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再生能源
抗漲價衝擊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51700501.html
【童遷祥】2012-05-17
中國時報
油電雙漲政策造成國內物價波動、民怨高漲,中油與台電更成為眾矢之的。但在爭議中,台灣缺乏能源自主的事實與節約能源的必要性似乎被刻意淡化了。比起一九七三年第一次能源危機發生以來,目前我們有更多的工具可以降低能源短缺的威脅,減少台灣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問題只是決心多強而已。
再生能源與節能是由開源與節流兩方面解決能源危機的方式,看來觀念老套,但從第一次能源危機開始,太陽能、風能已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目前技術相對成熟,也最具應用價值。
很多人仍普遍認為再生能源成本高昂,只能做為小規模的示範能源。與燃油、燃煤、核能等成熟能源比較,這種看法目前言之成理。但石油終有枯竭的一天,燃煤有嚴重的汙染問題,核能則因日本三一一核災與國內民意走向,不得不降低發電占比。當任何一種傳統能源都面臨新的挑戰時,在天平另一端的再生能源必然開始受到重視。
我們如果以較前瞻的態度看待太陽能,所謂成本高昂的看法將不再成立。十年前,太陽能發電一度電高達十五到廿元新台幣,目前只有約七元。當技術繼續進展,市場逐漸擴大,未來十年內,成本數字很可能再降一半、甚至更低,屆時太陽能發電與傳統能源的市場競爭力就會不相上下,民眾的接受度也會大幅提高。
討論發展再生能源被提出最多的另一個問題是,建立再生能源電廠/裝置的土地供應與取得。但太陽能與風能是相對乾淨的能源,只要經過充分的溝通與確實的環境影響評估,興建電廠所面臨的社會反彈聲浪應相對較小。
國內目前因汙染而不適耕種的土地以及因地層下陷而遭鹽害的土地,兩者加總約有二萬多公頃被荒置。這些都是太陽能與風能電廠的潛在用地,若能經過妥善的規畫,透過適當的取得方式與補償,化棄土為能源資源並非夢想。
經濟部能源局在去年底已擬定「陽光屋頂百萬座、千架海陸風力機」推動計畫,預計到二○三○年,我國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達一萬二千五百MW(百萬瓦)、占發電總裝置容量的十六%以上;一年發電約三五六億度,相當於八九○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量。
以目前國內技術單位及再生能源相關設備業者的能力而言,要達到上述目標並不困難,這也是政府近年擬定再生能源極大化的政策基礎。若能再配合推動節流,給予各界節能的適度誘因,就更能加速我們降低能源依存度的腳步,減少油電雙漲造成的衝擊。
在節能方面,經濟部施顏祥部長上個月宣布,將釋出千億資金供企業進行節能設備貸款。筆者建議可成立「綠能信用保證基金」,負責擔保企業或個人裝置節能設備或尋求節能服務所需的銀行貸款。如此一來,銀行只負責提供資金給節能設備用戶或節能服務公司,資金風險由綠能基金擔保,在不須承擔貸款風險下,政府可協調銀行大幅降低貸款利率。至於綠能擔保基金的實際操作與管理方式,目前也有國外成例可作為國內的參考。
油電雙漲後,經濟部連續推出兩波購買節能家電的補助計畫,對刺激買氣產生若干效果。而綠能擔保基金的成立,則是更大規模與系統化的鼓勵節能,也能讓社會大眾看到政府推動節能的主動性與決心。
和國外相較,美國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為十一%、德國廿%、中國廿六%,西班牙與丹麥都超過卅%,這些國家的能源自主比例都高於台灣,但仍早就大力推動再生能源,能源依賴度高達九九%的台灣,在發展再生能源的努力與落實方面,實在沒有理由不急起直追。
(作者為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