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5 13:14:18Jinapanchorn

南北传之区别 (一)

南北传之区别

海(达摩悟陀)比丘著
和(摩诃耶那)比丘著


目前的佛教可以分为南传和北传(这包括密宗或西藏佛教),如同基督教中的天主教和新教徒。一个人如果想要清清楚楚明白两方的真正区别必须进一步在双方的教法中作个研究,偏见的极端份子都出来阻止信徒众参阅另一宗派的教法,正如其他宗教的极端份子时常都在设法阻止教徒们参阅其他宗教的经典,除了本教的‘圣经’。这并非符合於迦罗摩经(Kalama Sutta)中佛陀大方观点的教法,“如果本宗的教义都是对的,他们应该可以面对其他宗教的对照”。同样的如果一位比丘的戒很清净,当在家众知道有关比丘众持的戒律,他不应该起疑虑。
在北传和南传的教法中,有很多的区别,在以下只拿出重要的来讨论。

菩萨道和阿罗汉道
这是在北传和南传的教法中最重要的区别。前者提倡菩萨道而后者倡导阿罗汉道。北传教徒承认菩萨是自利利他的(这是指在自修中同时教导他人道途),而指责阿罗汉道是自私的(只修到本身证道而已)。南传教徒却承认最要紧是尽力修至脱离轮回(连续不断的生死循环)然后才教导别人。这意味,对於南传教徒来说,修阿罗汉道并不自私,不过尝试渡他人解脱的工作,应该自己先证到解脱之后,才有资格来实行这份工作。一开始就要去渡他人,可能实际上是一个藉口来逃避挨受修道中的困难。
如果我们观察佛陀的一生,可以看到佛陀在证道之前,并没有尝试教导或渡化众生。相反的,他运用本身到极限来修道,甚么的痛苦他都忍受过。他了解到在过去,现在或将来再也没有另一个苦行者可能会受多过於他的苦,最多也只能相等於他。他只在证道之后,才开始教导众生。如果他试图在修道之期间去教导众生,可以说,他不可能证果,因为这果位最困难证到的。要奋斗至脱离轮回应行相反於一切众生的倾向,开始我们应该先舍去世间上的执着,然后才开始认真的坐禅。


如果,我们研究佛陀的阿罗汉弟子众的修行生活,就可以明了他们都是跟着佛陀的指导而专心修行,尽力发挥本身所能到达证果位。佛陀亲身教导他的弟子众,即使那些已证到第一,第二或第三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的弟子众,也不应该停顿修道,应该再专心修行至达终点,也就是阿罗汉果位。在法句经的166句,佛陀说:[利益人的事如何重大,不可废弃自己的责务;知道自己的责务,应常专心自己的责务。]在证了果位之后,他们就再也不会自私,而且跟着佛陀同心协力去弘扬佛法。佛陀入大涅槃后,都是这些阿罗汉弟子众在主办结集经,律典来保障佛法继续一代代正确的流传下来。
为什么佛陀要教他的弟子众不应该修至半途而停顿,必须尽力修行至到证了阿罗汉果位?理由之一,如佛陀所说,没有可能让一位本身尚未脱离轮回者来帮助别人脱离轮回。理由之二,说到最后,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助别人了生死。就如佛陀也不能从轮回中了我们众生的生死。没有人在害我们受苦,除了“我”(本身)---从无始生死以来,我们众生都错误的执著“我”,只要我们亲身觉悟到“无我”,那时我们就解脱了。佛陀教我们的是实在没有众生可救。对每一位众生来说,一切的构造都是我们的心所虚构出来的,像一场梦,一个幻象。这种觉悟是当一个人亲身体证“终”(涅槃),一切的构造崩溃和消失时---在南传传统的信仰中这种涅槃的体证是可能的,就当一个人还是活生生时。
说法并没有真正渡化一个人,但是他亲身所体验之苦,如在法句经的277句:[一切存在的成份是无常的,以智慧观察时,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至清净之道。]只要体验到世间是痛和苦(例:当一位非常亲爱的人逝世了)使我们厌倦至到想舍离世间才会走上佛陀所教的道。
当提婆达多(Devadatta)走上歧途变成佛陀的敌人,佛陀说:“其中之一个原因使他走上歧途是因为他在半途中停止修道”。在证阿罗汉果位之前。半途而废是非常危险的。
当问起甚么是出家众的本份,佛陀说:[这有两种,即弘法或观禅。]一个出家人应该弘法或尽力去观禅至到了生死。如果想把两件事同时一起修而得到最好的成就,那是不实际也不可能。在圣者住经(Ariyavasa Sutta)中,佛陀说明十种的圣者住法(Ariyavasa Dhamma)一切的圣者(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修---其中之一是舍弃一切的事务。这就是说当一个人想证到其中的一个道果,他就应该专心一务别再修其他的。佛陀时常鼓励它的弟子众尽力修行使自己早日脱离苦海,应该过着简单的生活,无定居的流浪,和观禅:证了果位之后就应该弘法。
佛陀有个非常知名的说法弟子叫波地拉(Pothila)。知道他生死还没了,佛陀就开始称呼他为独加(Tucca)(空脑)波地拉,碰见他时就称呼“空脑波地拉”。慢慢的波地拉开始觉得佛陀是要他知道虽然有多年的说法,本身还是个“空脑”,自己还没有修心至证果位。他就这样舍弃一切的说法任务,进山林观禅修道。
法句评论中有个故事提到两个好朋友一起出家,后来较年轻的以弘法为本身义务,而较老的进山林修禅。过几年后,年轻比丘成为一个出名的法师,有五百个弟子又同时受到十八个道场邀请为长期说法,而年老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位。在后者回来拜访佛陀和他的朋友时,佛陀多次大声称赞阿罗汉却没有对法师作任何的称赞。当法师的弟子众问起时,佛陀把法师比喻为一位牛童被人雇为看牛而阿罗汉被喻为一位富农拥有牛群,而且他可以自由的在空闲时受用五种类的牛产品(牛奶,牛油,乳酥,酸乳酪,酥油)。
近代有很多人(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众)只在说法就自以为在行菩萨道。本身还没有脱离轮回生死就尝试教导别人怎样脱离轮回生死,有如一个人和别人一起跌进深水里,本身都不会游泳,又想尝试救别人。世上有很多人会说法,但是很少人能真正跟着法去修。驰名的中国鸟巢禅师有一个故事,一次有位高官来拜访居在树上的禅师,请教佛法。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高官很失望的听到这样简单的佛法,而说:[三岁的小孩都懂得这些!]禅师稳定的回答:[可能三岁的小孩懂得这些,但是八十岁的老人却做不到!]一个没有真正修行的说法者,有如赌鬼或酒鬼劝告别人不要赌博或喝酒。
在那嘎拉温待亚经(Nagaravindeyya Sutta)里,佛陀为在家众说明这些出家人已断除了贪嗔痴或是在断除的过程中是你们应该去尊敬,崇拜及敬礼的。在家众向佛陀请示如何去辨别这些出家人。佛陀说:[若有居住在树林的出家人,关於这些出家人来说,他们是常不被色,声,香,味,触,法之所动摇,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这些出家人必定已断除了贪嗔痴,或是在断除的过程中。]
在罗嘿喀经(Lohikka Sutta)中佛陀说:[罗嘿喀,在这个世界上有三种类的教师应该被责备。(谁如果在责备他们,所指责是应该的,这是有遵照实情和理由,并非不适当。是那三种呢?
1.罗嘿喀,第一,这一类的教师本来舍离家庭来过着无家的生活,目的是修脱离轮回之道,却没有修到证果,就去教一些人说:[这是对你有好处;那是会使你安乐。]而这些人不相信或不听从他的教导,或不明白而没有产生信心;所以还是照常跟着个别的方式过而远离佛法。这类教师应该被责备,提出这些事实,续道:[你像一个男人一直在追一个女士,可是一直都被拒绝,或一直要拥抱那位女士但是她却反面而逃,你的贪心有如这一模一样。(一直装如一位人类的导师,可是,他们不信任你,没有人要理睬你)那么一个人可帮别人些甚么?]罗嘿喀,这是第一种类应该被责备的教师。谁如果在责备他,所指责是应该的,这是有遵照实情和理由,并非不适当。
2.罗嘿喀,第二,这一类的教师本来舍离家庭来过着无家的生活,目的是修脱离轮回之道,却没有修到证果,就去教一些人说:[这是对你有好处;那是会使你安乐。]而这些人相信,听从他的教导,从明白中产生信心;不再跟个别的方式过,而没有远离佛法。这类教师应该被责备,提出这些事实,续道:[你像一个人,忘记自己田地的杂草,却想跑去邻居的田地帮助除草,你的贪心有如这一模一样。(一直教导别人而还没有教导自己)那么一个人可帮别人些甚么?]罗嘿喀,这是第二种类应该被责备的教师……并非不适当。
3.罗嘿喀,第三,这一类的教师,本来舍离家庭来过着无家的生活目的是修脱离轮回之道,本身修证了,就去教一些人说:[这是对你有好处;那是会使你安乐。] 而这些人不相信或不听从他的教导,或不明白而没有产生信心;所以还是照常跟着个别的方式过而远离佛法。这类教师应该被责备,提出这些事实,续道:[你像一个人,从一个旧枷锁中挣脱得自由,再被另一个新枷锁锁上,你的贪心有如这一模一样。(一直教法而没有训练应该怎样说法)。那么一个人可帮别人些甚么?]罗嘿喀,这是第三种类应该被责备的教师……并非不适当。
在如是语(Itivuttaka)中,佛陀说的很清楚有三种人能真正利益世间上的众生:[比丘们,这三种人的出现在这个世界是为了利益众生,使众生快乐,以慈悲心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为了带来善,利益及快乐给天人和人。是那三种呢?(1)比丘们,在这当中,如来出现在这个世界,他是正等正觉者,也即是阿罗汉………。(2)凡是觉悟证果的佛弟子。也是阿罗汉……。(3)比丘们,还有那些正在勤修,多闻,严修守戒的佛弟子………。在这里表明的很清楚了佛陀,他的阿罗汉弟子众是第二种人能真正的利益众生。如果他们都好像北传教法所说的那样自私,他们没有可能会证到第一果位的须陀洹,因为须陀洹已经断除我(邪)见。第三种人能真正的利益众生是因为他们真诚舍离世间去修道以这启发性的模范来鼓励众生修行---俗语说:[行动胜过讲话。]虽然佛陀不许修没有利益的苦行,如极端份子所修的(如食用指定的食物或布料,模仿动物的行为,挨饿,等等),他还是称赞十三种的苦行修法,为他的知名弟子大迦叶(Mahakassapa) 所确定的(穿破袈裟,日食一餐,托钵,居住静处等等)。如果有比丘修持这个法门,就能帮到正法(佛法)长住於世。佛陀所教他的弟子众行的中道法门同此苦行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有提到日食一餐,托钵,不抓金,银,钱财,三衣一钵,等等。

素食
这也是北传和南传的教法其中最大差别之一,前者大力提倡素食而后者没有进行(这不是必要的)。北传说人吃肉有促成杀生的罪,在他们的因果经甚至提到一个人吐血是因为他吃肉。
佛陀允许肉食,如果符合以下的三净肉条件:(1)那只禽兽不是亲自或叫他人杀(给於比丘:那只禽兽不是特地被杀来供养他的)。(2) 没有见到那禽兽被杀时的情况。(3) 没有听到那只禽兽被杀时所发出的叫喊声。佛陀和他的出家众全都非素食者,因为这个原因(可以从经中找到)使到很多外道组织(素食实行者)时常都在毁谤他们。佛陀也允许出家食用一切的肉类,除了指定的十种禁肉,有病出家众也被允许食用清肉及喝几种的动物油等。
为什么佛陀,最慈悲的众生,和他的弟子众(很多本来是从小就开始素食的婆罗门徒)没有实行素食呢?首先,“比丘”(佛教出家众)真正意思是“乞食”(比的意思是乞)。乞食是比丘修行的基础,因为这可镇压“我”,最主要的轮回之缘。比丘不被允许向在家众要求任何东西,更不可说甚么饭菜才适合他。乞到余饭菜等也是平常的。如果要限制自己食素就很难实行乞食了。虽然比丘食蕈,他决定不会鼓励杀生,假如他怀疑这些肉类是为供养他而被杀的,那么他就不被允许接受和食用。
虽然佛陀戒杀,却没有鼓励素食。佛陀说既然没有动念或行动上想杀,所以食用三净肉并没有罪。同样的,在法句评论中,有一位比丘请教佛陀:[如果有一位猎人的妻子每清晨都拿守猎的武器呈交给他的丈夫,她是否有牵涉到杀生的罪行?]佛陀解释说:[当她把这些猎器交给她的丈夫时,她并没有叫她丈夫去杀生的念头,所以她是无罪的。]
有些素食者觉得食肉是鼓励杀生。应该了解,普通凡夫的一世生存中,不可能完全没有牵涉到杀生。现代科学展示植物也有“生命”及试验到一些树的恐慌或害怕,当附近的树被乱砍时。连砍植物之罪都不想牵涉到,那么就应该学“耆那”(Jains),居在印度的外道宗派,不但是素食者,而且不被允许吃鲜菜和其他动物的产品(如奶,油,等等),只吃干枯的菜,时常拿块布盖上口和鼻,提防昆虫飞进而被杀。
生存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上,自然的就伤害到其他众生。农夫掘地种菜就杀伤虫,蚯蚓和昆虫,过后再喷射杀虫剂在菜上。如果我们吃菜,是否在鼓励他们杀生呢?当我们在花园掘地时也不能避免杀伤虫类,蚯蚓,昆虫,等等。对佛陀来说(佛说“干闼婆”(Gandhabba)的神居住树皮,木髓,根,叶子,花,等)草,植物和树是鬼和神的乡村。如果我们割它,不但是砍了树命,也破坏了居在里边神鬼的居所。我们从树上采了果子,是否剥夺了鸟,松鼠,猴子,等的食物?只是散步,尤其是在草上,就杀伤了蚂蚁,昆虫,虫类,等。找两餐来活命也剥夺了别人的工作,“霸了座位”或在商场上,不能避免的抢了别人的生意。生活可以比喻如森林之树。高大的树先长向天空,受了阳光展开枝叶,无意中遮盖了短小的树,它们得不到阳光而枯燥。相同的,一切众生为生存挣扎,强者存在。
食物对我们是生存的必需品。得了这个人生,最主要工作是尽力修道使到我们脱离轮回,那么我们就可以帮助别人。即使在修行时(激起别人的道心)或证道果之后。佛陀引用一对夫妇带着孩子要越过一片沙漠。半途中,他们都用尽了所带来的粮食。他们再坚持苦撑至孩子被饿死。那对夫妇才决定以孩子的肉来充饥,以求能越过沙漠。然而,他们吃这些肉不是为了享受,只是为了能够生存,至到越过沙漠。同样的,我们应该吃用食物(肉类,素菜,等等),不是为了享受,只要足够使我们越过生死轮回的沙漠,至到彼岸(涅槃)。
佛陀在他的大智慧中观到最难的挣扎只是心,它有如我们要越过的大沙漠(贪嗔痴)。我们须要专心於八正道来带我们越过生死轮回的沙漠。很不幸,一些人错把素食当为一种修道,又很庆幸的计算多年的素食,这些离佛陀所教之道还很远。

脱离或常住於生死轮回
北传教义提倡发愿成菩萨(例:地藏菩萨)或佛(例:阿弥陀佛)常住於生死轮回至到一切众生都证涅槃而南传教义是尽快修证脱离生死轮回。
我们再次提及佛陀,他说过我们从无始以来就在这生死轮回打滚,应该尽力修道,尽快脱离生死轮回,如他本身,在证果位时,他高兴的呼喊再也没有生死了,这是他的最后一生了。在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佛陀说:[比丘们,就是一小点的粪都有戾气的臭,所以我不会贪恋短暂的再生,就算最短如弹指。]
是否适当,常住於世(生死轮回)至到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这就是永恒?北传教义说到文殊和观音菩萨都是过去佛的化身,而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的佛。这一类的“觉悟菩萨和佛”在北传经典中都是常住於世至到一切众生都成了佛。这些说法相反於释迦牟尼佛陀的教法,一切的名(心)色(身)都是无常的(anicca);一切的有情都要生,老,病,死,除非生死已了。一个证了果位的众生,已了生死,这就是说他再也不会(不能)倒回来化成任何种类的身形,因为一切的出现(生命,物质,有形)都是“无常”,“苦”和“无我”,北传教法中的“觉悟菩萨和佛”出现在幸福和无痛苦中(例:极乐世界的净土)。这也相反於释迦牟尼佛陀的教法,一切的名色都是苦的(dukkha)。这些都可以清楚的从释迦牟尼佛陀身中看到,他时常受多余的风之苦,泻肚,渴和其他的病痛。还有北传教法中的常住於世,无尽的再轮回中渡化其他众生含有“实在物”或“我”。这也相反於佛陀教的一切的各色都是无我的(anatta)。有一次,佛陀的弟子生起一种见解,同样的一个识在经过轮回中旅游。佛陀彻底地责备他在邪曲佛陀的教法,才提醒他一切(六种)的识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中没有实际众生的存在:眼识的生起是缘着眼和色的和合,耳识的生起是缘着耳和声的和合,等,它们在连续的生灭中。但是在北传教典中说一切众生都有着一个佛性,在南传教典中这是不正常的。
在北传教法中说他们的菩萨和佛可以自由来去自如和随意选择在卅一界中的任何一界出世(例:地藏菩萨在地狱)意思是说这些众生不必受到因果支配。相反於佛陀的教法。佛陀说证了第一果位(须陀洹)再来世七次;证了第二果位(斯陀含)再来世一次;证了第三果位(阿那含)不再来世但在四禅天证涅槃。证了涅槃果位(佛陀,辟支佛,阿罗汉)再也没有来生。在北传教典中相信佛有三身(化身,报身和应身),这相同於基督教教义,很可能的他们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婆罗门。这种教义在南传教典可找不到。
靠自力或他力
北传教典提倡,除了靠自力也可以靠他力,而南传教典说,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帮我们。因此北传教徒礼拜阿弥陀佛,希望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净土。他们在困难时都在求观音菩萨,等,在普门品里说观音会马上制造奇迹来圆满一切的乞求。
一次,一位在家居士请教佛陀,佛陀是否时时刻刻都是万能。佛陀说:[华加(Vaccha),那些人若这样说:瞿昙(Gotama)比丘是万能的,对一切事情无所不知、无所不见,那就等于说,不论我在走路、或站着、或睡觉,或醒着,我所知道的是连续不断。]这并非我所说,而他们并不代表我,况且这也是不正确。]提卫呀华加枯他经(Tevijjavacchagotta Sutta)。佛陀的万能是当他想知道的,他才能知道。有如阿难尊者在山达卡经(Sandaka Sutta)中提到。还有,佛陀说没有可能有任何一位众生可时时刻刻都是万能的。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得到,我们所向一切万能的菩萨和佛求拜他们给与我们马上的感应,那只是我们幻想中的幻像。如果有所感应,佛陀教法说那是因为我们本身的功德,我们所积的功德,才能使我们得到所想要求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积功德,他所想要求的是得不到的。还有,我们也可以知道一切的观见或听闻到这一类“圣贤”只是一个幻想(幻像)从我们潜意识的浮像一有经验的修禅,行者会很清楚的明白这些。
在南传教法中一个佛世间只有一位佛陀出现,如果两位佛陀同时出现在一个佛世间,个别佛陀的第子众就会拿起个别教主的教法来诤论。因为这个理由,所以在南传教典没有阿弥陀佛的出现。而且阿弥陀佛被说为有无量寿,极乐的净土,等都不符合三法印,一切众生无常(anicca)苦(dukkha)和无我(anatta)。
在法句经,276句,佛陀说:[他们应当精勤,如来仅是说示者,有禅思的修行者,解脱魔王的繫缚。]160句中:[自己为自己的所依,他人怎可为所依?自己能制御自己,是获得了难得的所依。]这是否说明佛陀的意思。
一乘或三成?
北传教义提倡只证一种果位,那就是一切众生都会在将来一起证到圆满果位(三藐三)佛陀。而南传教义倡导有三种解脱的果位---佛陀(圆满),阿罗汉和辟支佛。佛陀是开始一个佛世间者,把遗失了的佛法带回世间,阿罗汉是当佛法还住世时,多闻佛法而证果者。辟支佛是在世间上已经没有佛法存在时,靠自力而证果位者,他们没有教法於人(不同於佛陀与阿罗汉)。
有一次,佛陀被问起他与他的阿罗汉弟子的差别。佛陀说,他是“道的发现者”,他“显示被遗忘的道”,而他的弟子众“跟着道来修行”。这表明他们走上相同於佛陀之道。在佛陀的众称号中他也被称为阿罗汉(虽然北传转用词为“应供”,这只是阿罗汉之一个含意)相同於弟子众;但是每个阿罗汉都有不同圆满的程度,佛陀是其中最圆满者。佛陀形容他的弟子所证得为:[生死已了,入圣者性,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如果阿罗汉像北传教义(例:妙法莲华经)所说生死没了,就是说佛陀没有渡化到众生。一切佛都是自渡自证的,既然一切众生都成佛,那么佛陀的出世又有何用呢?根据南传的教法,佛陀是一种非常稀有的众生而且非常少的众生有希望成佛。既然一个佛陀的出世,指导很多的众生上道证果,所以一切众生不一定要成佛,就像一个国家只须要一个人来成为领袖(很多人会渴望得到那个地位,但是只有一位能成功)。
因为教法是一切众生都要成佛,所以北传教徒承认提婆达多为一名菩萨。但是在南传教典中,提婆达多受到九个月严重病痛的折磨后才觉悟到本身的重罪。他叫信徒们用担架把他带去向佛陀谢罪,当他们来到离佛陀居所不远时,佛陀的弟子来告知佛陀有关提婆达多的到来。但是佛陀表明提婆达多的罪业太重,他不会再见到佛陀(或别的未来佛)。当他被带到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的外边时,他觉得很口渴,叫信徒们去拿水给他。把他的担架放在一边后,他们去拿水。提婆达多坐起来后把双脚放在地上。地面裂开,他跟着跌进去。后来佛陀告诉他的弟子众,提婆达多已出世在无间(阿鼻Avici)地狱。无间地狱是一千里长而提婆达多的色身也是一千里高。他的头被装进铁头颅到耳朵,他的脚被装进铁地至踝部。三支铁条如椰树一样粗,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穿过他的色身。不能动他受无间的苦(没有时间不受苦)。过了一百千劫后,他会成为一位辟支佛名亚底杀拉(Atthissara)。非常有趣的听到北传教徒相反的说提婆达多出世在地狱了,但是他很自由和快乐,因为他是菩萨。

龙是否可以成佛?
北传教典中,提到龙可以成佛而南传不接受这种说法。不少的北传经典被说为从龙宫取得,但是南传不承认,为佛经。
在律部中提到,有只龙变成人形来受比丘戒修行。后来被发现而佛陀叫它离去,虽然它再而三的悲求,佛陀解说龙不能证到什么果位当它还是龙族的时候(贪嗔太重)。因为有了这个情况,佛陀才设下这个戒,谁如果想受比丘戒,必须坦诚他不是非人。这就非常清楚表明龙不能成佛。

慈悲杀
北传教义倡导慈悲杀,在特别情况下,就是人,当他企图杀害数千(大数目)的人(例:在储水池下毒),那他就应杀。相反於南传教法,北传教徒认可对情况,不必严守戒条的意义,只当戒为向导。有个故事提到一位中国禅师,在不能得到其他人的解答他的问题之下,把一只猫砍成两边。南传教义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不允许有意的杀生。
比丘(包括比丘尼等)或在家众之戒律严格的表明不可有意杀生(佛陀亲身教法)。一位圣者(证了四种果位之一者)是不会有意的杀生,这是在南传教典有表明的。佛陀说一位阿罗汉是不会有意的违反或做九种事:(1)杀(2)偷盗(3)淫欲(4)妄语(5)收藏物品以待他日享受(6)因贪而犯错(7)因嗔而犯错(8)因痴而犯错(9)因惧而犯错。
很多华裔都相信济公和尚是位圣者;但是他习惯上杀狗和鸽子来吃又喜欢喝酒等。从佛陀的说明,我们可以推论他在杀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圣者。
在法句评论中,提到威突他拔(Vidudabha)王向杀掉释迦族(Sakyan)。在三个不同时刻他带兵攻向释迦族,佛陀在半途中等待使他气馁。在第四次时,佛陀观到因果成熟,他没有再阻止国王去攻杀释迦族。因为了解到因果的原理佛陀并没有去伤(更不会杀)到国王来救回他的家族。不同於其他驰名的“圣人”,佛陀并没有到处去救人(医病或绝症),起死回生,等。这就是因为他明了因果在控制我们的命。

在家众是否可以证到相等於出家众的圣果位?
北传教义倡导,在家众可以证到相等於出家众的圣果位,例如维摩吉经(Vimalakirti Sutra)中的一位已经证了菩萨果位的在家居士,所证的果位高过於一切的阿罗汉果位。在南传教义中,一位在家众,最高也只可以证到第三果位(阿那含),而且一位菩萨是不能证果位的众生(证了果位的菩萨,就是佛,生死已了,入大涅槃后也不受后有)。如果一位在家众证到阿罗汉果位,他就要出离世间,在一天之内成为一位比丘或比丘尼,不然他的色身就要入灭(可能他或她了解到成为一个在家众对他来说再也无意思)。证据可从阁玛(Khema)皇后证阿罗汉果位中说明,而且佛陀告诉她应该马上受比丘尼戒不然就要入灭了。这也可从米玲拉邦哈(Milinda Panha)中的阿罗汉那嘎杜那(Nagasena)也有证明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