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2 20:16:5456人民幣

中國古瓷(1-2)

稍有常識便不會認同現代科技能完全仿製出中國陶瓷發展史的說法,失傳近千年的系列器物,其充盈著人文歷史的印痕。所謂“史”者,必須吻合窯、胎、釉、紋飾、彩料、形制、工藝乃至個體經驗等諸多歷史人文因素。僅以柴燒古窯為例:元及明初景德鎮多葫蘆窯,結構呈長條束腰型。前室可燒對焰性要求不高的瓷器(如青花),後室便於控制燒成條件,即使在緊火階段,亦可始終處於弱氧化氣氛中,適合燒需要強還原氣氛的種類(如釉裏紅和紅釉)。元、明初時的葫蘆窯後室長度有達前室的5倍,這應與元與明初大量燒造釉裏紅器有關。要燒成銅紅釉,並非僅取決於配料,窯的構造、火候的控制都至關重要,何時關閉進風口、何時加空氣氧化、何時緩火、還原多久、如何淘煉色料等眾多環節全都憑瓷匠的經驗控制。永宣的寶石紅釉至成化朝後便失傳,即是與明末窯的結構改變有關——這也是高科技及汽窯無法仿製陶瓷發展史的原因之一。
  識瓷是科學:1、識窯類;2、察焰性;3、觀胎釉;4、看彩料;5、辨紋飾; 6、工藝特徵;7、形制審美;8、比對款識。  古時的胎料有的已經用完,有的已在不斷的技術改進中被淘汰——麻倉土料於嘉靖朝開挖貽盡;古釉料由原始釉漸漸發展為石灰釉、長石釉和亮青釉;燒制方式從裸燒到匣缽燒,從柴燒到汽燒,從釉不及底到支燒、墊燒,從生坯掛釉一次燒成到素胎多次燒造;從底足平淺到斜削、平削及泥鰍背;從顏色釉發展的興衰到彩料的進化;從輪制快慢看修足工具的改良,從胎色、釉質、汽泡看焰性的變化——所有工藝都有其發展歷史軌跡。
  各種青料也有其時代特徵。青花的呈色與鈷料含錳量的比例有關。根據青料的色相由偏藍紫至偏青的變化大致排列為1、回青料。色藍紫,有青金紫的色感,為嘉靖至萬曆官用。2、蘇麻離青料。色重濃豔,有黑色斑沉於內,時而又因厚釉遮蓋而顯淺色,色相偏藍,為元至永、宣器常用。3、浙青料(18世紀之後)。色相于青藍之間,面平滑,於清朝鍛燒成熟,貫穿於清瓷。4、無名子料。色相偏藍,呈色灰濁,為正德時採用。5、土青料。色相偏青,藍色灰濁,也會有灰色斑痕,不甚平滑,為明中後期及民窯使用。6、平等青料。色清淡,用筆停頓處沉深色,為成化朝所特有。7、珠明料。珠明料色翠青,少了些黑紫色,色相偏青,色好者有“翠毛藍之稱,為明末清初時用——對色相從偏藍至偏青排列順序的認識,有利於鑒別青料及其使用年代。
  從青料的不同看工藝特點,永、宣的小筆塗抹到康熙的五色青料指抹痕,都有歷史和科學的依據可循。例如永、宣青花由於使用進口蘇麻離青料,其雜質成份含量、顆粒大小及調適稠度等古工藝的局限決定了當時小筆塗抹畫的工藝特徵乃至審美取向,這是在六百年後的今天即使用高科技也無法完全仿製的(參見圖例)。明嘉、萬兩朝使用的是進口回青料,由於“回青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則色沉而不亮”,青料經配比後使用,應為明末清初的珠明料“青花分五色”及分水暈染法之始作俑者。

上一篇:中國古瓷(1-1)

下一篇:中國古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