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05 13:44:36鮪魚

陰陽

陰陽

「--」(陰)與「-」(陽)是中國最早的邏輯符號,稱之為陰陽。它是二元的邏輯系統。到了六爻卦,陰陽的互動已相當的複雜,其實如果仔細地想想,光用陰陽互動的幾個重要法則就能夠貫穿相當多的學問了。

內經中運用陰陽五行架構全套偉大的中國醫學的基礎,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可見如果仔細體會自身陰陽的平衡,求得健康百歲之身可說簡單直接。

未來將陰陽互動之道直接運用在金融操作上,將仰賴更多老子道德經中的觀念,更能精確地描述一些陰陽互動中的重點。

陽:日,男,生,明,上,表,內,有,大,左,強,是,對,動,積,實,熱,燥,奇,剛,攻,乘,進,新,擴,奢,昇,開,通,天,正,順,輕,重,急 等。

陰:夜,女,衰,暗,下,?,外,無,小,右,弱,非,錯,靜,散,虛,寒,濕,偶,柔,守,承,退,舊,窄,吝,降,閉,塞,地,背,逆,重,輕,緩 等。


關於陰陽茲引用楊維傑先生在系統八字學第一章中對於陰陽之特性做一整理:

1. 對立與統一
- 對立互根,相反相成
-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 陰靜陽動
- 陰升陽降,動而不已
- 陽化氣,陰成形

2. 調和與消長
- 陰陽和調為適,失調為病
-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 陰為陽之基,陽為陰之統

3.作者引用魏凌雲教授對於陰陽之三條法則
- 陰陽平衡<-->穩定 不平衡<-->不穩定
- 孤陽不長 獨陰不生
- 陰 <- 可變、產生 -> 陽

另附上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一篇,作為參考資料。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寫。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珪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陼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府﹔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荛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寫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上一篇:八卦

下一篇: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