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6 13:46:03Jinapanchorn
无上的布施-帕奥禅师 (一)
摘自《如实知见》缅甸帕奥禅师讲于台湾
无上的布施 (禅修圆满时开示)
有两种布施:
一、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二、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呢?请回答。
在此讲座中,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savaka)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你的期望与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让我们看《布施分别经Dakkhinavibhavga Sutta》中的例子:
一时,佛陀住在释迦国(Sakyan country)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的尼拘陀园(Nigrodha’s Park)。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Mahapajapatigotami大爱道)带着一套她亲手细心编织而成的新袈裟,到佛陀那儿去。礼敬佛陀之后,她坐在一边,对佛陀说:「世尊,这套袈裟是我特地为佛陀纺纱、编织而成的,请佛陀慈悲接受它。」
佛陀告诉她:「瞿昙弥,将它供养僧团吧。当你供养僧团时,即是供养了我及僧团。」
瞿昙弥三次要求佛陀接纳她的供养,而佛陀也以同样的话回答了三次。于是,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请接受瞿昙弥供养的新袈裟吧。瞿昙弥曾经给予佛陀很大的帮助:虽然她是您母亲的妹妹,但是她是您的褓姆、是您的养母、是给您奶喝的人。当您的母亲去世后,是她哺育您的。
佛陀也给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很大的帮助: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皈依佛、法、僧。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用酒等导致放逸的麻醉物品。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对佛、法、僧具足信心,并具备圣者(ariya)所喜爱的戒行。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远离对苦圣谛(dukkha-sacca)、集圣谛(samudaya-sacca)、灭圣谛(nirodha-sacca)与道圣谛(magga-sacca)的疑惑。由此观之,佛陀亦给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很大的帮助。」
佛陀回答说:「正是如此,阿难,正是如此(Evametam Ananda; evametam Ananda)。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皈依佛、法、僧,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1]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用酒等导致放逸的麻醉物品,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对佛、法、僧具足信心,并具备圣者所喜爱的戒行,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远离对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与道圣谛的疑惑,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在此,我要进一步地说明。如果弟子因老师的指导而了解四圣谛,他所得到的四圣谛观智比他尊敬、四事供养老师的行为更有益处。如果他透过须陀洹道智(sotapatti-maggabana)及须陀洹果智(sotapatt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那么此观智将帮助他脱离四恶道(apaya),此结果是绝佳的。那些疏忽于行善的众生通常徘徊在四恶道中,四恶道如同他们的家。(Pamattassa ca nama cattaro apaya sakagehasadisa.)他们只是偶尔才到善道拜访。所以,能够脱离四恶道是个难得的机缘,此利益不是弟子尊敬及给予老师四事供养的行为所能相比的。其次,如果弟子透过斯陀含道智(sakadagami-maggabana)及斯陀含果智(sakadagam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他将再投生人世间一次而已。如果他透过阿那含道智(anagami-maggabana)及阿那含果智(anagam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此观智将帮助他超越十一层欲界,他确定只会投生于梵天界,不会再回到欲界。梵天界的快乐远超过欲界的快乐:在梵天界没有男人、女人、儿子、女儿、家庭,那里没有斗争、吵闹,不需要任何饮食,他们的寿命非常长,没有人能破坏他们的快乐,他们远离种种危险。但是,如果还未能证得阿罗汉果,他们仍然必须面对毁坏、死亡与再生。
再者,若弟子透过阿罗汉道智(arahatta-magga-bana)及阿罗汉果智(arahatta- 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此观智将引导他解脱生死轮回。般涅盘后,他将住于涅盘(Nibbana),不再有任何痛苦,不再有生、老、病、死……。这些结果远比他尊敬及给予老师四事供养更珍贵。即使弟子以高如须弥山[2]的物品供养老师,他的供养仍然不足以报答老师的恩惠,因为解脱生死轮回或解脱生老病死是更加可贵的。
甚么是四圣谛呢?
一、 苦谛(dukkha-sacca):苦谛指五蕴。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了知苦谛,这观智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二、 集谛(samudaya-sacca):这是苦的缘起。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了知缘起,这观智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三、 灭谛(nirodha-sacca):这是涅盘。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证悟涅盘,这证悟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四、道谛(magga-sacca):这是八圣道分,换句话说,就是观智(vipassana-bana)与道智(maggabana)。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具足观智与道智,这些智慧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因为这些智慧能使他解脱生死轮回,而尊敬与四事供养不能直接使人解脱生死轮回。不过,四事供养可以间接地作为修行止观,证悟涅盘的助缘。
在此,我要更进一步地解释。五蕴是苦谛。五蕴当中包括色蕴(rupa- khandha);色(rupa)以色聚的状态存在。当我们分析它们时,可以透视到二十八种色法。请思考这个问题: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没有其它老师能教导这些色法及它们的分类。唯有佛陀及其弟子才能辨识这些色法,并教导这些色法的分类。又五蕴当中也包括四种名蕴(nama-khandha);除了有分心(bhavavga)之外,这些名法依心路过程而生起。佛陀精确地教导在一个心识剎那中,有多少个心所(cetasika)伴随着心(citta)同时生起,以及辨识与分类它们的方法。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没有其它老师能清楚地显示与教导这些名法,因为没有其它老师彻底地了解它们。然而,如果佛陀的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导,而有系统地精进修行,他们将能清楚地辨识这些名法。这是佛教徒的绝佳良机,你不应错过这个机会。
其次,缘起是集谛;佛陀也教导弟子如何辨识缘起。当佛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导而辨识缘起时,他将彻底了解因果之间的关系,将得到过去因产生现在果,以及现在因产生未来果的观智,了知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中没有造物者创造任何结果,也没有任何事物是无因而生起的。这智慧只能从佛陀的教法中得到,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再者,当弟子识别缘起时,他将见到过去世与未来世。如果他辨识许多过去世,那么他的观智将使他明白何种不善业使人投生恶道,以及何种善业使人投生善道。唯有佛陀的教法谈到有关三十一界的道理及业果法则(业的法则)。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没有其它人了解三十一界及造成投生于每一界的业果法则。因此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接着,如果弟子能辨识未来世的因果,他将见到名色的息灭,将彻底地明白自己的名色何时将灭,这是灭谛。唯有在佛陀的教法中才能得到这种智慧,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还有,佛陀也教导达到寂灭境界的方法,那即是止观法门。止观即是八圣道分:分析名色的智慧与辨识因缘的智慧是正见(samma-ditthi);透视名色息灭的智慧也是正见;透视八圣道分的智慧亦是正见。将心投入四圣谛的心理现象(寻心所)是正思惟(samma-savkappa)。以上二项属于观禅。要修行观禅,我们必须依靠止禅的帮助。止禅就是正精进(samma-vayama)、正念(samma-sati)与正定(samma-samadhi)。修行止观时,我们必须以清净的戒行(sila)为基础,那即是正语(samma-vaca)、正业(sammakammanta)、正命(samma- ajiva)。因此,以戒为基础而修行止观即是实践八圣道分。八圣道分只能在佛陀的教法中找到,因此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为什么呢?因为四圣谛的观智能使人解脱生死轮回。
对个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在这次讲座一开始时所提到的《布施分别经Dakkhinavibhavga Sutta》中,佛陀解释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佛陀说:「阿难,有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佛陀,这是第一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辟支佛[3],这是第二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阿罗汉,这是第三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阿罗汉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四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阿那含(anagami 不还;三果),这是第五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阿那含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六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斯陀含(sakadagami一来;二果),这是第七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八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须陀洹(sotapanna入流;初果),这是第九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须陀洹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十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一位在佛陀的教法之外,但由于禅定的成就而解脱欲乐贪染之人,这是第十一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一位有道德的凡夫,这是第十二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一个无道德的凡夫,这是第十三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一只动物,这是第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
佛陀接着解释这十四种布施的利益:「以清净心布施给一只动物,预计可得到一百倍的回报。」这是说:它可在一百世中产生果报。这里的「清净心」指:不期望受施者任何回报或帮助而做的布施。由于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因此他的善举只是为了广集善业而已。假如一个人喂狗时的意念是:「这是我的狗」,如此之心不是清净心。然而,如果一个人喂鸟,如:鸽子,则他的布施是清净的,因为他并不期望鸟的任何回报。这同样适用于稍后将讲述到的例子。例如,假使一个人布施日用品给比丘,希望那样能促使自己的生意或其它商业活动成功,这不是以清净心而做的布施,这样的布施不能带来殊胜的利益。
佛陀又解说:「以清净心布施给一个无道德的凡夫,预计可得到一千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有道德的凡夫,预计可得到十万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不在佛陀的教法中,但由于禅定的成就而解脱欲乐贪染之人,预计可得到十万乘十万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已进入证悟须陀洹果之道的人,其回报是无法计算、无法衡量的;更不必说布施给须陀洹;或已进入证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或斯陀含;或已进入证悟阿那含果之道之人;或阿那含;或已进入证悟阿罗汉果之道的人;或阿罗汉;或辟支佛;或佛陀── 圆满觉悟者。」
这里的布施指:布施足够一餐食用的饮食。如果布施者布施许多次,如:多日或多月地如此布施。其利益是无法以言语形容的。这些是对不同类个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对僧团的布施(Savghika-Dana)
然后,佛陀对阿难尊者解说:「阿难,有七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给以佛陀为首的比丘、比丘尼僧团,这是第一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给佛陀般涅盘后的比丘、比丘尼僧团,这是第二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给比丘僧团,这是第三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给比丘尼僧团,这是第四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比丘尼。』这是第五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这是第六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尼。』这是第七种对僧团的布施。」
以上是七种对僧团的布施。接着,佛陀拿对个人的布施与对僧团的布施来作比较:
「阿难,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有一些无道德、恶性的僧人,人们以布施给僧团的名义来布施给这些无道德的僧人。虽然如此,我还是要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是不可计算、不可衡量的。布施给个人的功德绝不可能大过布施给僧团的功德。」
这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大过布施给个人的功德。如果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将袈裟布施给僧团,其果报是无法计算与衡量的,所以佛陀鼓励她将袈裟布施给僧团。
布施的净化
佛陀也解释四种布施的净化:
「有四种布施的净化。那四种呢?即:
一、 由于布施者而净化的布施,非由于受施者。
二、 由于受施者而净化的布施,非由于布施者。
三、 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的布施。
四、 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的布施。
一、什么是由于布施者而净化,非由于受施者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而受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受施者。
二、什么是由于受施者而净化,非由于布施者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而受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所以,这布施因受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布施者。
三、什么是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受施者也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布施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
四、什么是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受施者也有道德、品性良好。所以,这布施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这是四种布施的净化。」
佛陀进一步解释这四种布施的净化:
一、在以下的情况,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受施者:
1. 布施者有良好的德行。
2. 所施之物以正当方法取得。
3. 布施之时,布施者有清净无染的心,没有任何贪爱、瞋怒等。
4. 布施者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此业的果报是超胜的。
5. 但受施者并无道德。
无上的布施 (禅修圆满时开示)
有两种布施:
一、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二、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呢?请回答。
在此讲座中,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savaka)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你的期望与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让我们看《布施分别经Dakkhinavibhavga Sutta》中的例子:
一时,佛陀住在释迦国(Sakyan country)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的尼拘陀园(Nigrodha’s Park)。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Mahapajapatigotami大爱道)带着一套她亲手细心编织而成的新袈裟,到佛陀那儿去。礼敬佛陀之后,她坐在一边,对佛陀说:「世尊,这套袈裟是我特地为佛陀纺纱、编织而成的,请佛陀慈悲接受它。」
佛陀告诉她:「瞿昙弥,将它供养僧团吧。当你供养僧团时,即是供养了我及僧团。」
瞿昙弥三次要求佛陀接纳她的供养,而佛陀也以同样的话回答了三次。于是,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请接受瞿昙弥供养的新袈裟吧。瞿昙弥曾经给予佛陀很大的帮助:虽然她是您母亲的妹妹,但是她是您的褓姆、是您的养母、是给您奶喝的人。当您的母亲去世后,是她哺育您的。
佛陀也给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很大的帮助: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皈依佛、法、僧。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用酒等导致放逸的麻醉物品。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对佛、法、僧具足信心,并具备圣者(ariya)所喜爱的戒行。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远离对苦圣谛(dukkha-sacca)、集圣谛(samudaya-sacca)、灭圣谛(nirodha-sacca)与道圣谛(magga-sacca)的疑惑。由此观之,佛陀亦给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很大的帮助。」
佛陀回答说:「正是如此,阿难,正是如此(Evametam Ananda; evametam Ananda)。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皈依佛、法、僧,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1]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用酒等导致放逸的麻醉物品,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对佛、法、僧具足信心,并具备圣者所喜爱的戒行,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远离对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与道圣谛的疑惑,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在此,我要进一步地说明。如果弟子因老师的指导而了解四圣谛,他所得到的四圣谛观智比他尊敬、四事供养老师的行为更有益处。如果他透过须陀洹道智(sotapatti-maggabana)及须陀洹果智(sotapatt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那么此观智将帮助他脱离四恶道(apaya),此结果是绝佳的。那些疏忽于行善的众生通常徘徊在四恶道中,四恶道如同他们的家。(Pamattassa ca nama cattaro apaya sakagehasadisa.)他们只是偶尔才到善道拜访。所以,能够脱离四恶道是个难得的机缘,此利益不是弟子尊敬及给予老师四事供养的行为所能相比的。其次,如果弟子透过斯陀含道智(sakadagami-maggabana)及斯陀含果智(sakadagam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他将再投生人世间一次而已。如果他透过阿那含道智(anagami-maggabana)及阿那含果智(anagam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此观智将帮助他超越十一层欲界,他确定只会投生于梵天界,不会再回到欲界。梵天界的快乐远超过欲界的快乐:在梵天界没有男人、女人、儿子、女儿、家庭,那里没有斗争、吵闹,不需要任何饮食,他们的寿命非常长,没有人能破坏他们的快乐,他们远离种种危险。但是,如果还未能证得阿罗汉果,他们仍然必须面对毁坏、死亡与再生。
再者,若弟子透过阿罗汉道智(arahatta-magga-bana)及阿罗汉果智(arahatta- 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此观智将引导他解脱生死轮回。般涅盘后,他将住于涅盘(Nibbana),不再有任何痛苦,不再有生、老、病、死……。这些结果远比他尊敬及给予老师四事供养更珍贵。即使弟子以高如须弥山[2]的物品供养老师,他的供养仍然不足以报答老师的恩惠,因为解脱生死轮回或解脱生老病死是更加可贵的。
甚么是四圣谛呢?
一、 苦谛(dukkha-sacca):苦谛指五蕴。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了知苦谛,这观智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二、 集谛(samudaya-sacca):这是苦的缘起。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了知缘起,这观智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三、 灭谛(nirodha-sacca):这是涅盘。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证悟涅盘,这证悟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四、道谛(magga-sacca):这是八圣道分,换句话说,就是观智(vipassana-bana)与道智(maggabana)。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具足观智与道智,这些智慧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因为这些智慧能使他解脱生死轮回,而尊敬与四事供养不能直接使人解脱生死轮回。不过,四事供养可以间接地作为修行止观,证悟涅盘的助缘。
在此,我要更进一步地解释。五蕴是苦谛。五蕴当中包括色蕴(rupa- khandha);色(rupa)以色聚的状态存在。当我们分析它们时,可以透视到二十八种色法。请思考这个问题: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没有其它老师能教导这些色法及它们的分类。唯有佛陀及其弟子才能辨识这些色法,并教导这些色法的分类。又五蕴当中也包括四种名蕴(nama-khandha);除了有分心(bhavavga)之外,这些名法依心路过程而生起。佛陀精确地教导在一个心识剎那中,有多少个心所(cetasika)伴随着心(citta)同时生起,以及辨识与分类它们的方法。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没有其它老师能清楚地显示与教导这些名法,因为没有其它老师彻底地了解它们。然而,如果佛陀的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导,而有系统地精进修行,他们将能清楚地辨识这些名法。这是佛教徒的绝佳良机,你不应错过这个机会。
其次,缘起是集谛;佛陀也教导弟子如何辨识缘起。当佛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导而辨识缘起时,他将彻底了解因果之间的关系,将得到过去因产生现在果,以及现在因产生未来果的观智,了知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中没有造物者创造任何结果,也没有任何事物是无因而生起的。这智慧只能从佛陀的教法中得到,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再者,当弟子识别缘起时,他将见到过去世与未来世。如果他辨识许多过去世,那么他的观智将使他明白何种不善业使人投生恶道,以及何种善业使人投生善道。唯有佛陀的教法谈到有关三十一界的道理及业果法则(业的法则)。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没有其它人了解三十一界及造成投生于每一界的业果法则。因此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接着,如果弟子能辨识未来世的因果,他将见到名色的息灭,将彻底地明白自己的名色何时将灭,这是灭谛。唯有在佛陀的教法中才能得到这种智慧,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还有,佛陀也教导达到寂灭境界的方法,那即是止观法门。止观即是八圣道分:分析名色的智慧与辨识因缘的智慧是正见(samma-ditthi);透视名色息灭的智慧也是正见;透视八圣道分的智慧亦是正见。将心投入四圣谛的心理现象(寻心所)是正思惟(samma-savkappa)。以上二项属于观禅。要修行观禅,我们必须依靠止禅的帮助。止禅就是正精进(samma-vayama)、正念(samma-sati)与正定(samma-samadhi)。修行止观时,我们必须以清净的戒行(sila)为基础,那即是正语(samma-vaca)、正业(sammakammanta)、正命(samma- ajiva)。因此,以戒为基础而修行止观即是实践八圣道分。八圣道分只能在佛陀的教法中找到,因此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为什么呢?因为四圣谛的观智能使人解脱生死轮回。
对个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在这次讲座一开始时所提到的《布施分别经Dakkhinavibhavga Sutta》中,佛陀解释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佛陀说:「阿难,有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佛陀,这是第一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辟支佛[3],这是第二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阿罗汉,这是第三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阿罗汉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四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阿那含(anagami 不还;三果),这是第五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阿那含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六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斯陀含(sakadagami一来;二果),这是第七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八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须陀洹(sotapanna入流;初果),这是第九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须陀洹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十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一位在佛陀的教法之外,但由于禅定的成就而解脱欲乐贪染之人,这是第十一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一位有道德的凡夫,这是第十二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一个无道德的凡夫,这是第十三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一只动物,这是第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
佛陀接着解释这十四种布施的利益:「以清净心布施给一只动物,预计可得到一百倍的回报。」这是说:它可在一百世中产生果报。这里的「清净心」指:不期望受施者任何回报或帮助而做的布施。由于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因此他的善举只是为了广集善业而已。假如一个人喂狗时的意念是:「这是我的狗」,如此之心不是清净心。然而,如果一个人喂鸟,如:鸽子,则他的布施是清净的,因为他并不期望鸟的任何回报。这同样适用于稍后将讲述到的例子。例如,假使一个人布施日用品给比丘,希望那样能促使自己的生意或其它商业活动成功,这不是以清净心而做的布施,这样的布施不能带来殊胜的利益。
佛陀又解说:「以清净心布施给一个无道德的凡夫,预计可得到一千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有道德的凡夫,预计可得到十万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不在佛陀的教法中,但由于禅定的成就而解脱欲乐贪染之人,预计可得到十万乘十万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已进入证悟须陀洹果之道的人,其回报是无法计算、无法衡量的;更不必说布施给须陀洹;或已进入证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或斯陀含;或已进入证悟阿那含果之道之人;或阿那含;或已进入证悟阿罗汉果之道的人;或阿罗汉;或辟支佛;或佛陀── 圆满觉悟者。」
这里的布施指:布施足够一餐食用的饮食。如果布施者布施许多次,如:多日或多月地如此布施。其利益是无法以言语形容的。这些是对不同类个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对僧团的布施(Savghika-Dana)
然后,佛陀对阿难尊者解说:「阿难,有七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给以佛陀为首的比丘、比丘尼僧团,这是第一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给佛陀般涅盘后的比丘、比丘尼僧团,这是第二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给比丘僧团,这是第三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给比丘尼僧团,这是第四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比丘尼。』这是第五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这是第六种对僧团的布施;
‧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尼。』这是第七种对僧团的布施。」
以上是七种对僧团的布施。接着,佛陀拿对个人的布施与对僧团的布施来作比较:
「阿难,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有一些无道德、恶性的僧人,人们以布施给僧团的名义来布施给这些无道德的僧人。虽然如此,我还是要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是不可计算、不可衡量的。布施给个人的功德绝不可能大过布施给僧团的功德。」
这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大过布施给个人的功德。如果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将袈裟布施给僧团,其果报是无法计算与衡量的,所以佛陀鼓励她将袈裟布施给僧团。
布施的净化
佛陀也解释四种布施的净化:
「有四种布施的净化。那四种呢?即:
一、 由于布施者而净化的布施,非由于受施者。
二、 由于受施者而净化的布施,非由于布施者。
三、 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的布施。
四、 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的布施。
一、什么是由于布施者而净化,非由于受施者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而受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受施者。
二、什么是由于受施者而净化,非由于布施者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而受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所以,这布施因受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布施者。
三、什么是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受施者也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布施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
四、什么是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受施者也有道德、品性良好。所以,这布施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这是四种布施的净化。」
佛陀进一步解释这四种布施的净化:
一、在以下的情况,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受施者:
1. 布施者有良好的德行。
2. 所施之物以正当方法取得。
3. 布施之时,布施者有清净无染的心,没有任何贪爱、瞋怒等。
4. 布施者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此业的果报是超胜的。
5. 但受施者并无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