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裝置狂潮下的生存要點
行動裝置狂潮下的生存要點
這句話原本是蘋果(Apple)座右銘,可能在文法上不太正確,但在策略上卻符合這個透過模仿來尋求創新的時代趨勢。而且好消息是,市場上各種新穎技術與好點子不缺,足以讓一家公司脫離眾多「mee-too」產品的行列。
一位ARM的高層在日前於台北舉行的記者會上,對即將湧至的行動裝置潮提出警告,表示在今年內就至少有50個多媒體平板電腦(media tablet)設計問世,包括來自全球前十大電信服務業者所供應的產品。
重量級廠商也趕著搭上熱潮;在Apple iPad發表之後,惠普(HP)跟著大肆宣傳其Slate系列平板電腦;戴爾(Dell)與新力(Sony)也紛紛透露相關產品計畫。在1月份的消費性電子展(CES)上,還有一堆類似的電子書閱讀器亮相,以及廣泛的智慧筆電(smartbook)、MID等裝置。
在此同時,迷你筆電(netbook)早已成為主流;在二月份的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上,分析師以及與會人士也都認為,智慧型手機已變成行動裝置旋風的中心。
眾多OEM廠商都準備推出類似的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迷你筆電與智慧型手機搶市,也造成了一些問題。事實上,最近Apple也藉由法律行動發出了警告,希望能嚇退讓那些曾經趕著推出「類iPhone」產品、並準備製造「類iPad」裝置(甚至打算提早上市)的廠商們。
但法務機關相對緩慢的審理程序,看來很難遏止模仿者的行為;Apple控告「類iPhone」產品侵權的舉動,恐怕跟二十年前他們控告微軟(Microsoft)模仿麥金塔系統(Macintosh)的事件一樣,對市場產生的衝擊有限。
但對Apple的眾競爭廠商來說,若是跟得太緊、仿得太兇,恐會犯下錯誤並發現想用這樣的方式獲致成功是行不通的,因為關鍵的障礙在於是否能提供令人信服的使用者經驗,以及建立廣泛的生態系統。
新一代的行動裝置必須要能確實符合使用者的需要,並提供良好的服務;這在一個眾多服務供應商都渴望能售出更多軟體工具、好吸引註冊用戶連結其網路的時代,尤其是鐵的紀律──因為很容易就能取得資源打造一個仿iTxxx的架構。
對多數行動裝置來說,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它們的尺寸大都無法放進口袋(包括iPhone也是這樣,因為有太多人愛穿牛仔褲),或者是尺寸太小到無法處理一些日常工作。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現在已經有一長串的新創公司透過顯示技術或輸入技術提供解決方案。
而一個最簡單的、能比Apple更加「另類思考」的方向,是「開放思考(think open)」。行動裝置市場資深分析師、MobileTrax的Gerry Purdy表示,目前Apple的行動裝置尚不能支援快閃記憶卡、多工處理以及Adobe Flash,但Google的Android平台早就在這些方面耕耘甚深。
Google不斷擴充規模的應用程式商店,也協助OEM廠商進入一個方面快速的生態系統;而在另一方面,HP也藉由對Adobe Flash的大力支援,展現該公司是如何在即將上市的平板電腦上,發揮另類思考與開放思考的精神。
幾年後,當我們回顧2007到2012年這段期間,將會發現這是個行動裝置設計的偉大實驗期;在產業界相互競賽的紛亂中,可能會有很多點子陣亡,但仍會有少數創造出前所未見的輝煌成就。
(參考原文: Comment: Surviving the mobile systems stampede,by Rick Merr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