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6 23:48:31鮪魚

莊子~無用以免害

[97.7.6]

經歷了這些事情,鮪魚更能夠體會莊子為何如此強調無用之用, 因為無用可以免害阿! 我們都以為老莊總是在講高調搞神秘,似乎不切合當今社會或過於玄虛無法實用,殊不知那裏頭談的莫不是重要之極的觀念! 現代人失眠焦慮、貪生怕死、過於擔憂、憂鬱成症、身心總是無法得到舒坦...等,其實老莊的思維老早把解答寫下,也提供了具體的作法。

如果有難關過不去,有心結打不開,天地似乎總逆著你而來,不妨好好的聆聽古智者給我們留下的偉大生命智慧! 其實,從一剛開始,你就走錯路、想錯方向啦! 對的路在後面! 聽聽這一小段, 看看是不是這樣呢?

毁除意志的干扰,解脱心灵的束缚,遗弃道德的牵累,打通大道的阻碍。高贵、富有、尊显、威严、声名、利禄六种情况,全是扰乱意志的因素。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六种情况,全是束缚心灵的因素。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六种情况,全部牵累道德的因素。离去、靠拢、贪取、施与、智虑、技能六种情况,全是堵塞大道的因素。这四个方面各六种情况不至于震荡胸中,内心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就会宁静,宁静就会明澈,明澈就会虚空,虚空就能恬适顺应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为。


******
人間世篇

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將隱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語譯】南伯子綦到商之丘遊玩,看到一棵大樹,與眾樹不同,千乘的車馬,都可隱庇於樹蔭之下。子綦說:「這是什麼木啊?此木定有奇特的材質吧!」抬起頭看它的細枝,卻是彎曲而不能做棟樑;低下頭去看它的大樹幹,則木紋疏散不密無法做棺槨;舔它的葉子,結果口爛成傷;嗅嗅它,結果使人狂醉,三天都醒不過來。

子綦說:「這果然是不材之木了,所以才能長成這麼大。唉!神人也是這樣顯示自己的不材嘛。

宋國有個荊氏地方,適合種楸、柏、桑樹。一兩手能握粗的,就被做繫猴子木橛的人把它砍了;三、四圍粗的,就被做高樓大廈棟樑的人把它砍了;七、八圍粗的,就被富貴人家砍去做棺木。所以這些樹木無法享盡天年,中途就被斧頭砍死了,這都是有用之材的禍患。所以古時祈福禳罪的祭祀,凡是白額的牛和鼻孔上翻的豬,以及患有痔病的人,是不可以祭河神。這都是巫祝所知道的,認為那是不吉祥的。這卻是神人所以為最大吉祥的。」

****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

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

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喻之,不亦遠乎!」

【語譯】有個叫石的匠人到齊國去,到了曲轅,看到一棵為社神的櫟樹。其大可遮蔽數千頭牛,量它的樹幹有百圍粗,樹高到山頭,七、八十尺以上才生枝,可以造船的旁枝有十幾枝。觀看的人像市集一樣多,匠石看都不看,直往前走。他的弟子在那看飽後,追上匠石,問說:「自從我作木匠追隨夫子以來,未曾見過如此的美材。先生一眼都不肯看,直往前走,為什麼?」

匠石說:「算了吧,不要再說了。這是無用的散木,用它造船會沉沒,用它做棺槨很快會腐朽,用它做器具很快就會毀壞,用它做門戶會流漿汁,用它做樑柱會生蟲蠹。這是不材之木,沒有什麼可用的,所以才能如此長壽。」

匠石回家後,夢見櫟樹對他說:「你拿什麼和我相比呢?拿我和有用之材相比嗎?柤梨橘柚,果瓜之類,果實熟了就遭人剝落,剝落就被扭折;大枝被折斷,小枝被牽落。這就是因它們的材美而苦了自己的生命,所以無法享盡天年而中途就夭折了,這是因自己顯露材美而招來世俗的打擊。萬物沒有不是這樣的。我求無所可用已經很久了,幾乎被砍死,到現在我才因無所可用而保全自己,這正是我的大用。若也使我有用,我得以長這麼大嗎?再說你和我都是物,為何要拿我和有用之木相比呢?你已經是將死的散人,又如何知道散木呢!」

匠石醒來後告訴他弟子這個夢,弟子說:「它既求取無用,為何還要做社樹呢?」

匠石說:「閉嘴,你不要說了。它也不過寄生於社,使那些不知道的人辱罵它。不做社神,不就遭到砍伐了嘛!況且它保全自己的方法與眾不同,如果以常理來審度它,不是相差太遠了嘛!」

*****

山木篇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 

 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

【語譯】
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有極大的樹木,枝葉長得非常的茂盛,可是有些砍取木料的工匠在旁邊卻不動手去砍。莊子覺得很奇怪,便問他是甚麼緣故?匠人答道:「因為材料不好,沒有用處。」
  莊子乃道:「這個樹木因為無用,所以能夠享盡天賦與它的壽命!」
  莊子從山裏出來,到一個友人家裏去,友人見了莊子很高興,命童僕殺一隻鵝請客。童僕問道:「有一隻鵝會叫,還有一隻鵝不會叫。現在殺那一隻呢?」
  主人道:「殺那隻不會叫的。」
  第二天,莊子的學生問道:「昨天,山裏的樹木因為無用,而能保全天賦與它的壽命。現在主人的鵝又因為無用而被殺死。請問先生將令自己為有用呢,還是無用呢?」
  莊子笑道:「我或將處於「有用」和「無用」的中間。處於「有用」和「無用」的中間看來像似近於處世免害之道了,然而這和有道德的人隱晦自己並不相同,所以還是不能免於物累。若心懷道德以處世,就不必論「有用」和「無用」了。既沒有榮譽,也沒有毀辱。或如神龍現露,或如蟲蛇隱伏。順時變化,永不偏滯專於一物。或屈或伸,以天地中和之道為度量。寄心於未曾有物之先。主宰物而不被物所拘泥。怎麼會受物的累呢?這乃是黃帝和神農處世的方法啊。至於萬物的情理和人類的變化就不是這樣:有會合就有分離,有成功就有毀壞;清廉必被損傷;高貴就會傾覆;有作為就要喫虧;賢人心志高尚,遭人忌恨,必被人謀害;常人知識淺薄,又被人欺詐。那裏能免於物累呢?唉,可嘆啊!學生們記看,處世若要免於物累,祇有歸往道德了。」

***

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語譯】
並合兩條船來渡河,突然有條空船碰撞過來,即使心地最偏狹、性子最火急的人也不會發怒;倘若有一個人在那條船上,那就會人人大聲呼喊喝斥來船後退;呼喊一次沒有回應,呼喊第二次也沒有回應,於是喊第三次,那就必定會罵聲不絕。 刚才不发脾气而现在发起怒来,那是因为刚才船是空的而今却有人在船上。 剛才不發脾氣而現在發起怒來,那是因為剛才船是空的而今卻有人在船上。 一个人倘能空掉自我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谁能够伤害他?! 一個人倘能空掉自我而自由自在地遨遊於世,誰能夠傷害他?!

*****
庚桑楚

【原文】
蹍市人之足(1),则辞以放骜(2),兄则以妪(3),大亲则已矣(4)。故曰,至礼有不人(5),至义不物(6),至知不谋(7),至仁无亲(8),至信辟金(9)。
彻志之勃(10),解心之谬(11),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12),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道者,德之钦也(13);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14);知者,谟也(15);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16)。动以不得已之谓德(17),动无非我之谓治(18),名相反而实相顺也(19)。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20)。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21),唯全人能之(22)。唯虫能虫(23),唯虫能天(24)。全人恶天,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
一雀适羿,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25),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26)。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介者拸画(27),外非誉也(28);胥靡登高而不惧(29),遗死生也。夫复謵不馈而忘人(30);忘人,因以为天人矣(31)。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32)。出怒不怒(33),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34),则为出于无为矣。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35)。有为也欲当 (36),则缘于不得已(37)。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译文】
踩了路上行人的脚,就要道歉说不小心,兄长踩了弟弟的脚就要怜惜抚慰,父母踩了子女的脚也就算了。因此说,最好的礼仪就是不分彼此视人如己,最好的道义就是不分物我各得其宜,最高的智慧就是无须谋虑,最大的仁爱就是对任何人也不表示亲近,最大的诚信就是无须用贵重的东西作为凭证。
毁除意志的干扰,解脱心灵的束缚,遗弃道德的牵累,打通大道的阻碍。高贵、富有、尊显、威严、声名、利禄六种情况,全是扰乱意志的因素。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六种情况,全是束缚心灵的因素。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六种情况,全部牵累道德的因素。离去、靠拢、贪取、施与、智虑、技能六种情况,全是堵塞大道的因素。这四个方面各六种情况不至于震荡胸中,内心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就会宁静,宁静就会明澈,明澈就会虚空,虚空就能恬适顺应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为。大道,是自然的敬仰;生命,是盛德的光华;禀性,是生命的本根。合乎本性的行动,称之为率真的作为;受伪情驱使而行动,称之为失却本性。知识,出自与外物的应接;智慧,出自内心的谋划;具有智慧的人也会有不了解的知识,就像斜着眼睛看,所见必定有限。有所举动却出于不得已叫做德,有所举动却不是为了自我叫做治,追求名声必定适得其反,而讲求实际就会事事顺应。
羿精于射中微细之物而拙于人们不称誉自己。圣人精于顺应自然而拙于人为。精于顺应自然而又善于周旋人世,只有“全人”能够这样。唯独只有虫豸能够像虫豸一样地生活,唯独只有虫豸能够禀赋于自然。“全人”厌恶自然,是厌恶人为的自然,更何况用自我的尺度来看待自然和人为呢!
一只小雀迎着羿飞来,羿一定会射中它,这是羿的威力;把整个天下当作雀笼,那么鸟雀没有一只能够逃脱。因此商汤用庖厨来笼络伊尹,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来笼络百里奚。所以说,不用其所好来笼络人心而可以成功的,从不曾有过。
砍断了脚的人不图修饰,因为已把毁誉置之度外;服役的囚徒登上高处不存恐惧,因为已经忘掉了死生。对于谦卑的言语不愿作出回报而忘掉了他人,能够忘掉他人的人,就可称作合于自然之理又忘却人道之情的“天人”。所以,敬重他却不感到欣喜,侮辱他却不会愤怒的人,只有混同于自然顺和之气的人才能够这样。发出了怒气但不是有心发怒,那么怒气也就出于不怒;有所作为但不是有心作为,那么作为也就出于无心作为。想要宁静就得平和气息,想要寂神就得顺应心志,即使有所作为也须处置适宜,事事顺应于不得已。事事不得已的作法,也就是圣人之道。

上一篇:鮪魚思路~仁

下一篇:莊子~莫若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