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人傳承的工尺譜
工尺譜是中國民間傳統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它與許多重要的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緊密聯系,普遍地運用我國說唱音樂、戲曲音樂與民間器樂中。
關于工尺譜的來源,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有人認為工尺譜產生于春秋戰國,名曲《高山流水》就以工尺譜記譜。有人認為產生于隋唐,唐代使用過燕樂半字譜,如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寫本《唐人大曲譜》等可印證;有人說它來自異國,也有人說它源于曾侯鐘律,眾說紛紜。工尺譜最初可能是由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演化而成。現今通行的工尺譜,與北宋以來沈括《夢溪筆談》、陳《樂書》、《遼史·樂志》等書所載相同,因它流傳的時期、地區、樂種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體、宮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異。近代常見的工尺譜字有10個,為"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相當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則可將譜字末筆向上挑,或加偏旁,如上字的高八度寫作上或�7粗 裘桶碩齲 蚩山 鬃值哪┌氏螄縷玻 綬病 取H 礁靄碩仍蚰┌仕 艋蚣悠 葬埽 縞稀H艫土礁靄碩仍蚰┌仕 玻 縞稀
工尺譜音列排序,其調首有三種,即以"合"字為調首(如西安鼓樂所用工尺譜),以"尺"字為調首(如福建南音、晉北笙管樂所用工尺譜),以"上"字為調首(如江南絲竹樂所用工尺譜)。前兩種調首音列多為固定音高記譜法,後一種調首音列多為首調記譜法。
工尺譜的節奏符號,稱為板眼。一般板代表強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贈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節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來記寫,一般是1/4的節奏,有實板與腰板兩種形式︰實板是指與樂音同時打下的板,胺板則是在樂音發出前或後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個板與一個眼合成2/4的節拍;一板三眼就是一個板和三個眼合成的4/4節拍;加贈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當于4/2節拍。
工尺譜發展至宋代即為俗字譜,如張炎《詞源》中所記的譜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管色譜 等。一直發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譜。這種記譜法到清乾、嘉年間,出現一種用工尺譜記寫的管弦樂合奏總譜--《弦索備考》即《弦索十三套》。
工尺譜用""或 "×、-"或"□、○、●、△、"等作為節拍符號,也就是板眼符號。工尺譜的記寫格式,通常用豎行從右至左記寫,板眼符號記在工尺字的右邊。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對一些聲樂曲,其工尺字也有用斜行記寫的,稱為"□衣式工尺譜"。如︰工尺譜的調號,有"上字調、尺字調、小工調、凡字調、六字調、五字調、乙字調"七種。
普陀區東港街道塘頭58歲翁永信是海島工尺譜的傳承人,代表曲目有《紫竹調》、《甦武牧羊》。但作為舊式曲譜,目前已無人學它,也沒有人用舊式工尺譜記譜。
紫竹調︰
六工六,五五六,
工五六工尺上尺,
六工六,尺工尺,
四尺上四火,工六五五六,
工六五工六,六工六,五五六,
工尺上工尺,四上乙四火,工尺上工尺,四上乙四火。
甦武牧羊︰
六五六工尺,五六上工尺,
六工尺上工尺,四上乙四火,
五六上工尺工,六尺工六上,
六尺工六上,六五上五六,
六五上上五上五,六工六五一六。
工尺譜與簡譜對照
火-5 四-6 乙-7 上-1 尺-2 工-3 凡-4 六-5 五-6
下一篇:黃河壺口風情嗩吶藝術團將赴臺演出