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5-30 11:11:51turtle

有人問我關於華航空難中的電子媒體表現

有人問我關於華航空難中的電子媒體表現,用極端一點的說法,這很可能已經是一種「媒體災難」。

華航馬公空難發生之初,電視新聞憑什麼報導「已經打撈到上百具遺體」?而在失事真相未明之前,電視新聞又憑什麼強調「飛機翻轉六圈才解體,確定有外力介入」?當電子媒體對重大災難的報導,已經成為另一種「媒體災難」時,社會到底應該如何評價電子媒體的功與過?

電子媒體的強勢、整點新聞的當道、SNG的泛濫,早已成為台灣進入媒體時代與影像時代的具體象徵;但是,電子媒體只以收視率為指標的惡性競爭,電視新聞搶速度、搶獨家所造成的種種亂象,卻也同時成為當前台灣社會無法承受之重。

以此次華航馬公空難為例,在事發當晚最重要的搜救時刻,電視新聞竟然只根據「傳聞」等無法証實的消息來源,就錯誤報導「已經打撈到上百具遺體」,造成閱聽者某種先入為主的錯誤印象,這對政府搜救行動造成多大的困擾?在獲知實際搜救進度後(「黃金七十二小時」後尋獲八十六具遺體),對於罹難者家屬的心靈又造成多大的傷害?

而在搜救與調查過程中,電視新聞不但報導「澎湖附近是台灣的百慕達三角洲」、「五珠連星星相大凶」等種種怪力亂神傳言,更大肆猜測失事原因包括金屬疲勞、恐怖份子、流星侵襲、國軍炮彈、中共演習云云。在真相未明之前,這些未經証實的猜測又將造成社會人心多大的疑惑與紛擾?

尤有甚者,日昨更有電子媒體在各節整點新聞中不斷強調「本台獨家消息:失事前先打轉六圈才分解為四大塊,確定為外力介入」,但在未經証實之前,閱聽者實在無法了解電視新聞如何能夠如此「確定」?這種事關重大但無法証實的「獨家」又有什麼意義?如果這是「獨錯」報導,電子媒體願意「獨家道歉」嗎? 

至於電視鏡頭缺乏同理心、近距離對準家屬只會激化悲憤情緒、記者SNG連線時屢屢失言、新聞處理充滿煽情加工等明顯問題,更早已成為各界抨擊電視新聞的焦點。電子媒體在痛責政府救災無能的同時,何嘗不是相對突顯了自己的缺乏反省能力?  

持平而論,從九二一震災、納莉風災到此次華航馬公空難,電視新聞展現了強大的告知功能,也在相當程度上提供政府救災資訊、善盡監督政府職責,這是電子媒體不容抹殺的重要貢獻。

但是,儘管電子媒體新聞工作者往往身不由己、儘管電子媒體主管與老板皆宣稱已善盡社會責任,社會各界的嚴重不滿,卻仍以讀者投書、網路流傳、媒體公民教育等各種方式不斷累積擴散。一言以敝之,收視率競爭不應成為「媒體災難」的藉口,電子媒體若不進行結構性改善,未來恐將遭到社會更大的反撲。

有人問我關於華航空難中的電子媒體表現,我們恐怕沒有卸責的權利,只有自我反省的義務。


※備註一:我認為電子媒體的問題在相對上較為嚴重,因此優先討論電子媒體的表現,但不代表平面媒體沒有出現類似問題或不需要檢討反省。所以,我的結論與標題皆使用「媒體災難」而非「電子媒體災難」。

※備註二:關於外國處理重大災難新聞的參考經驗,請讀者參見本台留言版中熊君提供的「日本經驗」、文武聖殿君提供的「英國經驗」、胖胖腳君提供的「德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