醫學院或醫事人員訓練機關。我學生時代實習屍體解剖學得不少的醫學知識。此屍如能被學生們解剖而能增進他們的醫學知識,貢獻他們,再也沒有比這有意義的了。以前送回去的兩顆牙齒,可以說就是我的死屍了。遺品也不必來領。沒有什麼貴重值錢的,予定全部送給難友們。謝謝妳的很多小包、錢、及信。對不起。
嗚呼!最後的時間到了…緊緊地抱擁著妳的幻影我瞑目而去……。
再給我吻一回!喊一聲!清蓮!
黃溫恭

但黃溫恭的愛妻終其一生沒有看到這封信,也沒有改嫁。年華老去後,罹患阿茲海默症無法認得親人,只記得要隨身帶身分證,不然會被警察抓走。
黃溫恭的外孫女,前幾年在機緣巧合及自力救濟之下,才輾轉發現了被中國國民黨政權非法扣留了將近60年的外公遺書。
常聽到有人懷念「戒嚴時期」,或認為「白色恐怖」也沒什麼,也許有這樣想法的人,該把這個故事完整的看完。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記錄了好幾個像這樣的故事,誠心推薦每一個臺灣人都該閱讀: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508499038256

白色恐怖籠罩臺灣數十年,受害者不計其數。昨日,一位白色恐怖時期(和本文事件無涉),極權加害者的一員,宣布參選總統。他從不曾,為了過去那些不堪的所作所為,誠心懺悔表達歉意。若這樣的價值觀,依然受到許多人的認同,那麼背後又代表了什麼意義?
這一段白色恐怖的記憶,應該有必要再一次被喚醒,讓現在的人們了解轉型正義的重要。希望終有一日,我們可以逐漸走過這一段哀傷的歷史並記取教訓。


22sdfg3912se_2015-08-07_19-04-21.jpg



1923年1月15日,淡水三芝的源興居,誕生了一位日後主政台灣長達12年的男孩,他的名字,叫做李登輝。
 


11219630_885277128227072_464396319979694912_n.jpg



戰火中的日常:臺灣人如何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上)

作者:陳怡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895~1945年間,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在二戰(1937~1945)時,臺灣被定義為日本帝國擴張下的一個戰略基地,並被積極動員參與戰爭。

此一基本的事實,在不同世代的臺灣人間有著不同的認知。有一位教授常在大一課程中詢問學生:「二次大戰空襲臺灣的是哪一國?」,約有30%的學生回答是日本。

戰後的歷史教育中,日本一變而為成為「敵國」,連帶使得臺灣曾為日本殖民地,因此遭受盟軍轟炸的歷史記憶,都一併被錯置。

 

011.jpg





米英擊滅大東亞建設大觀。此圖為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為宣傳打敗東南亞的美英軍隊的海報。(原海報尺寸151×110公分,館藏號2004.006.0356)

其實,戰前跟戰後臺灣人歷史記憶的世代差異,在二戰時的臺灣人之間也同樣存在。根據學者周婉窈引用George Kerr的分析模式,在二戰期間臺灣不同世代可以粗分為老(日治初期為青壯年)、中(1895~1915年左右出生)、青三代。

青年世代則是戰爭世代,他們大致是1920年代出生,成長於戰爭時期。這些戰爭世代,受到日本軍國主義影響,因此其認同經驗迥異於其他世代。 

不同世代臺灣人的二戰經驗

1942年10月,皇民奉公會機關雜誌《新建設》刊載臺灣總督府保安課長的言論,表明了臺灣中堅階層對於「如何成為日本人」的政策有諸多反彈,如不熱衷推行「國語政策」(即日語政策)。他並舉了一個例子:

「最近從某人聽到的事情,在臺北巴士裡,巴士車掌以日語說:『下一站是終點站,請不要忘記東西』。話才說完,搭乘巴士的本島人有識者層,有兩三人以臺灣話說:『你不也是本島人,為什麼不用臺灣話說?』」

保安課長認為「國語政策」雖然在過渡時期,或許會帶來臺灣文化停滯,但最終將帶來本島人大眾「幸福的道路」,希望知識份子能夠改變反對的態度。

由這個例子可以窺見直到日治末期,中壯年以上的臺灣人,在思想上仍反抗日本統治;相對地,那時的青年世代,則大量接受了日本的戰爭思想灌輸,與父祖輩產生了不同的認同。

而日本之所以強烈希望動員所有的臺灣人,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總體戰」的戰爭形式有關,需要國家強力動員「國民」。在精神、物資跟人力上都支援戰爭。以下將從「總體戰」的立場進行論述,當時臺灣人如何在這場戰爭下生活。

 

021.jpg





日治時期,大詔奉戴日、陸軍紀念日、海軍紀念日等與戰爭相關的節日裡,街角會看到這種拿著勸募箱,向路人徵求國防獻金(拿來造飛機、軍艦)的人,多由婦女會組成。(出自《南方の據點臺灣寫真報道》,館藏號2001.008.0010)

日本帝國下的臺灣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本國開始推行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來形成輿論,使國民支持總體戰。1938年後,又推出日本帝國、東亞及東南亞「共存共榮的新秩序」。

到了1940年,近衛內閣正式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本國與滿洲國、汪精衛政權下的中國為經濟共同體,東南亞則為資源供給區,南太平洋為國防圈。

1939年時小林躋造總督接受訪問時,總結其治臺的三原則為「皇民化運動」、「工業化」以及以臺灣作為華南南洋經濟進出的據點,基本上就是隨著日本本國的政策,讓臺灣在二戰時扮演著在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向東南亞擴張的「南進基地」。

臺灣地位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更形重要,臺北帝大及臺灣總督府進行大量的東南亞調查,這些都是為了確立日本在進軍東南亞,能夠開發該地大量的天然資源,擴張日本人的生存圈。

 

031.jpg





梧棲街檜木漆器日本神龕。在皇民化時期,也鼓勵將祖先牌位換成日本式。(館藏號2004.007.0470)

成為日本人: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人

日本時代有很長的時期,總督府政策在於獲取臺灣資源,教育目的只有普及日語。雖然就學率逐年提高,但有很多的成年男女仍然不會日語。在戰爭時期,為了戰爭目的,以及塑造效忠日本的「國民」,致力於在精神上動員臺灣人,使其成為「皇民」,皇民化成為重要的目標。如何在社會各階層普及日語,也就成為首要課題。

所謂的「皇民化」運動,要求除了普及日語,廣設國語講習所外,在文化(取消報紙漢文欄等)、宗教(神道教信仰及寺廟整理運動)、改日式姓名(採許可制,因此直到1943年底只有2%的臺灣人改姓名,後期則大幅放寬規定)等各層面也被鼓勵日本化。

臺灣總督府透過各種團體組織來推動,先是透過社會教化團體,在1941年後,則成立「皇民奉公會」推動相關事務,試圖激起臺灣人成為日本人的熱情。

但是從許多戰後臺灣人的回憶中,很多人對於「皇民化」措施,只是消極應對。例如也有人表示如「改姓名」的原因,是預期對於子女就學,以及配給有較多優惠才改的,未必跟親日有甚麼關連。換言之,官方的所想跟臺灣人所接受跟所想的之間可能有所落差。

對於官方的應對,於不同的世代與階層,可能就有不同的想法,青年世代可能在學校受到更多皇民化思想而傾向支持戰爭,中老年世代可能就未必如此。那麼,戰爭發生的當下,臺灣人的日常生活究竟有什麼變化呢?


041 (1).jpg


臺灣電力的記憶,可以追朔到清國時期劉銘傳在臺北以小型燃煤發電機於北門、各衙門、祖師廟等地點亮了臺灣史上第一批路燈,可惜這樣的景象僅是曇花一現,很快就因經費不足而夭折。
1895日本治臺後,先於基隆及臺北等地以發電機小規模供電照明。經過篳路藍縷的各種波折,在1905年終於在龜山完成了臺灣史上第一座水力發電所並以輸電線連接古亭庄配電所供應臺北、大稻埕、艋舺地區用電。
之後用電需求激增,經過不斷的擴充規模及移轉總督府經營,各地的發電廠也陸續設立,如竹仔門發電所(位於今美濃)、后里發電所(臺中)、小粗坑(新店)。
1910年代,總督府開放電業民營,民營電氣會社興起,10年內各地的電氣、電燈會社紛紛成立。
但此類小規模的民營電力會社,已無法滿足人民的用電需求,故又在1919年籌辦「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進行大規模的電力建設,並陸續整併民營電力會社。
自此到二戰結束,又建立了許多規模龐大的電廠、發電機組,如日月潭、北部火力發電廠、圓山、萬大、新龜山、銅門…等等。
綜觀日本治臺的50年內,竟設立了多達62組各型大大小小發電機組,其中有近半數到現在都還在運轉中。
到了戰後在美援的挹注下,修建了五個大型火力發電廠,八個水力發電廠及相關輸配電設施,在15年內讓發電量增加了5倍。之後才是我們一般較為熟知的十大建設核能電廠及各電廠設置的歷史。

在80年前,松木幹一郎就任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大力任用臺灣人,於1934年、1937年陸續完成日月潭第一、第二發電所,總發電量14萬3500瓩,是當時亞洲第一大發電所。並進行北部火力發電所、霧社水力發電計畫。在他的努力下,使臺灣進入以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也被許多人認為是「臺灣電力之父」。

而就如許多的文明發展進程,臺灣有電可以用,是許多人努力下長期累積的結果。不管是戰後努力恢復電力的人、或是曾經籌劃偉大電力工程的前輩,我們都應給予這些為臺灣付出心力的人合宜的尊重與紀念。


 

22sdfg3912se_2015-11-03_19-23-50.jpg



 

 

unnamed (3).jpg


 

 1947年紐約時報關於228大屠殺報導的新聞圖片



f_10542133_1 (1).jpg


臺灣




f_10542133_1.jpg


臺灣




f_10542135_1.jpg


臺灣




f_10542136_1.jpg


臺灣




f_10542137_1.jpg


臺灣




f_10542138_1.jpg


臺灣




f_10542139_1.jpg


臺灣




f_10542141_1.jpg


臺灣




f_10542142_1.jpg


臺灣




f_10542143_1.jpg


臺灣




f_10542144_1.jpg


臺灣




f_10542145_1.jpg

1947年 紐約時報 對二二八大屠殺的報導

原文連結:http://select.nytimes.com/gst/abstract.html?res=F00E10FA3F5A147B93CBAB1788D85F438485F9

Formosa Killings Are Put at 10,000; Foreigners Say the Chinese Slaughtered Demonstrators Without Provocation

福爾摩沙人死亡人數上達一萬;外籍人士說 中國人屠殺未挑釁的示威者

March 29, 1947, Saturday
By TILLMAN DURDIN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
Page 6, 554 words

Foreigners say the Chinese slaughtered demonstrators without provocation Nanking, March 28, Foreigners who have just returned to China from Formosa corroborate reports of wholesale slaughter by Chinese troops and police during anti-Government demonstrations a month ago.
3月28日南京電,外國人士表示,中國屠殺沒有挑釁行為的示威者。剛剛由福爾摩沙返回中國的外國人士證實中國軍隊與警察一個月前在反政府示威活動中展開大屠殺。

These witnesses estimate that 10,000 Formosans were killed by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The killings were described as “completely unjustified" in view of the nature of the demonstrations.
這些見證人估計大約有一萬名福爾摩沙人遭到中國軍隊屠殺。以示威活動的態勢看來,屠殺被形容為「毫無必要的」。


The anti-Government demonstrations were said to have been by unarmed persons whose intentions were peaceful. Every foreign report to Nanking denies charges that Communists or Japanese inspired or organized the parades.
參與反政府示威的是一群手無寸鐵,以和平為意念的百姓,所有外電報導都否認有共產黨或日本人鼓動或組織示威遊行。

Foreigners who left Formosa a few days ago say that an uneasy peace had been established almost everywhere, but executions and arrests continued. Many Formosans were said to have fled to the hills fearing they would be killed if they returned to their homes.
幾天前剛離開福爾摩沙的外國人士表示,各地已經確立緊張的表面平靜,但是槍決與逮捕仍然持續進行。許多福爾摩沙人已經逃到山中,他們擔心一旦回到家中就會遭到殺害。

Three Days of Slaughter:
三日屠殺

An American who had just arrived in China from Taihoku said that troops from the mainland arrived there March 7 and indulged in three days of indiscriminate killing and looting. For a time everyone seen on the streets was shot at, homes were broken into and occupants killed. In the poorer sections the streets were said to have been littered with dead. There were instances of beheadings and mutilation of bodies, and women were raped, the American said.
一位剛由台北回到中國的美國人表示,中國軍隊三月七日抵達台灣後,展開三天的無差別屠殺與搶劫,任何人只要在街上被看到就被槍殺,房屋被闖入,所有的居民都被殺害,最嚴重的地方,街頭屍橫遍野,有些人的頭被砍斷,有些被分屍,婦女遭到強暴。

Two foreign women, who were near at Pingtung near Takao, called the 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ldiers there a “massacre." They said unarmed Formosans took ov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town peacefully on March 4 and used the local radio station to caution against violence.
兩位接近屏東地區的外籍女士稱中國軍人的行為「大屠殺」,他們說,沒有武裝的福爾摩沙人在三月四號和平的佔領市政府,並用廣播要求大家不要使用暴力。


Chinese were well received and invited to lunch with the Formosan leaders. Later a bigger group of soldiers came and launched a sweep through the streets. The people were machine gunned. Groups were rounded up and executed. The man who had served as the town’s spokesman was killed. His body was left for a day in a park and no one was permitted to remove it.
中國人被善待還被邀請到福爾摩沙人領袖的家中共進午餐,但是稍後,更大群的軍人到達,用機關槍對街上人民掃射,許多人被集合起來集體槍決,鎮上的發言人被殺害,他的屍體被丟棄在公園中一整天不准收屍。

A Briton described similar events at Takao, where unarmed Formosans had taken over the running of the city. He said that after several days Chinese soldiers from an outlying fort deployed through the streets killing hundreds with machine-guns and rifles and raping and looting. Formosan leaders were thrown into prison, many bound with thin wire that cut deep into the flesh.
一位英國人也描述發生在高雄類似的事件,福爾摩沙人佔領市政府,幾天後中國軍人由外港登陸,用機關槍、步槍搶劫與強姦婦女,共有數百人遭殺害。福爾摩沙人的領袖被逮捕入獄,許多人被鐵絲穿過身體串成一串。

Leaflets Trapped Many
許多人被傳單所騙

The foreign witnesses reported that leaflets signed with the name of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promising leniency, and urging all who had fled to return, were dropped from airplanes. As a result many came back to be imprisoned or executed. “There seemed to be a policy of killing off all the best people," one foreigner asserted. The foreigners’ stories are fully supported by reports of every important foreign embassy or legation in Nanking.
外國見證人表示,飛機灑下一張由蔣介石簽名,保證寬大,力勸所有在逃難的人返回家園的傳單,結果許多人回家後遭到逮捕與槍決。一位外籍人士補充,看來有個政策打算殺害所有的菁英,這些外籍人士的故事得到所有重要外國使館與南京官方的證實。

Formosans are reported to be seeking United Nations’ action on their case. Some have approached foreign consuls to ask that Formosa be put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Allied Supreme Command or be made an American protectorate. Formosan hostility to the mainland Chinese has deepened. Two women who described events at Pingtung said that when Formosans assembled to take ov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town they sang “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據報導,福爾摩沙人正要求聯合國採取行動,有些人聯繫外國大使,要求將台灣交由聯軍最高統帥治理,或是成為美國的保護地。福爾摩沙人對中國人的敵意已經加深,兩位描述發生在屏東事件的女士表示,當福爾摩沙人佔領市政府時唱的是美國國歌。

臺灣
毆打!毆打!毆打?! - 228事件時的「忠義服務隊」及 圓山事件

228事件爆發後,國民黨政府曾派間諜許德輝(化名高登進)在臺北組成「忠義服務隊」,透過許的人脈找了流氓及特務共250人,再招募不知情的學生共1200名「共同維護治安」。這些流氓及特務四處毆打及燒毀外省人商店,擴大事端,製造派兵鎮壓的藉口。之後軍隊更將忠義服務隊中無辜學生於圓山倉庫廣場前集體射殺作為代罪羔羊。
隨著各種史料如「台灣二二八事件反間工作報告書」、「台灣二二八事變報告書」的出爐,這些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一一浮現。其他不為人知的事情,還有多少呢?

(圖:事件當時,軍隊將機槍架於消防車上沿街掃射,出自wiki)

「上午10時,柯遠芬引導楊亮功到圓山陸軍倉庫前面廣場,指遍倒在廣場上的數百個死屍說:這些就是昨晚進攻這個倉庫,被國軍擊斃的奸匪暴徒。楊亮功無言。後來楊亮功對他的跟隨人透露:倉庫附近並沒有戰鬥過的跡象,死者都是十八、九歲的中學生,又沒有攜帶武器……這數百名十八、九歲的中學生,應是昨晚在市內各派出所維持治安,而機槍步槍齊響以前,被憲警,林頂立的『行動隊』和許德輝的『忠義服務隊』所拘捕、押到圓山倉庫前面廣場,被國軍擊斃的。」
- 林木順《台灣二月革命》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在事件中代表民間立場與政府部門談判,但是處委會治安組忠義服務隊的角色卻十分詭異,原本應該是維護治安功能的該隊,卻是民間眼中「公然打劫、威脅良善、結隊橫行、假公報私,勒索案殺」的流氓。(引自林木順,台灣二月革命;蘇新,憤怒的台灣)原來,忠義服務隊是警備總部之下的單位 ,在新出土的檔案中這個事實得到印證。忠義服務隊總隊長許德輝在呈軍統頭子、保密局長毛人鳳的「台灣二二八事件反間工作報告書」中,詳述他於2月28日晚經軍統台灣站站長林頂立、陳儀之弟公銓引見陳儀,面准創立忠義服務隊應急制變的經過,乃召集台北二十二處角頭流氓成立二十二分隊,加上特務隊三十名共二百五十人,許氏為總隊長,台北市警察局第一分局為總隊部。該隊經運作設於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治安組之下,而不知情的台灣大學及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共一千二百名與之共同負起維護治安之責。但忠義服務隊中的流氓實則在燒殺擄掠,燒毀外省人商店、毆打外省人,一方面造成民眾對處委會的懷疑,一面製造中央派兵鎮壓的藉口。(引自吳濁流,台灣連翹)而可憐的是,諸多單純的學生在軍隊上岸後被集體屠殺於圓山,成為忠義服務隊的代罪羔羊。
軍統方面的「台灣二二八事變報告書」中著力誇大該系在事件中的功勞,指忠義服務隊的反間工作在「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各地亦有如法進行,收效宏大」。陳儀當局一面向中央誇大事件的嚴重性,一面又透過特務與流氓翻雲覆雨、擴大暴亂,忠義服務隊僅是其中一例,這是什麼樣本質的統治當局?」
- 陳翠蓮教授 淺論情治機關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
228事件時的「忠義服務隊」及 圓山事件

228事件爆發後,國民黨政府曾派間諜許德輝(化名高登進)在臺北組成「忠義服務隊」,透過許的人脈找了流氓及特務共250人,再招募不知情的學生共1200名「共同維護治安」。這些流氓及特務四處毆打及燒毀外省人商店,擴大事端,製造派兵鎮壓的藉口。之後軍隊更將忠義服務隊中無辜學生於圓山倉庫廣場前集體射殺作為代罪羔羊。
隨著各種史料如「台灣二二八事件反間工作報告書」、「台灣二二八事變報告書」的出爐,這些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一一浮現。其他不為人知的事情,還有多少呢?

(圖:事件當時,軍隊將機槍架於消防車上沿街掃射,出自wiki)

 



twmemory_004839.jpg

吳文馨

公開分享  -  上午12:26
 
這個被國民黨槍斃的年輕女孩

這個年輕女孩叫做施水環,她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都沒做過,就被國民黨抓去牢裡痛揍與刑求,揍到一個清純美人的臉都腫得不成人樣。59年前的今天(1956年7月24日)就這樣被國民黨政府拖去槍斃了,年紀僅31歲,留下了六十九封寫給她母親的家書。

她的第2封家書:
「媽媽您不要煩惱,我們期待辦事清明的法官給無辜的我們澄清這次遭遇的災難,我們是善良的老百姓,我們的一輩子不敢做違背政府法令的事。」

她的第8封家書:
「每晚夢見慈祥的媽媽跪在神前為了您兒女祈禱」

她的第9封家書:
「可是我的心仍然的沉重,聖誕節來臨了,祈求上帝使我們明年可在家團圓,過快樂的聖誕節。」

她的第10封家書:
「只要健康,我們總有一天能夠見面的,我們都不要失望,應該祈禱上帝賜給我們平安,早日恢復自由。」

她的第26封家書:
「親愛的媽媽,今晚不知怎麼的,心裡難過得透不過氣來,眼淚直在眼裡打轉。但我仍咬緊嘴唇拼命地忍耐者,因為我知道我不應該再為了媽媽哭泣,這樣更會引起媽媽的悲傷......」

她的第67封家書:
「最後願上帝的保佑及公正的法律能賜給我們一家人無受冤枉地度過這一大苦難,並讓我們早日回復自由,共享團圓,阿們!願主和您同在。」

她的最後一封家書:
「我每清早如媽媽所囑讀聖經和祈禱,祈求神的恩待。願上帝的恩典降臨在我們全家人身上。阿們!敬祝平安!!」

當然,施水環再也沒有見到她的媽媽。而這段國民黨濫抓濫刑的白色恐怖歷史,也即將在國民黨主導的新課綱當中模糊化與消失,而一堆腦子被國民黨洗成蠢庸貨色的人竟然到現在還不知道這群高中生在反什麼。



未命名.png


228事件於1947年2月底爆發後,3月8號中華民國國軍陸續登岸增援進行全島血腥鎮壓。約同一時期(可能從3

1月11日起,持續約數週),臺灣各界菁英一個接一個遭特定人員以各種理由約出後人間蒸發或被發現遭凌虐至死。
而到了3月20日,陳儀以中、日文頒佈了「為實施清鄉告民眾書」,宣告了清鄉行動的開始,後續實施了九個月。軍警人員藉此深入民居清查戶口,濫補濫殺,更多的臺籍菁英消失或屍首被尋獲,更透過檢舉、密告與連座剷除異己,整個社會信任完全崩解,風聲鶴唳的緊張氣氛,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政府全面逃來臺灣之後開啟的白色恐怖時期。許多僥倖躲過228事件屠殺、清鄉的倖存者,在白色恐怖時期也難逃清算處決的命運。
947年3月20日,228事件邁入了「清鄉」階段。


twmemory_009146.jpg


 
【臺灣歷史上的今天】
1984.4.26 美麗島事件受刑人獄中集體絕食

32年前的今天(1984.4.26)四位美麗島事件受刑人黃信介、張俊宏、姚嘉文、林弘宣,在獄中展開絕食行動,支持者也成立「美麗島政治犯絕食聲援會」聲援,並於義光教會(林宅血案發生地)展開絕食。
一波又一波追求自由民主的浪潮,臺灣一點一點邁向正常,現在許多我們習以為常認為理所當然的權益,背後是多少人冒著危險犧牲自由甚至失去生命、失去親人所換來,過程中甚至要承受輿論攻擊與各式各樣的醜化與污衊(如圖)。要花幾十年的時間,才能讓社會一起往前一小步,距離一個正常的臺灣,道路依然遙遠,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的努力。

謝謝為這塊土地犧牲奉獻爭取權益的前輩們。

圖翻攝自《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1975~2000》



1.jpg










臺灣

台灣人的血與淚~~~
時間回到1980年,當年擔任省議員的林義雄,因美麗島事件入獄才一個星期,2月28日這天中午,竟慘遭滅門,除了太太探監幸運躲過一劫,大女兒林奐均身中六刀,奇蹟似撿回一命,老母親跟六歲雙胞胎女兒,都遭殺害慘死家中。田媽媽說:「阿嬤蜷曲在那裡,可能叫小女孩快跑,所以兩個雙胞胎(陳屍時)嘴巴都含著糖果。」
一次三條人命,人在獄中的林義雄不知情,交保時原本開心要跟家人相聚,沒想到,等著他的是天人永隔的痛徹心扉。時任林義雄秘書的立委田秋菫表示:「那個是我這輩子,聽過最淒厲的男人的哭聲,多年後我問他:『林律師,你後不後悔?』他低下頭想了一下回道:『我不後悔,但是很傷心。』」

 



unnamed.jpg

柯文哲二二八紀念日演講稿 (2015.2.28)

所有關心二二八事件的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是二二八事件68周年紀念日,我和許多在場的朋友一樣,是以受難者家屬的身分出席這個紀念會。在我的印象中,每年的二二八,我的父親總是留著眼淚從法會回來。看著父親的眼淚,我很心痛。但是我知道,我的父親想到他的父親內心有更多的痛苦。

在1947那個悲傷的年代,台灣人民有不少人失去了親人、失去了朋友。台灣社會失去了一批菁英的知識份子,最後在台灣的歷史留下長期的恐懼、沉默和隔閡。在人與人之間築起了一道看不見卻冰冷的高牆,直到今天還在分裂這個社會。

做為受難者之家屬,內心當然沉重,但也因此讓我們更堅強。二二八的痛,有多痛?該是痛到無法言語。因為我的父親不願跟我講他父親的故事,他不希望上一代的痛苦,下一代繼續承擔。因此我是從照片認識我的祖父,從歷史認識他,從我父親每年在二二八紀念會的眼淚中認識我的祖父。

我的祖父柯世元先生台北師範畢業之後,在新竹的小學教書。不管是皇民還是國民,這些都不是他自己決定的。他只是一個台灣人,一個認真做事而且安分守己的台灣人。即使這樣也不能免於時代的悲劇,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也許只是一名知識份子的身分,就足以被清鄉的國民黨抓去關、抓去打,出獄後臥病3年而死,死的時候54歲。

祖父過世的時候,因已臥病3年,家境一貧如洗。我父親只有足夠的錢買一套新的內衣褲送我的祖父離開這個世界,在我祖父入殮時連一套完整的新衣服都沒辦法,這是我父親一輩子的遺憾。二二八事件造成上一代的家破人亡,也剝奪了我父親升學的機會,這是他的另一個遺憾。

二二八,傷害我祖父的生命,傷害我父親的人生,傷害我的感情。

一個二二八事件造成柯家三代人的痛苦,許多受難者的家屬應該也是有同樣的痛苦。在我參選台北市長初期,我的父親極力反對。他說:我在二二八失去了父親,我不要以後再失去兒子。為了這句話,讓我開始思考我們要留下甚麼樣的台灣給下一代?也因為這一句話,我下定決心參選。

台灣人要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台灣人要做台灣這一片土地的主人!

四百年來,這塊土地的政府一直換,但是台灣是我們的故鄉,這個不會改變。我常說:我們改變的現在是下一代的未來。有真相,才有原諒。有原諒,才有和解。有和解,才有和平。不讓歷史的悲劇再發生在我們的子孫身上,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政府有公義,社會才有和諧,國家才有將來。親愛的朋友們,紀念二二八是為了面對歷史、還原真相,讓台灣社會重新站起、繼續前進。今天柯文哲以受難者家屬的身分參加這個紀念會,期待台灣社會不再有遺憾,而能充滿愛與和平。謝謝各位。

〔 資料來源: 柯文哲Facebook | 引用網址/留言討論 〕



1111.jpg





臺灣


1916年,為了載運絡繹不絕的北投溫泉遊客,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增設了新北投線,終點站新北投車站,從此成為見證了北投溫泉記憶的代表地標。 1988年隨著新北投線結束營運,新北投車站走入歷史後,車站拆解、重組於彰化縣台灣民俗村內供遊客參觀。 
20多年後,在許多人努力下,新北投車站終於在2014年拆解回到北投,但遺憾的是至今尚未確定可以回到原址重組。
近日傳出一起令人失望的消息,在今年三月四日臺北市政府之「新北投車站重組位置跨局處會議」,在這場未對外公開的會議中,會議記錄記載「已由柯市長裁示新北投車站重組位置以D方案(離原址約五十公尺)為原則」。
反對原址重組的主要意見是認為會「妨礙交通」,但一直未有交通局的評估報告。到底會如何影響交通?影響多大?有沒有改善的空間?至今沒有具公信力的客觀評估。
距離新北投車站回到自己真正的家,只剩50公尺了。罕見的鐵道終點車站之T字垂直關連、出站後與公園、溫泉博物館(原北投溫泉浴場)的位置歷史脈絡,差了這50公尺,中間無形的牽連就斷了。古蹟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有形的實體,如果只是將硬體組裝收工了事,他終究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障礙物。
請大家一起來關心,支持「新北投車站」回到原址重組,重現完整的北投溫泉文化及鐵道記憶,讓新北投車站,有靈魂的重生。



新北投驛.jpg

對日抗戰是哪方史觀 這張護照見端倪


unnamed.jpg

2015年08月21日17:39 

前總統李登輝接受日媒訪問時提到二戰期間的台灣人「身為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台灣對日抗戰當然不是事實」相關言論引發風波,而有網友轉貼1933年國民政府,開出給中華民國國民前往日本國台灣台北州護照的照片,指出當時台灣的確是日治時期,沒有對日抗戰這種事情。

筆名「史努比」的前媒體工作者,在《想想論壇》投稿「【皇民】紀念對日抗戰70週年,該吃藥了」文章,內文指出二戰時期台灣人就是日,抗日相當莫名其妙,二戰期間台灣是日本帝國領土,是舊中華民國史觀中的敵方,參戰的台灣籍日本兵是國軍的敵軍,並且貼出1933年國民政府對中華民國國民開出的前往日本國台灣台北州護照,護照上寫著「國民政府外交部,發給護照事茲有王貽檉,取道,前往日本國,台灣台北州七星郡,北投庄七五番地,友邦地方文武官員妥為照料遇事襄助,須至護照者,中華民國 貳貳年 五月 拾壹日」。

作者指出,純粹以舊ROC史觀去紀念終戰70週年,對台灣人而言不但矛盾、不符事實,也是一種侮辱。(劉人豪/綜合報導)


一張1930年代北投溫泉遊覽地老照片。



twmemory_006422.jpg


關於臺灣縱貫線鐵路,內容以臺北捷運來比喻:「劉銘傳角色像黃大洲,而且完成幾小段,日本人像陳水扁,完成主線。」這個比喻蠻有趣的,但有些地方不大精確:
劉銘傳建設的鐵路位於基隆至新竹間,因路線選擇、施工品質、人力等問題實用性有限。日本人治理臺灣後,決定把整條路線幾乎砍掉重練,走的路線也不同。
而陳水扁接手的臺北捷運木柵線,的確也曾是經歷火燒車、爆胎、原廠馬特拉撤離、行控電腦大當機、土木工程數百隻樑柱出現裂縫的爛攤。但最後終究沒有整個砍掉重練,只能算部分重練。所以以臺北捷運做例子並不完全貼切。

無論如何,劉銘傳在臺灣率先建設鐵路是無可抹滅的事實。以當時能掌握的資源、人力、工業基礎,能把鐵路實作出來行車,雖然實用性有限,已相當不容易。
但也不能刻意忽略日本時代,在長谷川謹介主導下於1908年完成全臺縱貫鐵路貫通,對臺灣造成徹底深遠改變的歷史。
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記得的人事物。



2015-08-04_23_50_11-000013112304500811.jpg



左圖為名攝影家李釣綸1935年拍攝之淡水線火車(出自wiki),地點在芝山岩道平交道。右圖為約同一地點google map街景,約為今日臺北市士林區捷運芝山站旁福國路一帶。
 


1.jpg









25 - 1 (1).jpg


** 赴日免簽是他的功勞,不是馬英九的政績。****

…… 轉:前駐日代表許世楷年輕時的照片,當時他 38 歲。 
 

12 - 1.jpg


 

赴日免簽是他的功勞,不是馬英九的政績。


聽老先生談推動赴日免簽的過程,2005 年他在日本就開始推動了,尾刀王馬英九老說這是自己的政績。後來外交部去跟其他國家談免簽都是拿日本的例子遊說。

連結在此: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4-28/59517



老先生的學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
(1957 年)
日本文部省留學獎學金
(1959 年)
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碩士
(1962 年)
日本東京大學法學博士
(1968 年)

因為在日本參與台獨組織,遭中國國民黨列入黑名單禁止回臺長達 33 年 (1960 年至 1992 年)。

1943年台湾有60万青年自愿报名参加日军

近代以前的台湾岛像世界大多数地区一样,存在多种宗教、种族、帮派团体,但缺乏近代意义上的认同政治。即使1895年的台湾民主国也只是地方官府和士绅临时拼凑的团体,缺乏信任的纽带与合作的习惯。他们的失败可以视为日本优势力量的自然结果,但土崩瓦解的程度就足以证明他们的公关符号有名无实。日本统治期间,日裔台湾居民的活动比其他族群要积极得多。

无论评议会还是民间结社,他们发挥的作用都超出了他们在居民当中所占的比例。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所的《台湾独立运动报告》(1956年8月8日)称:"台湾同化会是首批通过有组织的运动来寻求台湾人政治自由的组织之一,由日本自由主义者板垣退助在1914年成立。该组织的目标是迫使台湾人同化并融入日本帝国,同时为台湾赢得法律上的平等地位。该组织在1915年受到日本政府的镇压,因为日本政府害怕板垣的计划会暗中破坏日本在台湾的经济发展计划。"

一战前的台湾本土势力既离不开日本开明人士的提携和保护,又突不破日本保守人士的限制和压迫。梁启超的朋友和"台湾议会设置运动"的元老林献堂曾经依靠田川大吉郎议员的引介,游说台湾军司令官福田雅太郎。结果福田贲然做色,给他兜头一盆冷水:"你说什么民族自决,还说如果议会设置请愿如果没被采用,独立的趋势便会上升,那时候正是我的任务了。我可是奉维持台湾治安的大命而来。做得到的话,你就做给我看看。"台湾议会设置运动果然失败了,但种子已经播下了。(黑田胜美:《福田大将传》,1937,第367页)台湾文化协会和台湾地方自治联盟相继成立,孵化了大正时代的本土运动。

新竹人蔡式毂留学明治大学以后,出任台湾律师协会理事,企图延续同化会的路线,成立了台湾民党。他们像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黑人团体一样,希望通过同化争取平等权利。蔡式毂甚至提出:台湾人也应该像台湾的日裔居民一样服兵役。民党不肯接受他的提案,因为台湾士绅对军事的看法完全不同于日本武士。日本社会崇拜武士,台湾社会恐惧兵役。据说台湾近代化之父后藤新平曾经总结台湾人的特性,其中包括怕死。其实这样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台湾和日本之间,而且存在于所有吏治国家和封建国家之间。封建主义是日本和欧洲近代化成功的共同基础,比明治维新的任何政治决策都重要得多。

台湾的大部分居民不以武德著称,而为数不多的日本人和高砂部落民却积极入伍。日本总督府的政策既可以视为歧视,又可以视为照顾,然而无论如何解释,事实上都满足了所有各方的真实希望。只要政权继续由总督府垄断,这样的安排就足以保证大家各得其所,然而如果有人想把台湾从地理名词变成政治共同体,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原则就不能含糊其辞。台湾民族运动迅速激起了日裔台湾人的反应,他们成立了自己的政党"台湾改进党"。他们提出兵役和兵役税自由选择的建议,实际上就是认为本土派想占自己的便宜。"虽然同为日本国民,但与内地人相比,义务负担过于轻减的本岛人诸君,应自己积极地唤起舆论,将兵役义务以所谓的壮丁税来填补,当作到服兵役义务为止的过渡性办法,将之拿来充当台湾驻屯军所需军费的话,在形式上,就是负担了三大义务之一的兵役义务。"(《台湾时事新报》173号,1937年11月12日)

各方博弈的结果,就是军国民主义性质的公立基础教育扩张。日裔台湾人的入学率接近百分之百,没有多少提升的余地。本土社会的就学率最初微不足道,在二十世纪初叶直线上升。1916年达到超过百分之十,1919年超过百分之二十,1929年超过百分之三十,1935年超过百分之四十,1939年超过百分之五十。中学毕业生都经过了军事训练,回乡就会变成当地预备役的核心。普及教育一旦完成,总体战的准备工作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良兵"和"国民"即使不是同义词,也是非常接近的近义词。新一代的国民不会像老一代的居民一样,自外于本乡的治理。

总体战和民主化的关系,在殖民地的特殊环境下表现得特别突出。1935年的改革大幅度提升了各州各市的自治权,将州会和市会升级为议决机关。议决机关有权决定岁入和岁出的预算,征收各种税费,设置和处分本自治体的存款存粮和公债。日本战败的速度太快,以致于制造"国民"的流水作业线没有来得及走完。台湾直到战争结束,仍然只有志愿兵和民团,然而许多迹象表明,新生代的政治性格已经不同于老辈。1942年,台湾志愿参军的人数相当于最高限额的417倍。1943年,报名人数相当于限额的600倍。

1943年的报名人数高达六十万,而1940年的适龄(17-30岁)兵役人口也不过六十三万。公立学校的学生表现特别积极,可见"灌输日本国民精神"的教育收效甚大。民党十六年前(1927)认为不可接受或不宜操之过急的内地(日本)-台湾平等化计划,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障碍可言。末代总督安藤利吉征召以中学生为核心的自卫队,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如果美国军队这时在台湾登陆,肯定会领教全民战争的滋味。对岸的国民政府军队在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其实不如日本,然而习惯明清募兵制的大后方社会已经难以忍受。《抓壮丁》一类讽刺剧与其说证明了蒋介石政府特别残暴,不如说证明了他统治的区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日本人刚刚从大清手中接管台湾的时候,台湾的大多数居民同样很难称为"国民"。日本人的训练以人为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欧洲人以自然方式在长时间内实现的"国民塑造"。

台湾本土派的各种团体,在大正末年和昭和初年仍然高度重叠。总体战象一把利刃,将左派和右派分开。右派的领袖大多是乡绅或资本家,无意跟体制对抗。林献堂和吴三连都在总督府的游说之下,呼吁他们的支持者为"皇国"奉献热忱。左派的台湾民众党和台湾人民解放协会在岛内无法立足,渐渐销声匿迹。林木顺和谢雪红的台湾共产党公开打出了台湾民族独立的旗号,赢得了毛泽东的赞许,但在共产国际解散以后,几乎完全丧失了活动能力。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对台湾左派组织的支持力度远远超过共产党。

李友邦的台湾独立革命党宣称:"本党宗旨为给台湾民族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一切势力。在国家关系上,脱离其统治,而返归祖国,以共同建立三民主义的新国家。"(《台湾独立革命党党章》)"台湾民族"和"返归祖国"并列,充分体现了该党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独立革命党的意识形态主要源于台湾共产党首先提出的"台湾民族论",但他们的革命经费离不开国民党的资助。

1939年,党中央第一次会议指出:"祖国的抗日战争获得最终胜利之时,并不保证台湾革命一定成功。但万一祖国的抗战失败,则等同于台湾革命的前途无望。"李友邦本人称之为台湾革命的两面性格。1940年,台湾独立革命党/台湾民族革命总同盟/台湾国民革命党/国民党台湾党部/台湾革命党/台湾青年革命党联合形成台湾革命同盟会。

同盟会在陪都重庆出版了政治杂志《战争中的中国》,宣传本会的宗旨:"如果在福尔摩萨的福尔摩萨人能够将革命更加有效地开展起来,毫无疑问将会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活动构成沉重打击。这就是台湾革命同盟会的首要目标。自从中日战争爆发以来,福尔摩萨的革命者就开展了福尔摩萨的各种起义,并制造了一系列的破坏和动乱……中国的抗日和福尔摩萨的革命是一个事业的两面,不可分割。"台湾革命同盟会和越南国民党、西藏革命党、韩国临时政府、马来亚国民党都是国民党后期泛华夏主义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各组织和国民党的关系以共产国际各支部和苏联共产党的关系为模版。
本土派无论左右,真正体验到亚细亚孤儿的悲哀,都要等到战争结束以后。林献堂最初打算用他对付日本总督的手段对付蒋介石,很快就陷入自身难保的境地,不得不逃回日本。廖文毅在东京成立了台湾民主独立党和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不断向麦克阿瑟将军和美国历届政府请愿。

左派的命运更为悲惨,因为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武力。国民党一旦站稳脚跟,就把李友邦打成共谍枪毙。谢雪红尽管知趣地放弃了台湾民族独立论,还是没有逃脱红卫兵的魔掌。大正民主、甚至昭和战争时期都没有出现过的沉默,从此笼罩了第一代塑造成型的台湾国民。
 
相片
5 次 +1



12.jpg






twmemory_007602.jpg


鄉原古統繪於日本時代的臺北名所「北投溫泉」畫作,約創作於1920年代,取景地點疑似是北投公共浴場附近一帶(今北投溫泉博物館)。

鄉原古統(1887-1965),本名堀江藤一郎,日本畫家,1917年(日大正6年)受臺灣總督府之邀來臺任教,先後在臺中中學、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臺北第二中學校,臺北高等女子學校教授美術,著名的弟子如陳進、林阿琴、邱金蓮、周紅綢…等人,除了在校教授美術外,也積極在臺組織美術相關的畫社,1927年(日昭和2年)與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木下靜涯四人仿照內地(今日本)的帝國美術展覽會模式,在臺灣催生一年一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1930年(日昭和5年)和臺、日籍畫家共組東洋畫會「栴壇社」,在臺20年間對臺灣東洋畫與美術有著深遠的影響與貢獻。

 

 228連假即將來臨。說起228,有人說是查緝私煙造成的,有人說是政客消費的語言,但到底228是什麼?只有透過充分了解才算踏出弭平傷痕的一步吧?若是刻意的迴避或遮掩,恐怕陰影永遠不會有落幕的一天。

這一起發生在1947年2月的事件,是二戰結束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臺灣人從欣喜若狂迎接新政權,到兩年後民怨沸騰累積到極限,終至引發動亂及後來的血腥鎮壓。一起來看看到底從二戰結束後到隔年臺灣發生了什麼事吧!
 



unnamed (3).jpg


臺灣


今日清晨3:57,臺灣南部爆發6.4級規模地震,造成多處大樓倒塌及居民傷亡,狀況嚴重的地點,依然有許多人受困等待救援。

由臺灣歷史來看,嚴重的地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一次,目前記錄傷亡最慘重的三次地震為:
1. 1935年4月21日 新竹-臺中 7.1 級地震,3276人遇難
2. 1999年9月21日 集集 7.3 級地震 2415人遇難
3. 1906年3月17日 梅山 7.1 級地震 1258人遇難
2011年日本甚至發生9級規模的大地震,不但引起海嘯,更導致福島核電廠災變,至今難以收拾。

位於地震帶的臺灣,面對地震是無可避免的宿命。從建築耐震到地震預警、防災、救災的計畫與演練,我們都還需要再更加努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地震中,也讓臺灣人彼此心繫在一起。

今天,我們都是臺南人。一起為災區的同胞祈福~
 

1.png








承恩門建於清光緒10年(1884),是目前唯一保留原貌的台北城城門。

1960年代北市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計畫將臺北城門全面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北門因所在地即將興建高架道路預定被拆除(後來在各方奔走下繞道未拆)反而逃過此文化浩劫,曲折的成為唯一保留原貌的臺北城門,但旁邊的高架道路已嚴重破壞景觀。

 

 

 

日本時代約1927~1933年間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今國立臺南一中)校門老照片

臺南第二中學校創校於1922年(日大正11年),原址原為專收日籍學生的竹園小學校,後來小學校遷至花園町改名為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今公園國民小學),原有校舍則移交給新創立的州立二中使用。

因為校舍建於地勢較高之沙崙上,清領時期舊稱此處為西竹圍,日本時代改屬竹園町,也因此又有「竹園崗」的別名,戰後校名從「二中」改成「一中」,成為現在的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twmemory_005785.jpg


日本時代花蓮港廳吉野移民村一景

吉野村是日本政府在台灣第一個官辦移民村,居民大多是由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前來的日本人到台灣花蓮移民,並依著其故鄉內的吉野川而將此地更名為「吉野」,因為日本新移民的加入,設立並奠定了現代花蓮的開發基礎,也留了諸多日人生活所留下的遺跡。(文:灣生回顧錄)

在此也要向團友推薦一本書:灣生回家
日本治臺50年間,有許多日籍住民或移民在臺灣這塊土地深耕、延續第二代,二戰結束後,在臺灣的日本人全數遭遣送回日本,當然包含這些在臺灣出生的「灣生」,被迫回到那個不屬於自己的「故鄉」,因而發生一則則至痛的訣別故事…。

 

 

 找野球歷史

(野球講古塾)貼出了一張老照片,有沒有團友知道照片的拍攝地點呢?

 

張苕哲

【No.323+1】維也,把時間拉回到1966年10月,阿公剛退伍不久。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林業公司任職;可是上班地點卻遠在高雄六龜山區的作業現場。那天一早,阿公背著簡單的行囊,從故鄉東勢出發,再從豐原轉車南下,坐了五、六個鐘頭的火車才抵達高雄。

維也,阿公當年搭乘的火車是由蒸汽火車頭(Steam Locomotive)牽引的「普通列車」,一般稱之為「慢車」。這種「慢車」逢站必停,有時候一停就是半個鐘頭,等...等...等得乘客個個都窩著一肚子火,真是名符其實的「火車」。

接著搭乘「高雄客運」開住六龜的班車。一部車頭凸型斑駁老舊的巴士,引擎發出奇怪的聲響,喀啦...喀啦的行駛在崎嶇不平的碎石泥路上;坑坑窪窪,塵土飛揚,顛簸了三個多小時,好不容易才到達目的地–六龜。

六龜位在高雄東北部山區的小村落,地處荖濃溪縱谷西岸的河階上。她給阿公的第一個印象是:山明水秀,古樸自然,宛如一幅潑墨山水畫,充滿了詩情畫意。六龜地名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庄後的「三枝尖」和庄前溪畔的「三大巖」亦稱為「三尖石」,前後相對有如六隻烏龜的形貌,故稱「六龜」;二說是,荖濃溪河床中有六塊巨石,狀似烏龜,乃稱之為「六龜」;三說是,鄭氏王朝時,從台南被西拉雅族(Siraya)侵擾而避難至此的平埔族「Lakuri社」的移居地。

從1966年到1970年間,阿公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足跡幾乎踏遍了「老濃溪流域」和「楠梓仙溪流域」的大小山岳。記得當年高雄客運的班車只開到「頂新發」,往上走的荖濃、寶來、高中、桃源勤和、復興、梅蘭、樟山、梅山.....還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理蕃警備道路」。沿途一座又一座搖搖晃晃的鐵索吊橋,橋面木板破損,鐵索嚴重繡蝕,走在橋上就像走鋼索一般,教人膽顫心驚。

不是阿公愛歕雞胿(ài pûn-ke-kui),當年阿公年輕力壯,身強體健,跟幾位前輩和四、五位善於負重的霧臺鄉魯凱族朋友們幫我們背負糧食、裝備,經常一天要走上七、八個小時的險惡山路,一點都也不覺得疲累。如今老了,現在回想起來,不自覺地雙膝顫抖,兩腿發軟呢! 

(注:根據清乾隆至日治明治年間的「番產漢佃契書」、「土地典賣契書」、「分產鬮書」等古契書中常見「六戈里」、「六科里」和「六龜里」。顯見「六龜」不是以地形得名,而有可能是由原住民語「lakuri」的音譯演變而來。參考資料:《新港文書》、《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古鳳山縣文書專輯》)

 

[阿婆浪港]要砍頭 卻被視為民族英雄 

劉永福在國民政府的台灣歷史課本裡 被描述成來自中國的抗日英雄 
台南市尚且有以他為名的街道和小學 還被入祀忠烈祠成為民族英雄 

唐景崧 丘逢甲 劉永福 是見過世面的人 
明知日本是強敵 卻陷(熟番)於強敵中 自己先化妝成老婦(阿婆浪港)逃亡

•主子遺棄子民捲款而逃, 
死去的抗日百姓如果化成鬼想必會找唐景崧才對

丘逢甲 虞衡司 主事 
虞衡清吏司,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 
衡清吏司 ,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都水清吏司,掌估銷工程費用,主管製 造詔冊、官書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寢修繕及核銷費用,支領物料 及部分稅收。除四司外,清設有製造庫,掌製造皇帝車駕、冊箱、寶 箱、儀仗、祭器等;節慎庫,掌收發經費款項;料估所,掌估工料之 數及稽核、供銷京城各壇廟、宮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

 

 

1901年日治初期臺灣纏足女學生在進行遊戲的老照片

出自臺北第三高女(今中山女高)紀念冊。
日本自1895年領有臺灣以來,面對盛行的纏足風氣,初期以民間團體來推動解纏足運動,如「臺北天然足會」、「宜蘭解纏足會」、「臺南纏足會」…等等,搭配軟性宣導鼓吹解纏足。在此政策下,纏足女性比例緩步下降,1905年統計纏足人口佔女性總數57%,1915年降到21%。到了1915年,臺灣總督府全面禁止纏足,並嚴格執法,女性纏足人口自此快速降低。

 

 

每每選舉時刻,國籍問題幾乎都會被拿來檢視一番,早在100多年前,日本剛領有臺灣時,也曾有這麼國籍問題…

1895年甲午戰爭,臺灣被納入日本的版圖,其中關於島上住民的國籍問題,在當時的馬關條約上有清楚註明,臺灣住民有兩年的時間可以考慮去留,兩年後未遷出的住民一律被視為日本國國籍等等…,不過即使超過2年的猶豫期,未入籍的臺灣住民仍可以事後申請成為日本國籍,基本上只要申請者沒有特別的問題,通常都會獲得許可~

臺灣因地緣關係,有許多住民是來自大清閩粵等沿海地區,關係往來密切,因此在上述的國籍過渡時期,產生許多「臺灣籍民」這種特殊身分,所謂臺灣籍民指的是身為臺灣居民且擁有日本國籍,但並不住在內地(日本)或臺灣的人,尤其是住在大清閩粵等東南亞地區的住民,同時也導致頻頻出現臺人「雙重國籍」的問題,這些住民一方面擁有大清國的國籍,規避外國人無法持有土地不動產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可以外國人的身分,享有免稅、領事裁判權等權利和庇蔭。因做為「臺灣籍民」這特殊身分有利可圖,冒籍問題層出不窮,最後日本外務省、駐外館、臺灣總督府多次協商後決議,不論某人是否合法擁有日本籍,只要不符合日本國家利益,可取消其國籍,反之對國家有益,則可以「遺漏登記」為由給予國籍,以解決這籍民問題。

 

 

 

文摘自:梁文道《兩場戰爭與一種想像》
真的,若說國恥,日俄戰爭的羞辱程度絕對超逾甲午。因為甲午究竟是清日雙方堂堂正正地來了一趟決戰,只不過清朝不幸落敗而已。可日俄戰爭就不同了,兩個國家開仗,相約在東北一會,身為戰場主人的清朝卻舉手宣佈中立,你們來打你們的,我沒意見。視百姓為草芥,看疆土如飛地,這不是國恥,甚麼才算?

但為甚麼這場戰事卻少被算進「百年國恥」的記憶清單之內,就連執政者也不願多提呢?我懷疑那是因為打從一開始,中國人「至少是上層社會與輿論主流」就沒把它看成恥辱,不只不以之為恥,甚至還要對日本的獲勝感到與有榮焉。

 

鐵證如山,釣魚台確實是日本領土

週日 2012年09月30日, 2:11 下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  

首先,中國提出來的一些釣魚台屬於中國的證據,比方說慈禧太后賞給盛宣懷,日本時代日本法院把釣魚台判給
台灣很早都證明是中國造假的,雖然早被拆穿造假連中國自己學者都寫文章說是假的,中國照樣臉不紅氣不喘繼續宣傳這些證據,釣魚台確實是日本領土.還真的是鐵證如山,因為這是日本明治維新第一塊正式取得的領土特別重視國際法的完備
根本就是按照國際法的教科書來辦事,

1:日本取得釣魚台和馬關條約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日本是在1895年1月14日的日本內閣會議中把釣魚台正式列入國土
日本1895年1月20日才開始登陸榮成龍鬚島,攻擊威海衛,甲午戰爭才打一半,馬關條約根本還沒簽,怎麼可能有任何關係?
馬關條約裡面也根本一個字都沒提到釣魚台

馬關條約上面寫的很清楚 東經119到東經120 北緯23到北緯24

尖閣的經緯座標

北緯25°44′ – 56’、東經123°30′ – 124°34′ 3:

061139KCM.jpg
 日本領有釣魚台後,1896年8月,日本政府內務省以免除使用費,期限30年為條件,核准將釣魚島租借給古賀辰四郎。古賀辰四郎在釣魚台建造小型碼頭、海 產加工工廠、宿舍等建築物,並種植農作物,到1909年移民有90戶,共248人,現在島上仍有古賀家族的遺蹟。古賀家到後來乾脆買下釣魚台,所以東京都 市長石原才能有個

釣魚台的地主向他買釣魚台




061139oMc.jpg






061139wtD.jpg






061140Eb3.jpg






061140JRs.jpg






061140mZk.jpg

 1952年魚釣島鰹節工廠遺蹟

4:釣魚台從來就不曾劃歸台灣管轄

這是清代地圖,台灣的轄區從來沒有釣魚台



0611524kD.jpg

 日本接收台灣後,1904 年,臺灣總督府完成土地調查事業,重新界定四極的經緯度坐標。新數據刊登於 1905 年出版的《臺灣總督府第七統計書》(下圖)。台灣最北就是彭佳嶼北端,根本不包括釣魚台



061158fYk.jpg

 一直到 1944 年出版的《臺灣總督府第四十六統計書》(下圖),臺灣的最北還是彭佳嶼北端,還是不包括釣魚台

 

06120083s.jpg

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後,將新南群島 (南沙群島)
劃歸廣東省管轄。因此,全臺灣的範圍又回到臺灣、澎湖兩個地理單元。《臺灣省統計要覽》延續《臺灣總督府統計書》的功能,也刊登臺灣、澎湖的四榦。《臺灣
省統計要覽》於 1946 年發行第一期,至 1971 年發行第三十期 (下坉)。臺灣的最北還是彭佳巣北端,還是不包括釣魚台
[img]http://pic.pimg.tw/richter/7a18d077f8a92f4bbb6fc03e8fb72821.jpg[/img]

一直到1971 年,釣魚台海域發現石油.想搶日本的釣魚才竄改自己的資料,台臺灣才宣佈釣魚台列嶼隸屬於臺灣省宜蘭縣。因此,1972 年出版的《臺灣省統計要覽第三十一期》雜即更新四榦的數據 (下坉)。

6ddfb625bdcffe3169e85300b25d564d

台灣老一輩應該還記得,1970年國民黨把國中國小的地圖課本全部回收竄改的往事,這也是李登輝公然
宣稱釣魚台不是台灣的原因

5:中國政府非常清楚,日本已經把釣魚台收為領土,而且劃歸沖繩縣治下,而不是台灣
注意看,這個感謝狀裡寫得很清楚

“日本帝國沖繩縣八重山郡尖閣列島"而不是"日本帝國台灣尖閣列島"

 

061200dXn.jpg


所以二次大戰後美軍佔領沖繩,當然也把釣魚台一起佔了,

美軍佔領時期所設立的警示牌上面寫得很清楚;除琉球人或不得以外都禁止進入釣魚台

061200baA.jpg

6:二次大戰後,中國仍然認為釣魚台歸沖繩管,是日本領土

1953年1月8日中共人民日報,在刊載的(琉球群島人民反對美國佔領的鬥爭)專文中清楚的寫著(琉群島包括尖閣諸島)

061201DAk.jpg


 1958年11月北京地圖出版社編輯部編印的地圖「日本之部」,將釣魚台劃入日本領土之內,並以尖閣群島標示。



061201iF1.jpg


 同年中國發行的台灣地圖

061202GCN.jpg
 1960年4月,北京地圖出版社發行《世界地圖集》第一版的日本地圖仍將釣魚台劃給日本。


為何美國要把釣魚台交還日本,從上面的資料就曉得,美國從頭到尾都一直認為釣魚台是沖繩縣的,美軍又因為要利用釣魚台
練習炸射,還向前面提到的釣魚台島主古賀家租用釣魚台,還按時間付租金,美國不還給日本那要還給誰??

中國在國際法上在這上面犯的個致命的錯誤,就是美國在釣魚台上炸射,如果釣魚台真的是中國領土
怎麼他國在中國領土上公然炸射,中國30年中沒有任何反應???

所以中國不敢上國際法庭打官司,因為除了日本證據非常完備外,最重要就是有美國這個第三者可以證明

說來實在很丟人,中國提的證明都是造假的,一些還能拿的出來的居然還是日本左派學井上清者提的,
比方說林子平的圖,還有中國明清時代使者到沖繩出使的紀錄,只是中國在宣傳井上清的理論時
完全不提井上清提出這些理論後在日本的下場:

日本一些國際法和歷史學者很快根據國際法和真的歷史文件指出井上清蓄意篡改隱暱的地方
井上清被批的毫無招架之力,惱羞成怒之餹乾脆直接宣佈國雋法不適用中國,中國比國雋法還偉大
遙日本共產黨都受不了井上清這穘衭檓不講理的惡搞手法,和井上清劃清界線
所以這些左派寃者的理論在日本根本沒人敢提,連日本共產黨都不敢,只敢拿到中國去販賣
對於井上清那些證據,一句話就可以駁倒:

那些都是民間私人的書,毫無法律價值

這也反應出中國的尷尬,中國的所有正式史書上,官廳縣誌上對釣魚台根本隻字未提
所以連

“釣魚台如果真的是中國領土,那是什麼時候劃入的,歸哪個縣管??"

這樣基本的問題都答不出來,所以才會去偽造出那些有法律效用的官方假證據

因為井上清在日本被一堆國際法學者打的無地自容,才會乾脆宣佈
國際法對中國無效–

不用懂國際法也很清楚,兩個人爭奪一間房屋的, 你拿出一堆私人的遊記,地圖對證明你的所有權
有什麼用??人家日本是可以拿出一整疊官方的紀錄,這才有用

至於內容,都是出使琉球的遊記.典型的陳侃《使琉球錄》,琉球冊封使一行於1534年5月5日祭海登舟啟航,

“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一晝夜兼三日之程;夷舟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後。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鼓舞於舟,喜達於家。"

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說的是古米山以後是琉球,並不能反推之前就是中國領土.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
最好的證明就是前面提到平嘉山.就是平嘉嶼,是台灣的附屬島嶼,台灣當時根本不是中國領土,

更要中國命的是上面寫的很清楚

“夷人鼓舞於舟,喜達於家"

這個表示琉球人很早就發現釣魚台,而且拿釣魚台當指標,.照中國的邏輯,反而證明了釣魚台是日本領土

自己打自己嘴巴





061202p0I.jpg





1945年,二戰逐漸邁入尾聲,美軍也開始以重型轟炸機對臺灣進行空襲。3月1日起美軍軍機開始大規模對臺南進行無差別轟炸,政府機關、商業區、住宅區、醫院、學校均成為投彈目標。圖為同年3/20日由美軍拍攝的臺南市區空襲影像,整個市區陷入一片火海。

曾聽聞老一輩的人提起二戰遭美軍空襲的往事:美軍軍機投下大量炸彈,有的落地後會大爆炸,有些則造成大面積的失火。在二戰歲月中,日本軍機與美軍纏鬥、燃燒坍塌的建築、母親揹著孩子爬出半毀的房子、美軍轟炸機見人就掃射、市民遠離市區避難…. 這些口述景像交織出當時台灣被空襲的回憶。長輩詳述種種細節,可見得當時那些腦海中的印象過了幾十年後還是如何的清晰。
奇妙的是,現在提起台灣空襲的歷史記憶,依然被部分的人認為是被『日本』空襲的印象。

悼念在戰爭中犧牲的人們。



11.jpg


臺灣

日治下的臺灣,年年均於各地舉辦盛大的祭孔儀式,即使是戰爭期間也不間斷。
圖為1921年大龍峒保安宮秋季祭孔影像。


twmemory_006738.jpg






久旱不雨,今日終於降下甘霖,在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後,幾座水庫水位也有些許的回升了。
在古早沒有人造雨技術的年代,臺灣遇到旱災的情境又是如何呢? 1943年(昭和18)五月中旬臺北大龍峒保安宮祈雨儀式的珍貴影像,出自《民俗臺灣》雜誌。當時設壇祭祀保生大帝、五榖先帝、福德正神、中壇元帥等神明,竹竿上掛著傳說為雨神的商羊鳥。



22sdfg3912se_2015-03-23_18-04-22 (1).jpg


臺灣



建於清末台灣的板隙教會為今天臺北

迪化街大橋教會前身,1875年傳教士馬偕在大龍峒開設教會之後被暴徒拆毀。

馬偕於1885年就此事與劉銘傳交涉並獲賠償墨銀一萬兩,這一筆錢便用來在雞籠、八里坌、艋舺、新店、錫口、板隙與新店建造禮拜堂,這七座也稱為馬偕賠償教堂。

禮拜堂的五級尖塔成為視覺焦點,屋頂用西式桁架上鋪臺灣瓦並裝飾小尖塔。
1915年李春生建造大稻埕教會信徒遍轉往該處聚會,原板隙教會禮拜堂出租給日本政府作為日語傳習所之後又租給寶香齋餅店為工廠,租約期滿因空屋被外人遷入居住遲遲無法追討,直至戰後由教會法人出面,一番波折終討回產權但因建築已年久失修便拆除建物重建新禮拜堂。
有美麗尖塔的臺洋混合風禮拜堂僅能在黑白影像中回味。

 

 台灣日據期高山表

 

臺北市立動物園百周年

 

1934年的圓山動物園與兒童樂園



unnamed.jpg


臺灣



日本時代排灣族婦女的老照片~


婦女手中好像正在編織什麼東西呢?

日本時代角板山(今桃園市復興區)全景的老照片。
「角板山」一名據傳是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到此處,看到山峰突起如角,河階平坦如板,所以命名為角板山...。



 

 

1916年8月,名畫家石川欽一郎先生要離開臺灣時,於臺北車站搭車去基隆,友人前往送行的照片。


石川欽一郎1871年出生於日本靜岡,為當代著名畫家,曾在臺灣任教,為臺灣美術教育及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者,並促成了臺灣總督府舉辦官辦美展,成為臺灣美術界的重要舞台。
知名的臺灣藝術家陳澄波、李梅樹、陳植棋、倪蔣懷、藍蔭鼎、李石樵、李澤藩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

這張1916年於臺北車站的送行照片,也可以看到當時第二代車站柱子樣式十分華麗。之後石川欽一郎先生前往歐洲,於1924年又回到臺灣。



twmemory_003971.jpg


臺灣

    

攝於日本時代(詳細年份不明),臺北劍潭寺老照片~
劍潭寺最早可追溯自1773年(清乾隆38年)落成啟用,原址在今圓山飯店、基隆河畔一帶,日本統治後期為新建臺灣神宮,將劍潭寺遷建至目前大直的位置至今。
有關劍潭一名的由來,大概有兩個說法,分別是鄭成功與西班牙人,前者說法在臺北市長選舉前還曾引發一陣討論,後者的說法比較少見,相傳是西班牙人來到此處,將配劍遺忘在潭邊的一顆茄苳樹下,夜晚潭中反射劍光,因此得名,至於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如何,大概也已經不可考了吧?



twmemory7606.jpg


臺灣


台南女中校史室裡,保存著一張攝於72年前的照片:

女孩們穿著弓道服,清秀自信地表演著拉弓。想不到72年後,照片裡的主角現身了!



122.jpg


臺灣




當年香港歌手.......周聰和呂紅曾一起以粵語翻唱此曲,也紅極一時喔!



2222.jpg

#廣東話資料館

利申:我喺70年代末出世,所以整個70年代其實唔多關我事。



我們的70年代

70年代就得嗰幾歲,好多野都唔記得囉,不過仍然令我哋好懷念!老竇返工,阿媽煮飯,細路仔飛拖鞋、跳樓梯、跳飛機,左鄰右里嘈喧巴閉,聞到隔籬飯總係覺得特別香。公仔箱入面嘅小人物開始由黑白變成彩色,細路仔堆喺人哋門口隔著鐵閘或者聚集喺士多度睇電視。細粒啲嘅就畀人迫咗去後排,有時睇到眼淚鼻涕一齊流,大佬就拖著我隻手仔返屋企。70年代係電視撈飯嘅時代,港日台三地嘅電視劇集百花齊放,劇紅、人紅、歌紅,唐山大兄帶出嘅功夫熱。細路耳濡目染,勁歌熱舞、拳腳刀劍、乜鬼都扮,所以食得最多嘅餸菜,其實係阿媽煮嘅〔藤條炆豬肉〕。

01.李小龍〔李三腳〕
正所謂:〔唔係猛龍唔過江,唔係豬扒唔化妝!〕李三腳踢出香港,捽下個鼻哥話畀全世界知:〔中國人,唔係東亞病夫!〕如果你問啲鬼佬:Do you know Hong Kong?佢哋通常都會答:Yes,Bruce Lee!或Yes,Chinese Kung Fu!

02.鄧麗君〔亞洲歌唱女王〕
〔小城故事〕入面有一把〔甜蜜蜜〕嘅天籟之音,瘋魔全球華人嘅〔千言萬語〕,〔恰似你的溫柔〕嘅暖火從未熄過。千億個掌聲,名不虛傳。

03.鄭少秋〔扮嘢秋〕
由陳舵主、葉孤城、張無忌到楚留香,秋官可以游走金庸同埋古龍之間,都係因為〔扮嘢秋〕,有名你叫。

04.黃霑、顧嘉煇〔煇黃合璧〕
有人話:〔煇黃合璧,勁過霹靂〕。一首又一首好正嘅電視劇主題曲喺個腦入面觥籌交錯,為升斗市民帶嚟無限嘅回憶。

05.溫拿樂隊〔Wynners〕
溫拿五虎潮唱歐美流行曲,唱完番文《L-O-V-E Love》、《Sha La La》,回歸母語廣東話唱《玩下啦》,得咗!

06.Bee Gees〔耶鬚樂隊〕
澳洲Gibb氏三兄弟《Stayin' Alive》全球響朵,高音清低音準假音勁。靚聲王叫各位巨星幫請坐低。

07.狄娜〔奇女子〕
佢曾經講過謊自己高貴幾十年,但係逢親有事就〔一定登晒我以前啲艷煦……〕。《大軍閥》全裸,實在太經典嘞。

08.徐小鳳〔波點皇后〕
喺一個年代有兩個轉變,由國語歌轉型唱廣東歌,玲瓏塔嘆叉燒包,風雨同路有神鳳。

09.林亞珍1977〔珍珠嗰個珍〕
冬菇頭、厚眼鏡、格仔恤、牛仔褲,孭大袋嘅烏龍記者,係蕭芳芳嘅林亞林〔亞珍,珍珠嗰個珍!〕

10.仙杜拉〔鬼馬歌后〕
脫離咗〔筷子姊妹花〕之後,起單飛唱《啼笑姻緣1974》主題曲〔為怕哥你變咗心〕,自此紅翻天下。

11.《溫故知新1972》
小兒科古Sir用緊尿片嗰時,殷巧兒姐姐已經請啲小學生玩問答遊戲,贏咗嘅就有依家畀人炒起嘅絕版〔錢罌〕。

12.《民間傳奇1974》
神仙鬼怪、恩怨情仇,題材乜鬼都有,嗰陣嘅導演有杜琪峯、林嶺東,而啲台柱就有夏雨、秋官、拉姑,到依家全體一早升呢。

13.《幻海奇情1976》
老作鬼古,集集新鮮。周潤發喺《鬼新娘》入面撞正鼠疫滅殺全村,見到無面新娘嘅一幕,好多細路都大喊驚。

14.《小李飛刀1978》
飛刀之下,遺留咗三個經典:
1. 朱江飾演李尋歡〔小李探花,日日去偷歡〕。
2. 羅文唱〔難得一身好本領,情關始終闖不過〕。
3. 〔小李〕到依家都仲係好通用。

15.《天蠶變1978》
雲飛揚由徐少強破繭而出變顧冠忠,麗的嘅〔冧巴溫〕經典劇。主題曲仍然係內地流行手機鈴聲〔獨自在山坡,高處未算高……〕,堅!

16.《咸蛋超人1966》
一分鐘超人,十字死光,仲有用咸蛋嚟做眼嘅惡搞超人家族,永垂不朽幾十年。

17.《幪面超人1971》
洪氏兄弟,大龍、飛虎、天馬,鐵臂銅拳風雷電,……變身!

18.麗的花旦〔麗花〕
馬敏兒、余安安、苗可秀、魏秋樺、文雪兒、容惠雯……依家嘅亞視得筱靜、吳亭欣,究竟想點?

19.《朱門怨1973》
二少奶〔盧宛茵〕同三少奶〔吳沅儀〕爭風呷醋鬥餐死,橋段永遠通行,《金枝慾孽2003》不過係進化版。

20.《獅子山下1972》
係講〔徙置區〕民生嘅港台劇,良鳴飾演嘅寫信佬就講明咗:〔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21.佳藝電視〔佳視1975〕
三年貨仔嘅佳視,最大嘅成就莫過於係第一間拍金庸名著嘅電視台。李通明、羅樂林、韋基舜、馬海倫等都係佳視台柱。

22.麥氏兄弟〔麥當當〕
麥當雄同麥當傑炮製嘅警匪江湖劇《十大奇案1975》、《大家姐1976》同埋《大丈夫1977》,拍攝嘅過程真係無法無天。

23.《72家房客1973》
邵氏嘅招牌作之一,秋官、肥姐,嘻笑怒罵諷刺時弊,金句係:〔有水過水,冇水散水。〕

24.《社女1975》
喺沙姐〔林建明〕先被賣落火坑再被剃光頭,最後看破紅塵,皈依我佛。當時係出位演繹反面教材,曾經都惹起爭議。

25.《世界真細小1975》
黃霑妙筆生花,令呢個小世界歡樂超過40年。〔人人常歡笑,不要眼淚掉,時時懷希望,不必心裏跳。〕

26.TVB四旦〔四位阿姐〕 
汪明荃、李司棋、黃淑儀、趙雅芝,位位氣質逼人,個個都獨當一面;依家嘅狐妮姣佘,囧囧囧囧有排追啦。

27.何守信〔何必守信〕
由主持〔摔角〕、《EYT》到〔新聞主播〕,加港兩邊飛的何B仔榮升金牌司儀,始終都係《畢打自己人》。

28.《小露寶1974》
圓咕碌、紅卜卜嘅家務機械人,自我介紹:〔大踏步神情確威武,小子大名露寶,人人皆知道。〕

29.許氏兄弟《雙星報喜1981》
〔邊個夠我威?〕知你威,許冠文同許冠傑。〔點解你唔服?點解我要服?〕令到往後嘅雙星氾濫,服未。

30.香港小姐〔Miss Hong Kong〕
喺73年係第一屆,冠軍人馬先後有孫泳恩、張瑪莉、朱玲玲、鄭文雅,09港姐唔該企埋一邊。

31.《鐵甲萬能俠1972》
Kidults嘅至愛。鐵甲萬能俠嘅靈魂〔朋友號,出發啦!〕鐵甲萬能俠有個女友叫〔愛美神〕,真係架,仲有飛彈添。

32.《三一萬能俠1974》
三一萬能俠係合體機器人嘅始祖,由三架飛機合體成〔1號空戰用〕、〔2號陸戰地底用〕、〔3號海戰用〕三種型態嘅機器人。

33.《猛龍特警隊1975》
邊個話〔龍咁威特種警衞〕一定係鄭中基架?N年前已經〔龍咁威〕嘅日本仔,佢哋叫:丹波哲郎、倉田保昭,仲嚟過香港拍外景添。

34.《前程錦繡1975》
中村雅俊揚帆出海,帶出勵志旅程。羅文唱:〔斜陽裏氣魄更壯,斜陽落下心中不必驚慌〕,一炮而紅。

35.《柔道龍虎榜1970》
竹脇無我憑主演勵志劇《柔道龍虎榜》瘋魔日本、香港甚至內地,呢個姿三四郎喺每個星期都要面對奸角膾桓嘅挑釁。

36.《二人世界1970》
無線喺1972年播完愛情劇《佳偶天成1968》之後,連住又播出一部《二人世界》。呢兩套片集都係由律原小卷同竹協無我兩個担正男女主角。

37.《乘風破浪1975》
沿襲運動勵志日劇風潮嘅本地青春劇,程可為、高妙思、莊文清、趙雅芝、楊詩蒂劇中際遇迥異,當時觀眾集集追。

38.《星球大戰1977》
拍足三部曲,依然叫好又叫座,細個嗰時拎住光管當劍舞,大個就狂買黑武士R2D2,咪同我講你未試過!

39.《狂潮1976》
觀眾趕住返歸睇狄波拉演嘅雷茵點樣殺邵華山,啲食肆攪到拍烏蠅。 

40.《家變1977》
阿姐汪明荃嘅洛琳頭就風靡港女界。

41.《小時候1977》
童年時候嘅王書麒同路家敏,次次發生小風波都有叔叔潘志文搞掂,最後小朋友一定蹦蹦跳,哈哈笑結局。

42.《教父1972》
馬龍白蘭度嘅《教父》被選為最偉大角色,接棒嘅阿爾柏仙奴《教父第二集1974》更有型。另一個經典係電影配樂。

43.《熱情的沙漠1974》
哈林哥哥嘅版本純屬碎料,原唱係長鬈髮嘅歐陽菲菲,當年喺日本紅到開巷,仲入選紅白,同鄧麗君齊名。

44.《陸小鳳1976》
劉松仁嘅靈犀一指足以夾住天下兵器。〔情與義,值千金〕,《食神》雞姐翻唱更加回味。仲有《陸小鳳之決戰前後1977》同《陸小鳳之武當之戰1978》。

45.《艾曼妞1974》
以大量性愛藝術嚟掛帥,大膽尺度仲衝擊全球,為情色片鑄下里程碑。狄波拉都做過《香港艾曼妞1977》。

46.ABBA〔Money〕
瑞典四人組合,名曲無數,但係以《Money, Money, Money》最絕!阿婆都識講:〔蚊你〕。

47.《青春火花1969》
喺70年代播出嘅勵志日劇,女學生死鬥爛鬥打排球,蘇由美嘅鬼影變幻球〔斗零變大牛〕一出風起雲湧。東洋魔女熱潮由此而起。

48.《跳飛機1976》
兒童節目掌門人Sunny哥哥彈結他,教細路仔唱兒歌,1、2、3到你,大怪獸嚴秋華出場,細路。

49.《超人1978》
四眼仔衝入電話亭變身飛天救世者。基斯杜化里夫超能力薪火相傳,強戰回歸嘅係接班嘅班頓羅夫。

50.《射鵰英雄傳1976》
佳視有《射鵰》元祖級嘅第一代黃蓉〔米雪〕同郭靖〔白彪〕。〔絕招好武功〕畀阿Sam唱成〔六嬸三太公〕。

51.《猛龍怪客1974》
二撇雞斬柴佬查理士布朗臣,戲入面妻女遇害,佢化身成罪惡判官儆惡懲奸。冷面係佢嘅嘜頭,手槍係佢嘅朋友。

52.《星仔走天涯1977》
老人同細路擔綱嘅戲目向來都係催淚殺手,去到天腳底都要搵老竇嘅星仔。

53.《飄零燕1974》
同樣都係老人同細路嘅故事,迷途迷途小孤燕嘅凱迪都係一樣。

54.《花王俱樂部1967》
著名主持胡章釗問觀眾:〔你要獎金定獎品?〕要錢即攞,要獎品呢?〔台上嘅嘢一隻手攞晒!〕爽!個節目仲喺70年代風行一時。個節目嘅其餘主持包括:林燕妮、鍾玲玲、鍾曉薇、黃柯柯、陳喜蓮、黃文慧、程可為、葛靄慈等。

55.《鏗鏘集1978》
經歷風霜嘅洗禮,議事論事依然鏗鏘有聲,超過1,000集榮登本地最長壽嘅新聞紀錄片電視節目。

56.《神探俏嬌娃1976》
三個靚女偵探一接到波士電話就即刻查案,一代性感偶像花拉科茜嘅代表作。但係邊個會諗到佢同MJ同一日結束傳奇。

57.《無敵鐵金剛1974》
未來戰士都未出世嗰時,已經有個左眼、右手、雙腳都機械化嘅鐵金剛蒲咗頭。

58.《神奇女俠1975》
樣靚身材正,神奇女俠巾幗不讓鬚眉。

59.《鐵金剛007》電影系列
007嘅始祖辛康納利同羅渣摩亞,仲有靚女名車多,繩索槍、飛行器、訊號彈等嘅武器。

60.新浪潮導演〔學院派〕
梁普智《跳灰1976》、嚴浩《咖哩啡1978》、徐克《蝶變1979》,之後又有許鞍華《投奔怒海1982》、余允抗《山狗1980》戲入面莊靜而濕身透點〔嘩〕一聲!

61.《保鑣1974》
無綫第一批配音國語電視劇。每集嘅高潮位總係有程咬金出嚟大叫〔咪住〕!即時扭轉局勢又得,唔轉亦得,得咗。

62.《少年十五二十時1976》
半唐番,賈思樂孭飛嘅偶像劇,草地踩單車一派青春無悔,杜琪峯當年客串演佢同學先至爆。

63.《深喉1972》
匠心獨運嘅情色片,描寫女主角嘅敏感部位只限喺喉嚨,……畫公仔唔使畫出腸喇啩!

64.《Hello夜歸人1978》
聲色犬馬嘅佳視節目,由陳維英同盧遠主持;之後麗的接手,還魂版《貓頭鷹時間1979》同樣咁吸引。

65.李龍基 VS 張武孝〔大AL〕
基哥豪情唱《巨星1978》竄紅;大AL沙聲唱盡市井心聲〔鬼叫你窮咩,頂硬上!〕

66.Billy Joel〔比你嘈〕
08年喺港開騷勁rock,鐵漢柔情嘅又有《Honesty》、《Piano Man》。佢自嘲係阿伯,實情係殿堂級人馬。

67.《秋霞1976》
陳秋霞,最年輕嘅金馬影后,籲離毒海嘅《罌粟花》唱到街知巷聞。70年代嘅正氣偶像。

68.繆騫人〔最上鏡小姐1976〕
呢位最上鏡小姐,有靈氣又會打扮,時裝人黎堅惠讚佢係個一早就識得著YSL同Chloè嘅女藝員。

69.《梁天來1979》
阿婆嘅口頭禪:〔你慘得過梁天來?〕由陳振華演繹凄凉至極嘅電視劇,畀人縱火滅門、七屍八命。慘到爆!

70.阿燦〔港燦〕
呢個名係嚟自電視劇《網中人1979》入面廖偉雄飾演程燦嘅稱呼,佢喺劇入面飾演性格愚昧、土頭土氣而且急於求成嘅大陸新移民。喺劇入面阿燦因為要一口氣食30個漢堡包而轟動一時,而廖偉雄亦因為呢套劇走紅,〔阿燦〕就一直成為佢嘅暱稱。

71.四朵金花1975〔四個番瓜〕
初初出現喺《歡樂今宵》,由汪明荃、沈殿霞(肥肥)、王愛明(明明)同張德蘭(圓圓)組成,一推出即受歡迎。

72.《神犬拉茜1958-1960》
喺70年代嘅時候,電視節目製作比較簡單,製作唔算多,所以要喺外國買劇,配上廣東話播映,而有關嘅兒童節目,Lassie神犬拉茜就係其中之一。

73.《功夫1973》
草蜢仔金貴祥,TVB曾經播過一部由大衛卡烈甸主演嘅《功夫》,金貴祥嘅外號就叫草蜢仔。

74.《家燕與小田1975》
薜家燕同黎小田喺麗的電視時代合作主持嘅綜藝節目。

75.《盲俠1962-1989》
一出手,個盲俠出刀揈幾下跟住收刀,其他人都未郁過就死咗。 

76.《小旋風紋次郎1972》
細個時成日學紋次郎吐支長竹簽,不過多數係用牙簽。

77.《小甜甜1975》
少女愛情劇,女主角白甜甜同男角安東尼同狄里斯嘅兩段悲劇戀情,令唔少女觀眾好似置身其中。亦有唔少女仔,因為小甜甜而立志去做護士。

78.《天地雙龍1976》
保衛地球嘅安全,英勇嘅天地雙龍兄弟。大佬同啲朋友細個周時扮!

79.《電腦奇俠1972》
佢雖然係個半人半機械嘅人造人,但係比邊個都有愛心;佢雖然係個亦正亦邪嘅英雄,但係為咗保護地球和平,不惜犧牲自己。佢唔係邊個,佢就係喺變身前一定要彈彈結他嘅電腦奇俠。

80.海底隧道〔香港隧道1972〕
香港海底隧道喺72年通車,由肥肥做揭幕。

〔譯:蕭南仁.2015年2月2日〕

 

 

28 - 1.jpg


臺灣






臺灣


約1915年的魚藤坪溪鐵橋(今龍騰斷橋)老照片,出自<大正2年 臺灣統計要覽>
魚藤坪溪鐵橋1907年落成,位於今苗栗縣三義鄉龍騰村,橋體由磚與鋼鐵構築而成。
1935年新竹臺中發生大地震毀損,當時的慘狀可以看:http://www.twmemory.org/?p=1029
2003年由苗栗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目前為舊山線重要的觀光景點。



twmemory_004158.jpg

臺北橋今昔對照老照片。

上圖為1930年代的臺北橋老照片,此一時期的臺北橋為鐵桁架橋,從1925年完工一直到二戰後1960年代才拆除重建。
看過許多過去的橋樑老照片,深深覺得橋樑除了通行的用途以外,更具有提昇美學與生活品質的作用。



taipei_bridge (1).jpg






臺灣


美國大兵用相機記錄1957 年台灣,半世紀前台灣容貌回顧 | 



333.jpg


臺灣


新聞報導臺北市長柯文哲計畫拆距離臺北北門僅1公尺的忠孝橋引道,恢復北門昔日風華。
http://news.tvbs.com.tw/entry/561889
昔日美麗的北門區域到底是怎麼變成現在被高架橋「扼住咽喉」的局面呢?
1960年代北市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計畫將臺北城門全面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北門因所在地即將興建高架道路預定被拆除(後來在各方奔走下繞道未拆)反而逃過此文化浩劫,曲折的成為唯一保留原貌的臺北城門,但旁邊的高架道路已嚴重破壞景觀。




twmemory_004212.jpg


臺灣


1935年臺灣的平交道事故安全宣導文宣:



unnamed (1).jpg


臺灣




IMG_284759625473860.jpeg


臺灣

老文具勾起的回憶(圖)
  新浪收藏 民國課本 銅墨盒 軍綠書包 又到新學期了,一個假期過後不管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再次回到校園中,不少學習用品都要重新裝備。   在收藏領域有很多藏品是由學子手中的學習用品轉化而來,只不過曾經的學子現在也都老大不小了。   呼和浩特晚報記者帶您翻翻那些和學習用品有關的收藏品,不知道在這些藏品中有沒有您看上去最眼熟的,是否勾起了您學生時代的記憶? □文/圖呼和浩特晚報記者張秋焱 一個老墨盒 那時候上學都寫毛筆字 銅墨盒是文具收藏品中的常見種類,為什麼市面上有那麼多銅墨盒呢?   因為在過去很多學...



unnamed.jpg


臺灣



約1896大稻埕影像,遠方可遠望大屯山。




22222.jpg

 一張1910年代桃園公學校農業實習報導,出自台灣日日寫真畫報。
日本時代191x大正年間,為了改變本島(臺灣)人較喜文書看輕勞動的傳統觀念,故特別在公學校加入了農業實習的科目,期望能普及農事及建立農業神聖的觀念。之後在許多日本時代的畢業紀念冊,都能看到學生進行農事或耕作的紀念照,這也成為許多老一輩臺灣人的共同記憶。



22sdfg3912se_2015-07-20_20-11-07.jpg






不同時期的臺南火車站前景象。


10378249_803482029673144_4558868759788244726_n.jpg





12 - 1.jpg





4 - 1.jpg



今天是陳定南先生(1943~2006)逝世9週年紀念日。陳定南先生出身宜蘭,曾任宜蘭縣長、立法委員、法務部長。他在宜蘭縣長任內,顛覆許多傳統政治陋習,反對六輕於宜蘭設廠,奠定了宜蘭日後發展的方向。
他的名言:「如果討人喜歡與受人尊敬無法兩全,我寧願受人尊敬」,讓許多人感動不已。

臺灣不需要造神,我們就以當年陳定南反六輕於宜蘭設廠的故事,平實的緬懷他的主張與貢獻。

1986年經濟部核准臺塑六輕計畫,臺塑選定在宜蘭利澤建廠,宜蘭縣議會表示歡迎。
但環保團體對此進行抗爭,縣長陳定南也強烈反對此案,甚至曾率領群眾抗議。雙方舉行了電視辯論(陳定南 vs 王永慶): 

終於在抗爭下,六輕於宜蘭建廠受阻。財團一方對於此事大加批判,指責臺灣投資環境惡化導因於環保運動、勞工運動及公權力低落。

幾年後臺塑的宜蘭六輕計畫捲土重來,結果在抗爭下最終只能放棄,
在幾經波折下目標轉往雲林麥寮,當時雲林縣長廖泉裕、議長張榮味主動拜會臺塑,並發起萬人遊行歡迎六輕。
雖然當地環保團體及養殖業者反對,但在當地政府強力支持下最後還是落腳雲林。
「六輕絕對沒有汙染」、「比廚房還乾淨好幾倍」
「雲林要發展了」
「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雲林將成中台灣最耀眼的巨星」

當時許多人認為,這些環保暴力份子一直在阻礙經濟發展,以後雲林將要起飛,宜蘭只能嚼樹皮了。

20年過去了,雲林現在是臺灣最貧窮的縣市,也是罹患癌症比率最高的縣市,產業不但沒有活絡,人口大量外移,被迫活在污染的空氣下。甚至當年為了讓六輕進駐,連漁業權也賣了,至今尚未解決。
對雲林人來說,
當時那些美好的承諾,實現了嗎?
當時上街歡迎六輕的人,他們現在怎麼想呢?
當時說服大家六輕很好的人,有誰出來負責了呢?
當時被視為阻礙經濟發展的抗爭者,誰來還他們公道呢?

看著宜蘭今日的好山好水,公道已在許多人的心中,永誌不忘。

自己的節日自己紀念,11月5日,陳定南先生逝世紀念日。

(圖片為當時宜蘭縣長陳定南與王永慶電視辯論照片,翻攝自陳定南紀念館)
 



1981751_526474054139950_859666482_n (1).jpg









未命名.png






臺灣


會有人有疑問,大砲還要筊杯才能發射,

 

到底國姓爺是怎麼打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巨艦?

據《被遺誤的臺灣》一書的記載,荷方戰艦Hector在臺江被國姓爺以大量小船吸附在旁縱火後引起爆炸,

連在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都能感受到爆炸的震波。



22222.jpg


臺灣



台灣打狗基督教會堂」是日本人聚會的教會,建於1914(大正3年),位在打狗湊町二町目198番地今為鼓山區臨海一路附近。(照片提供:夏文學牧師)
建築為日洋混合風,可見日式屋頂及洋風立面,精美的木造會堂。
取自鹽埕教會八八週年誌




10927747_4968849074516_1722004384_o.jpg

臺南全美(第一全成)戲院將於2/12日舉辦66歲生日影展,

 

教子(忠君愛國)。(敢向東南爭半山)。
鄭成功母親.(田川氏)畫像。
(1644)年鄭成功廿十一歲.時值(李自成)陷京都.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清世祖藉吳三桂入據北京稱帝號.明朝社稷己危在旦夕了。
爾此有太祖九世孫(聿鍵).復書言:兩京淪沒.陵寢暴露.懷干戈復仇之志.而無其地.流離蹈海.幾作波臣.惟天南一片土.實式憑之。
父親降清際.(成功)憤慨言云:(從來父教子以忠.未曾聞教子以二.且今北朝何信之有.今大人不聽兒言.倘有不測.惟有縞素復仇而以)。
隆武帝即位後.(鄭芝龍)失節降清.(鄭成功)憤而遠走.留下了翁夫人孤獨的一個人.她因此決定以死來結束其一生.在清兵將至之時剖腹自盡。
(鄭成功)連續遭逢父失節降清.母以死守節自盡.禍變接踵而至.摧肝裂腸.因此毅然決心要和清廷周旋到底.以報國仇家恨。
(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愧父二行.且痛母死於非命.慷慨激烈.於是先進孔廟.
焚所著的儒衣.拜先師而仰天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謹謝儒衣.祈先師昭鑒).爾後.長揖而去。



15 - 1 (4).jpg

忠君愛國.(鄭成功)。
鄭成功乳名福松,原名森.字明儼.號大木
明天啓四年(l624)七月十四出生於日本平戶.千里濱.明永曆十六年.於清康熙元年
(1662)五月八日病死於台南安平王城.就是今日(安平古堡)。
鄭成功祖父(鄭紹祖)育有五子.依序為鄭芝龍.鄭䒦虎.鄭芝鳳(鴻逵).鄭芝豹.鄭芝彪等.父親鄭芝龍排行老大.小名一官.字為(飛黃)。
母親為日本人.(田川氏).她亦也有一個中國姓氏(翁氏).相傳她是松浦侯一個下吏的女兒.由中國人(翁笠)撫養成人.後來鄭芝龍接她回國.就稱她為(翁夫人)。
鄭成功祖父(翁翌皇)福建泉州人.後來到日本經商.娶日本女子為妻.改了日本名(田川翁翌皇).在日本居住時間很長.也累積了相當財勢.他有位使女自幼父母雙亡.由他撫養成人.後來嫁給(鄭芝龍)。
(鄭成功)母親(田川氏)生得端莊秀麗.通曉中.日兩國語言.(鄭芝龍)離開日本後.他就由母親撫養.(田川氏)對(鄭成功)非常疼愛.且用心的教導他.培養了(鄭成功)的
(忠君愛國)允文.尚武的精神。
臺灣

鄭成功)父親(鄭芝龍).(二)
梟雄(鄭芝龍)對於臺灣與明朝廷兩大貢獻。
(一)崇禎元年到四年.福建連年旱災.百姓流離失所.餓孚遍野.鄭芝龍和㷱文燦商議.由鄭芝龍提供資金與船隻.載運數千飢民到臺灣開墾荒地.墾荒者要對他繳納租金.雖然是以自身的利益著眼.但此舉不但救活了許多福建災民.也使臺灣荒地得以被開發利用。
(二)崇禎二年四月.鄭芝龍消減了李魁奇.六月在金門灣消減了楊六等.三年十二月討代褚綵老.被他逃往南洋.鄭芝龍消減福建沿海的海盜.是為了控制海權.往來船隻都要向他繳納稅金.才能順利通行。
鄭芝龍在安平(今安海)建築了一座城堡.堅固的大船都可直接開到內府卸貨.士兵的餉銀由他自已發給.不取國庫一分一毫.他並且擊敗荷蘭水師.保障了沿海屏障.而官衘也一路爬升.由遊擊升為參將.再由參將升為副將.後來就升任為總兵.海防大權全掌握在他的手中.(福王)立於金陵之時.封鄭芝龍為(南安伯).(唐王)在福州即位時.再封鄭芝龍為(平西侯)。


16 - 1.jpg



15 - 1 (1).jpg


【歷史上的今天】1661.5.5 國姓爺侵臺第六日,大員市鎮(今安平老街一帶)淪陷

1661年4月30日,在中國戰事失利的國姓爺大舉入侵荷蘭東印度公司(VOC)控制下的臺南區域以尋求棲身的根據地,短短幾日內VOC經歷了海戰遭大量海賊船圍攻縱火及北線尾4000戰士vs250火槍手陸戰接連失利、臺灣本島上的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今赤崁樓)遭圍城投降,到了第六天,主要據點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安平古堡所在)旁的大員市鎮(今安平老街一帶),亦落入國姓爺控制中。

大航海時代臺灣專屬紀念品【臺灣的紋章 – VOC特製鑰匙圈】
http://gjtaiwan.com/rt/?id=5

圖:國姓爺入侵想像圖(局部,大員市鎮部分,今安平老街一帶),出自(wikimedia,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ort_Zeelandia03.jpg)

延伸閱讀:
1661.5.4 國姓爺大舉入侵,普羅民遮城淪陷
http://www.twmemory.org/?p=9479
1661臺灣淪陷圖說
http://www.twmemory.org/?p=7119
國姓爺的鐵甲戰士
http://www.twmemory.org/?p=7149
1661年國姓爺侵臺之北線尾大戰
http://www.twmemory.org/?p=7129
《被遺誤的台灣》簡介
http://www.twmemory.org/?p=7073
傳教士范無如區訣別圖
http://www.twmemory.org/?p=6617
--

1661.5.5.jpg





臺灣



3.jpg


臺灣




10927747_4968849074516_1722004384_o.jpg


臺灣





臺灣

 
圖為1937年(昭和12)3月21日,臺北菊元百貨店於7樓舉辦化粧講習會之廣告,出自臺灣日日新報。



twmemory_005595.jpg




 

國姓爺之母:(田川氏).
相夫教子.教子盡忠.
偉哉郡王.民族之光。
明朝末年西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清兵入關.福王即位.仍奉明正朔.鄭成功也自此展開反清復明的一業史.敢向東南爭半山.在明朝末年裡.寫下重要的一頁歷史。



2.jpg


臺灣


以前台灣的甘仔店
充滿濃厚的人情味
讓人不禁回想起來
心情又回到那時代

雖然生活苦一點
但是快樂卻很多
人民樸實心善良
鄰居勝過親朋友 

45萬年

1.jpg

蔡英文當選中華民國新任總統,創下許多第一,中華民國第一位女性總統、民進黨第一位非創黨成員的總統候選人和當選人、第一位同時有客家和原住民血統的總統,也是出身家境最好的總統,特別的是,在家中排行11的蔡英文,她媽媽是爸爸的第4任妻子,她則是爸媽的最後一個小孩。 …



unnamed (1).jpg






舊曆新年,我們一如往常的歡度佳節。但你是否知道,在日本時代的臺灣,臺灣人曾有一段時期一年過兩次年呢?



1.jpg


臺灣



twmemory_008599.jpg


最近傳出天氣將急速變冷,日本的氣象報告甚至預估臺北可能下雪,令人十分驚訝。其實在古早的紀錄中,不管是基隆(雞籠)或臺北,都曾有降雪的描述,《馬偕日記I 1871~1883》也記錄了北臺灣降雪的現象。

圖左:西元1893年2月7日(光緒18)刊載於上海申報的臺北府下雪新聞,被收錄於同年日本官報。
圖右:清國時期 臺灣郡治八景圖 雞籠積雪




臺灣

大清帝國乾隆年間畫家謝遂繪製了一系列《職貢圖》,內有漢文及滿文說明。其中也繪製了臺灣原住民的樣貌及文化、外貌、衣著特色、居住環境..等說明。此圖名為《臺灣縣大傑巔等社熟番》,大傑巔社大約在今高雄旗山、內門一帶,圖右上寫著「臺灣自古不通中國」。(圖出處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



11.jpg


臺灣




unnamed.png


臺灣




胡說八道.jpeg


臺灣

基隆社寮島太古文
基隆社寮島(和平島)出土的太古文石碑,今被收藏於日本京都帝室博物館。其碑文屬蝙蝠文體,年代早於衡山禹王岣嶁文體,應在五千年以前,顯示台灣歷史文化應有六千至一萬二千年以上。基隆和平島出土的太古文石碑,屬蝙蝠文字,是蝌蚪文的前身,而蝌蚪文又是支那金文(銘文.­鐘鼎文.西周金文)的前身,比衡山禹王石碑岣嶁文字還早得多。台灣的太古文是支那金文與東夷漢字演化的始祖。
PS基隆社寮島的太古文石碑及其他珍貴文物共數十件,如果沒有日本京都帝室博物館的收藏與保護,那些珍貴文物可能被破壞消失殆盡!!!
http://ufo.twup.org/study/fk104.htm

麻省理工學院基因研究所的實驗研究報告... 
如果我們往回推算到300 BC(西元前3世紀)的台灣台南. 
台灣台南可能是現在世界人類遺傳分佈的最原始主要來源. 
由於台灣是第四冰年期, 人類大遷移的眾多路徑中最大的路徑交岔點. 
所以, 很有可能世界所有現在人類的祖先是來自台灣, 或與台灣有關聯. 
而且經由台灣抽樣的當地人基因樣本與世界各地的人類基因樣本對比... 在第53代~56代前的人類最大基因來源是來自台灣. 
約現在2500~3000年前. 
http://tedlab.mit.edu/~dr/Papers/Rohde-MRCA-two.pdf

張鈞翔說明,人類下顎骨和牙齒會隨時間演化而逐漸變小,北京人的下顎骨頭厚度是二公分、第二顆臼齒寬度一公分左右,但澎湖原人的下顎骨頭厚度二.五公分,牙齒寬度是一.二公分,澎湖原人可能更原始,很有可能就是亞洲直立人,但屬於未曾發現的新支系。



unnamed (2).jpg


臺灣




…澎湖原人 台灣最古老人類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台灣考古史有重大發現!最早在四十五萬年前,台灣就有史前人類活動了,他的名字叫做「澎湖原人」!

 

 

史前人類 舊石器時代直立人



2.jpg


臺灣




1.jpg


臺灣

過去,台灣最早出現的是「左鎮人」,活動時間約在兩萬年前,國立科學博物館組成台日澳跨國研究團隊,歷經四年努力,終於確認「澎湖原人」為舊石器時代「直立人」,活動時間更大幅往前推到十九萬至四十五萬年前。直立人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澎湖原人擴大了直立人的分佈範圍,寫下了直立人出現在亞洲最東緣的紀錄。

澎湖水道海底打撈出來,長度只有十二.五公分,該海域距離台灣西南約廿五公里,屬於亞洲大陸棚的一部份。這塊化石若隨海流漂來必會粉碎,但從其完整程度來看,研判應原本就存在澎湖海溝。

左下顎骨化石 長度僅12.5公分

張鈞翔表示,團隊先確認這塊化石為人類化石後,澳洲學者再取化石的一小塊,作放射性元素測量,從化石骨質膠原中的碳和鈾元素半衰變的濃度變化做定年測量。他舉酒測為例,酒精濃度會隨著時間遞減,酒後三小時測得濃度會比酒後一小時淡,碳和鈾的濃度變化亦同,以此來推估澎湖原人的生存年代,但因化石只有一個,標本量太少,導致定年範圍出現廿六萬年的落差。

張鈞翔說明,人類下顎骨和牙齒會隨時間演化而逐漸變小,北京人的下顎骨頭 是二公分、第二顆臼齒寬度一公分左右,但澎湖原人的下顎骨頭厚度二.五公分,牙齒寬度是一.二公分,澎湖原人可能更原始,很有可能就是亞洲直立人,但屬於未曾發現的新支系。

推測身高約160 體重約60公斤

從顎骨及臼齒磨蝕情況研判,澎湖原人應是成年人,身高約一六○公分,體重約六十公斤,但無從判斷是男或女;由於附近還有大象和水牛化石相繼出土,推測澎湖原人應是與其他生物共同過日子。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良恭說明,人的祖先有直立人和現代人兩個人種。各國近期發現的直立人包括印尼佛羅勒斯人、德國尼安德塔人、西伯利亞南部的丹尼索瓦人、爪哇人、北京人、藍田人和元謀人。不過,直立人在物競天擇下,現已滅絕。目前的人類都是現代人的後代,左鎮人就是現代人。

此研究昨榮登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博館將於二月展出此珍貴的澎湖原人人骨化石。



改寫台灣史前紀錄!漁民撈到未知人種「澎湖原人」化石


台灣古生物研究重大突破!日前由台灣漁民發現的1塊人類下顎骨化石,經台、日、澳學者合作研究後發現,這塊在澎湖水道海域發現的澎湖原人(Penghu 1)化石,不但距今已經有約45萬至19萬年的歷史,還是台灣目前發現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可能是亞洲直立人演化未曾發現的新支系。

科博館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與國內、日本、澳洲學者合作,歷時4年,完成這項研究。原先,這塊人骨化石在距離台灣西南約25公里海域(台灣海峽澎湖水道海底)被漁民打撈上岸,後來被轉賣給古董商,之後才因緣際會轉手到研究人員手上。台日研究人員取得後,有鑑於化石是在澎湖水道發現,因此將它命名為「澎湖原人」(Penghu 1),並展開研究。

由於台灣過去發現最早的人骨化石是距今約2萬年的左鎮人,如今發現的「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不但被證實距今約19萬至45萬年前之久,還擁有直立人特徵,成功改寫台灣發現古人類化石的紀錄,將時間從距今2萬年推展至超過19萬年的「更新世」中期,也為直立人在亞洲的分布與型態,提供關鍵性證據,因此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連研究成果也在27日登上《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人員認為,人類下顎和牙齒會隨著演化變小,但這塊下顎骨比起同時期的其他化石卻有所不同,因為它擁有多顆大臼齒,顯然是未知的另一人種,有可能是遠在智人(Homo sapiens)出現前,就生活在亞洲的第4種古人類。相較於其他3種已知的亞洲古人類,像是爪哇和中國大陸發現的直立猿人(爪哇人、北京人)、體型較小的印尼佛羅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以及俄羅斯阿爾泰(Altai)山區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等,澎湖原人更擁有前所未見的粗壯和原始特徵。

張鈞翔說,澎湖原人不但改寫台灣紀錄,也更新了直立人在亞洲分佈的最東緣。而從這塊下顎骨的大小,也可以進一步推測,這名澎湖原人的身高約160公分、體重約有60公斤,雖然還不足以推斷性別,但研究人員從臼齒磨蝕的情況可以研判,這名澎湖原人已經是1個成年個體。 (生活中心/ETtoday-文) (圖/翻攝自CNN影片)

吳權倫

公開分享  -  下午1:56
 

其實::台灣已被共產黨統治七年多了!!(線索在本人陳情案!無意中發現這…天大的秘密…!)

這兩天思索著是否應該揭露現在台灣
天大的秘密…!以防止再有第二個林冠華!做出無謂的犧牲…!因為國民黨所有黑箱!都只是為了貫徹共產黨的命令!!所以官員們不計漫罵!丟祖宗臉!都會貫徹執行對岸命令…!

(這是我給熱愛中華民國的一位前輩!回應!)前輩:我很不忍心……!告訴您::現今國民黨早於…2008年5月20日後!就已變成共產黨的附庸在台政黨……!所以爾後國民黨的所作所為!黑箱作業……!近乎共產黨作風…由此而來…!近期公佈緣由……!從2006年8月開始蘊釀…………!!

+吳權倫 /晚因金躯馬滿奴 社会早巳沸沸騰 對岸俄奴呱呱叫 滿日俄奴百年恨 大漢民族不再奴 漢唐子民湧投票 选個民生民心子 即時立杆好飯吃 永世無忧富生活.
國民黨推翻滿清/馬英九卻靠兩貝勒爺打江山/此時渾跡居朝市/鬧亂君臣百萬般/邱英士/既然有關中滿族這貨,我就不選妳了,並盡我所能地說服爸爸、媽媽、姐姐、妹妹、同事、好友、舊識、同學、親戚…等不要選妳!
國民黨推翻滿清/馬英九卻靠兩貝勒爺打江山/在台湾的国民党高层很多满族人,关中、金溥聪等,呵呵,连战也有一半的满族血统,其母亲就是满洲人,整蓝旗/猴子木殺保酉雞/有戊新君让旧居/犬吠猪鸣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紫薇聖人出救苦/流血千军万民迎/人我太陽爭北土/太阳沉去雾云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25 09:00:06  
金溥聰/關中
  中評社台北1月25日電/滿清皇朝是國民黨革命對象,但有趣的是,當今國民黨籍馬英九在台灣完成二次政黨輪替,靠的卻是被國民黨“革”掉的兩個清朝“貝勒爺”。馬英九身邊有兩位知名的滿族貴族後裔,一位是他長年好友、前台北市副市長金溥聰;另一位是曾經叱吒風雲的現任“考試院長”關中。

DSC_0211.jpg



台湾高砂族古写真 Takasagos - Taiwan Aborigines (Part 1) Days of Glory for the Formosan Aborigines

佚凡 2014-12-16 00:19:52

看到[國姓爺侵台]時,不禁笑了出來

Aher兄
對啊

台灣人莫名其妙地一直被捲入戰爭中
謝謝您的介紹

祝好
佚凡

寫作習慣 2014-11-10 22:05:37

真希望自己有平埔族、原住民的血統

(悄悄話) 2014-11-10 20: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